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当代批评搞坏了,我敢说有一半的责任是这种“学术研讨会”造成的,它绑架了学者,忙坏了媒体,糊弄了读者,也不知是否讨得作者和书商的欢心。但这样没有多少学术含量的研讨会充其量不过是新书发布会,是一个场面、仪式,久而久之,大家也都心照不宣按照各自的角色去表演(甚至是应付)一下。 ●最好把“新书发布会”与“学术研讨会”分开来,分清楚,这样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周立民:青年批评家,著有《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等。 这一两年来,关于红包批评家、研讨会批评家的批评不绝于耳;书评也被看作是广告,以至于不少报刊强调他们登的是“独立书评”。反正,我看明白了批评在当今成了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玩意儿。以前写过一篇《批评的第三条道路》,卑之无甚高论,不过呼吁在“捧”和“骂”之外,希望能有一种正常的批评氛围:批评者无所顾忌、畅所欲言,而被批评者同意则接受,不同意则反驳,学术讨论就是讨论,与人事关系、朋友交情、社会地位、经济利益没有关系。忘了是哪位仁兄立即提醒我这是陷入了“风度”陷阱,教导我不要把道德问题与文章捆绑在一起,将学术探讨转化为做人的问题。到底学术和做人有没有关系,似乎成了一个暧昧的问题,但我想强调:尽管人们有充足理由表示对道德的不信任,但这却不应当成为我们可以不道德的充分理由。我说的“道德”是学术良心、做人的底线,是一种内在的自律,或者说它是来约束我自己的,而不是吓唬别人的东西。 问题是道德自律不是在真空中生长着的,当它落到现实关系中的自持力有多少恐怕比凭空谈论它更为关键。那么,它能够管住我们自己吗?许多问题并不出在学理上,大多数批评家凭着他们所受的教育也不至于连作品的起码的好坏都分不出,但他们怎么就脑子断电了呢?话说得不好听一点,很多人是被“逼良为娼”。是外在的环境不断地在降低他们的道德保险系数。于此而言,我呼吁“与人事关系、朋友交情、社会地位、经济利益没有关系”的学术批评,一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理想倾向,一方面也要求有具体情境之分。所谓情境之分,那就是公司开业典礼上的话和产品质量分析会上的话,寿筵上的话跟追悼会发言是不能一样的。比如说,一本书刚刚出版就立即召开一个“学术研讨会”,一群学者面对着记者的长枪短炮不吝言辞地去赞美还缺少时间去检验的这本新书(书太新了,好多人开会前刚刚看完或翻完),作者也笑眯眯地接纳赞美的同时连连表示“欢迎批评指正”,大家轮流(按次序)把赞美的话倾倒完毕就拍屁股走人,文化记者兼娱乐版记者忙不迭地写上“张批评家说……伟大”、“李教授认为……杰出”也完事大吉了。如果说当代批评搞坏了,我敢说有一半的责任是这种“学术研讨会”造成的,它绑架了学者,忙坏了媒体,糊弄了读者,也不知是否讨得作者和书商的欢心。但这样没有多少学术含量的研讨会充其量不过是新书发布会,是一个场面、仪式,久而久之,大家也都心照不宣按照各自的角色去表演(甚至是应付)一下。我觉得那些赞美的言辞放在新书发布会上一定比学术研讨会更适合,而非要打着学术研讨会的旗号让一些学者们冲锋陷阵制造模糊读者的迷药,其最终结果是不但见了“三鹿”害怕,而是见了所有的国产奶粉都胆战心惊,也就不奇怪人们对当代批评一点信心都没有了。 所以,依愚见最好把“新书发布会”与“学术研讨会”分开来,分清楚,这样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了。还记得鲁迅那篇《立论》中说的事情吗?人家小孩满月的时候,说孩子将来要发财做官,皆大欢喜;说孩子将来要死的尽管是真话却要遭人痛打。我觉得这就是说话者忘了说话的情境。把新书发布会和学术研讨会合而为一问题就出在这里。你面对着作者呕心沥血、自期甚高、刚刚出版的新书,在众多媒体面前劈头盖脸地狠批一通,是不是太不人道甚至大煞风景了?所以,哪怕是对作品有所批评也是羞羞怯怯点到为止,研讨会虽有研讨之名,但常常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儿相互间既不研也不讨。于是大家把怒火都撒到批评家身上,大骂他们品质差拿红包,忘了批评家也是人,也有三亲六故、七情六欲,如果什么时候都拿出一副“批评脸”,那不要说做批评了,恐怕在世界上生存下去都难了。所以,倘若这些研讨会就是单纯的“新书发布会”,很多问题就简单了,出了新书,告诉大家来关注一下,作者谈十年辛苦不寻常,出版方也可以介绍一下作品的内容,当然娱记们抓点小八卦什么的,我觉得都无伤大雅,它起的作用是信息发布,是一个庆祝的仪式。而如果要开学术研讨会,那么,这应当关起门拉起脸,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讲一点“与人事关系、朋友交情、社会地位、经济利益没有关系”的话。如果觉得这样形式太严厉太沉闷,作者的心理承受不了,那就不要去沾这研讨的边儿,省得惹了一身学术之骚。而且我觉得,不研讨对作者也没有什么损失,毕竟现在的“研讨”太多了,连小孩出本作文选都要研讨一下,凑这个热闹也没什么意思。 高明者又在嘲笑我,这是做梦,谁会开这种无声无息还要去找骂的会呢?并非绝对不可能,其实很多人在私下与作家朋友交流的时候,彼此都很坦诚,也不都在相互恭维,说明这种交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只不过,弄到吓人的场合中还有媒体直播实录的时候,大家变得小心翼翼而已。既然这样,要保证畅所欲言,那最好关起门来;要热热闹闹,那就搞个新书发布会,让批评家们的道德负担也减轻一些。时间久了,读者也不会被伪学术愚弄了,批评家们可以真诚地表达了,或许人们的批评的信任感反而增强了?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9-01-1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