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告别实践美学”的 背 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索良柱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章辉机械地把实践论与存在论对立起来,贬低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维度,虚化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对美学研究的价值,错误地抛出“告别实践美学”的口号;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依托于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维度的重新发现和发掘这一重要理论契机,尝试把实践论与存在论结合起来,既坚持实践论,继承了传统实践美学的合理成分,又引入存在论,走出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理论框架,为实践美学,也为当代中国美学的突破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方向。
    关键词 实践美学 后实践美学 实践存在论美学
    起于90年代中期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之争尚未平息之际,章辉博士抛出“告别实践美学”的口号,美学界再次掀起论争热潮。章辉对实践美学的批判有一发展的过程。在刊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2期上的《自然、实践与人》一文中章辉起先是为实践美学辩护的。刘大新在《人、实践与自然》一文中提出:现实性的劳动往往造成对立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美,一个是丑;“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导致仅仅以“人的尺度”去改造和重建外部自然界,势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丑;美的规律体现于“物种”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及其统一之中,劳动——特别是现实性的劳动并不能创造一切美或美的事物;须尊重自然及其规律的“先在性”。[1]章辉撰文反驳,批评刘大新“站在机械唯物论的观点评析实践美学”, 误读、歪曲实践美学,“把非实践美学的观点强加于实践美学,然后大加驳斥,有战风车的味道。”[2]但在文末,章辉亦列出实践美学的一些“理论局限性”:“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定义太宽泛;用实践范畴直接推导出美及其一系列范畴,把审美现实化、物质化;未注意审美的纯精神性,个体性;审美的理性主义,未触及审美的超理性特征等等。[3]
    随后,在其关于实践美学的系列文章中,章辉逐渐加大对实践美学的批判力度,2004年在《人文杂志》上发表《实践美学:一段问题史》一文,在《河北学刊》上发表《论实践美学的九个缺陷》一文。至2005年,章辉终在刊于《学术月刊》的文章中明确地抛出“告别实践美学”口号,宣告实践美学走向“终结”。张玉能等人撰文反驳 “实践美学终结论”,美学界又一次掀起论争小高潮。
    在刊于《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上的《论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一文中,章辉既批评实践美学“把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直接当作美学命题,没有找到美学特有的问题域”,也批评后实践美学“历史主义意识的缺乏使其理论不具普适性,其审美至上主义更有偏执性和虚幻性”,[4]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各打50大板,貌似客观公正。然综观章辉对实践美学进行批判的系列论文,不难见出他实际上倾向于后实践美学一边。就学理性而言,章辉对实践美学的批判并没有超越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已有批判,且章辉本人也没有象后实践美学派美学家那样在批判实践美学的同时建构自己美学理论,因而,章辉博士的批评停留于空喊“告别”、“终结”等口号的层面上。
    章辉认为“实践美学的历史唯物论和后实践美学的个体主义是其留给新世纪中国美学的有益资源”。[5]显然,据章辉的看法,新世纪中国美学的突破在于把“实践美学的历史唯物论”和“后实践美学的个体主义”这两大资源有效地整合到一起,但具体怎么操作,我们并未看到章辉博士的论述。
    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实践论,后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论。传统的实践美学囿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方式和框架的束缚,存在着种种局限。后实践美学批评实践美学“理性主义”、“重物质轻精神”、“重社会轻个体”……针对实践美学的缺陷,后实践美学提出新的美学发展路径,声称要“超越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认为“实践美学既具有历史合理性,有具有历史局限性。因此,对其应采取扬弃、改造、发展和超越的态度,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现代的美学理论体系。”[6]“‘后实践美学’只是在实践美学基础上的新发展,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批判、扬弃与超越。”[7]然而遗憾的是,在其理论的建构和实际展开过程中,后实践美学(超越美学、生命美学和生存美学)基本上撇开了实践论,另起炉灶,以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后实践美学虽然开掘了一些新的美学路径,但并没有实现对实践美学的超越。根本问题在于,后实践美学把自身和实践美学看成是对立关系,把存在论和实践论对立起来。
    中国当代美学要取得新的突破,须超越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简单二元对立,既不能固守传统的实践美学,无视后实践美学的批评,亦不能把实践美学完全撇在一边,去建构所谓的“后实践美学”。笔者以为,朱立元先生提出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循上述思路所做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朱先生“将实践论与存在论结合起来作为哲学基础,以此走向实践存在论的生成性美学”,[8]但这一路径遭到章辉博士简单化的批评,指责“朱立元力图把马克思的实践观说成是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通,那么马克思与海德格尔还有区别吗?实践这一概念在马克思那里与存在这一概念在海德格尔那里真能等同吗?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对于美学研究的特殊意义表现在何处?问题是,使马克思与海德格尔趋同就能解决实践美学的难题吗?这种美学理论具有普适性吗?朱立元在泛化实践概念后,实践就成了海德格尔的存在,所得出的结论就与后实践美学一致了。”[9]在章辉看来,实践论与存在论是对立的,没有沟通的可能性。我们不禁要发问,断然否定实践论与存在论沟通的可能性和尝试,那么还有何路径可以把“实践美学的历史唯物论”和“后实践美学的个体主义”这两大“留给新世纪中国美学的有益资源”有效地整合到一起?
