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学期刊变型不必过虑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梁德荣 参加讨论

    近年来,文学期刊在边缘化的过程中也在努力地调整自己的办刊指向和读者定位。打开一些文学期刊,我们发现淡化文学性的痕迹渐渐显现,创刊以来一直注重纪实文学的《当代》更加强调了非虚构的篇幅,而《人民文学》、《收获》、《十月》等也在努力开辟一些栏目在谈论历史、钩沉往事、访谈名家、追寻文化记忆,作为虚构的小说篇幅反而在减少,以往那种小说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而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从小说转向这些非虚构的栏目。(5月10日《人民日报》)
    观察时下的文学期刊,确乎是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虚构性的文学作品在减少,原先由小说、诗歌、散文占据的版面,也在被非虚构的栏目所替代。然而,在笔者看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时代发展和人们阅读兴趣变化所带来的。同时,也是文学被社会大众日益淡漠的表现。把这形容成文学期刊的“中老年特征”,不是公平的论调。
    文学期刊的变型,是时代的必然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期刊,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小说是重中之重。那时候虚构文学的兴旺,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文学摆脱了几十年左的影响,进而暴发出亮丽的光芒。这是与当时的特殊社会语境分不开的。但是,直到现在,文学到底有了多少可观的发展呢?作家们写出了多少值得称赞的作品?质量乏善可陈的文学作品,日益遭到读者的冷落是必然的。可以说,如今虚构的文学作品,还不如现实社会提供的故事更丰富多彩。热衷于追逐现实回报的作家,使虚构能力和魅力双双流失,造成文学作品无法跟上读者需要的局面。这是作家的悲哀,也是文学的悲哀,值得认真检讨和思考。
    而读者阅读兴趣的转向,可说是必然出现的现象。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更多的东西远比文学来得精彩。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多少进步的文学,再难激发读者的更多热情。纪实、文化怀旧、真人秀,其实正迎合了时下探究历史真相的群体欲望,在大量挖掘出来的历史和文化史料中,会发现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会发现原来历史在传统认知外,还存在另一副面孔。因此,不能说缅怀历史、挖掘文化就是向后看,就是忘了正视当下、展望未来、弘扬理想。把这种群体现象归结为中老年特征的表现,不仅不公平,而且缺乏理据。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文学期刊淡化文学性的情况应该还会延续。这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必然产生的文化现象。如果还沉浸在对往日文学兴旺的时光里不能自拔,那才是不思进取的“中老年”特征吧?对当下,社会和市场会选择它们发展的方向。这不是一句对或者错的判断就能够说得清楚的。那么,又何需去担心文学的未来呢?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1年06月01日08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