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海派文艺何以历来聚讼纷纭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吴欢章 参加讨论

     海派文艺自十九世纪末以来,对它的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争论不休。
     近代以来上海是东西方交汇之地,聚居着众多国家的侨民;从全国视野来看,本地土生土长的人在上海市民中并不很多,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却占了不小的比例,单以文艺界来说,海派文艺的许多中坚人物,诸如鲁迅,茅盾,巴金,戴望舒,夏衍,吴昌硕,刘海粟,林风眠,周信芳,袁雪芬,赵丹,白杨等等均为外来“移民”。这种百川汇海的城市生态,导致了文化的多元化。这里既荟萃着东西方文化元素,也交汇着中国各地域的文化元素;既有高雅的文艺,也有通俗的文艺;既有偏重于民族传统的文艺,也有吸纳世界新潮的文艺;既有教化性强的严肃文艺,也有娱乐性强的休闲文艺。各种文艺在上海互相推动,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呈现出争奇斗艳的文化景观,构成了多元共存的海派文艺。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海派文艺自身的复杂性导致了对其评价的多元性。海派文艺是近代中国转型期所产生的一种中西新旧文艺错综交融的文化现象,它在发展中存在着多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现象。一种矛盾表现在:它敢于借鉴吸收西方的文艺思潮和表现形式,以创造中国的现代性的都市文艺,但有时食洋不化,流于不中不西、不新不旧的状态。上海自近代以来,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了适应现代市民的审美需求,海派文艺突破既往的封闭传统,大胆向西方文艺学习,借鉴和吸收各国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的以及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表现形式,使文艺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这是值得肯定的向现代世界潮流迈出的一步;但是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有的对西方文艺思潮缺乏批判的眼光,不分良莠囫囵吞枣,全盘接受;有的对外来文艺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不加分析地生搬硬套,致使某些作品看上去就像是西方文艺的拙劣的翻译。海派文艺在发展中所存在的另一种矛盾表现在:它注重文艺的商品属性,但有时又过多地着眼于营利,去迎合某些市民的不健康的文化需求。海派文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敢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许多作者都意识到文艺的商品属性,因此密切关注文化市场的潮汐起伏,紧紧追踪社会审美需求和欣赏口味的变化。应该说,海派文艺所具有的市场竞争意识,正是推动它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但与此同时,确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某些创作,忽视艺术提炼,粗制滥造;也有一些表演,插科打诨,打情骂俏,品位低下;还有一些作品,炫奇耀异,搞笑逗乐,趣味庸俗。凡此种种,都给海派文艺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海派文艺在发展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它常常表现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物质发达和精神困惑的矛盾,把握得好的时候能发生警世的作用,但把握得不好的时候,又容易流于悲观、颓废、虚无,甚至自暴自弃的偏向。这种情况曾经大量存在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派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创作中,它们在揭露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弊端上具有某种认识的作用,但在表现如何应对社会矛盾的精神状态上也有某种消极的影响。
     正因为海派文艺存在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相矛盾的方面,所以过去有“良性海派”和“恶性海派”之说。但是需要指出,一是我们不能把海派文艺的两个方面等量齐观,二是我们不能静止地看待海派文艺。海派文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扬弃消极因素和发扬积极因素的历史过程。在漫长的发展中,紧随时代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是海派文艺日益壮大的主流,而某些消极落后的现象,只是它不断克服的支流。弄清海派文艺的历史状况,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就会有所遵循也有所校正,有所继承也有所扬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去更好地发展海派文艺。
    原载:《文汇报》2006年7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