    事实上,章辉博士的立场和逻辑有混乱和自相矛盾之嫌。一方面,章辉承认马克思的存在论维度,认为马克思“从实践论角度解决了康德难题,在哲学领域拒绝了形而上学”,[10]“形而上学追问存在于人类生活之外的永恒的本体,不关心人的生活世界,不关心人类的生存。马克思把哲学转向实践,转向人的现实生存,这一点与现代西方哲学一致”[11]然而另一方面章辉又武断地认为“把实践论与存在论沟通只能是牵强附会,矛盾依然存在于个体与社会、实践的人类性与审美的个体性之间。以海德格尔改造马克思,或在传统唯物主义背景下强调个体存在都不是美学的出路。”[12]
    笔者认为,马克思思想中存在论维度的重新发现和发掘为中国当代美学的新突破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契机:实践论与存在论的结合是可行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朱立元先生提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一面坚持实践论,继承了传统实践美学的合理成分,另一面引入存在论,走出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理论框架。实践存在论美学中的“存在论”不存在所谓“以海德格尔改造马克思”,恰恰相反,是立足于马克思哲学,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进行批判性改造和吸收。
    马克思的思想中本来包蕴着丰富的存在论思想,只是对马克思的传统阐释遮蔽了这一维度。海德格尔与马克思都实现了存在论的革命,他们不再去追求脱离了人的超验本体,而是关注基于人的生存的存在。[13]马克思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14]海德格尔有相近的表述:“认识是作为在世的此在的一种形式”是“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15]“认识是此在的植根于在世的一种样式”,[16]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拒绝知识论和形而上学。马克思认为自己的哲学已经不是哲学,而是“世界观”,海德格尔一再宣称自己是思想家而不是哲学家。说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实现了存在论的革命”并不意味着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等同。我们注意到两者的根本区别:海德格尔运用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方法,认为此在作为常人沉沦于世,存在被遮蔽了,他要寻求一种存在的澄明之境;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样态,必须对这种生存样态进行扬弃,达到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存样态,即共产主义。[17]海德格尔所追求的“澄明之境”带有神秘色彩,对这种理论上的神秘,马克思持批判态度:“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8]海德格尔关注的是个人的人生境遇, 海德格尔哲学是一种贵族哲学;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平民哲学,它着眼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马克思比海德格尔伟大得多。[19]
    在马克思那里,存在论与“实践”本来就有紧密的联系。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是一个核心、基础性概念。但长期以来人们受制于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只从认识论意义上解读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实践”的重大革命性意义被遮蔽掉了。“只有从存在论的意义上解读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才能克服近代形而上学的束缚和困扰”。[20]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旧唯物主义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1]在马克思这里,人是“现实的人”,是实践的人,实践是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方式,也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且,马克思的“实践”内蕴历史之维,“人和人的社会实践本身也是历史地生成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真正精髓是社会实践生成论”,[22]因此,有论者把马克思的存在论称为“历史存在论”以区别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马克思哲学具有‘存在论’的意义,这种‘存在论’是一种‘历史存在论’。”[23]
    把实践论与存在论结合起来是从马克思哲学本身出发,并不是把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简单注入到马克思的思想中去,“用海德格尔改造马克思”。把“实践”从传统的认识论阐释框架中剥离出来,我们发现“实践”与存在论在马克思那里本来就是统一的。突显马克思的存在论维度并没有抹杀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一种“历史存在论”。马克思比海德格尔高明,但对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合理因素,我们会加以吸收。章辉批评朱立元先生“把马克思海德格尔化,放弃了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美学研究的哲学意义,其发展实践美学的思路与后实践美学的理论旨趣相似,在我看来是宣告了传统实践美学的终结,但在美学现代性视野上迈进了一步。”[24]章辉博士的批评显然有失偏颇,原因在于章辉没有认真和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也没有认真对待“实践存在论美学”。真正建设性的学术批评应以认真理解批评对象为前提,章辉也曾强调“为了超越实践美学,我们必须全面地了解实践美学,继承它的一切合理的东西”。[25]但从把实践美学的价值仅归结为“历史唯物论”这一点就足见章辉尚未“全面了解实践美学”。而且,章辉对实践美学“历史唯物论”的价值承认是表面的、虚化的,“马克思实践论的阐释视阈是人类社会历史,但审美活动首先是个体的活动,”“马克思并没有论述审美活动对于个体的意义,对于现实的人而言,社会性优先于个体性,对于审美活动来说,个体性优先于社会性。”“审美首先是个体性的,因此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更适合于解释审美活动”。[26]这样一种对比性表述,明显看出章辉是在抬高海德格尔对美学的意义,贬低马克思的实践论即唯物史观对美学的指导作用。在此,章辉为了“告别实践美学”,不得不机械地把实践论与存在论对立起来,遮蔽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维度,把马克思对美学研究的意义“初级”化、外围化。对马克思,章辉博士肯定是虚,贬低是实。在一定程度上,所谓“告别实践美学”的背后其实是“告别马克思”。
    参考文献:
    
[1] 刘大新.人、实践与自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2] [3] [25] 章辉. 自然、实践与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
    [4] [5] 章辉.论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文学评论,2005(6)
    [6] 杨春时.超越实践美学.学术交流,1993(2)
    [7] 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 .学术月刊,1994(5)
    [8] 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9] [24] [26] 章辉.告别实践美学.学术月刊,2005(3)
    [10] [11] [12] 章辉.实践美学:历史谱系与理论终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0、112、34
    [13] [17] [19] 王庆丰.存在的澄明与人类的解放.天津社会科学,2004(6)
    [14] [18]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0、16
    [15] [16]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75、78
    [20] 张有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存在论意蕴.江淮论坛,2005(1)
    [22] 杨思基.论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存在论之根本区别.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
    [23] 张蓬.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存在论意义.河北学刊,2005(6)
    作 者 索良柱,复旦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上海:200433)
    原载:《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五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