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发表了《文学,何必向影视“献媚”》,我认为这触及到了当前文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小说创作出现了影视化的倾向。 其实,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由小说改编为电影是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特别是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都是从小说改编的,使莫言、刘恒、苏童、余华等小说家更加走红。同时,小说也从影视中有所汲取借鉴,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等人的创作,明显吸取了电影的技巧与手法,以蒙太奇手法结构作品,用镜头的感觉展现场景等,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方法。 新世纪以来,小说家与影视联姻被戏称为“触电”。荧屏的需要、高额的报酬、巨大的市场等原因,使小说家们难以抵拒诱惑,诸多小说家或亲自操刀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或执意将小说掺杂剧本元素,出现了电视剧热播后改写的“电视小说”和为以后轻松改编为电视剧的小说,使小说与影视的联姻更为密切。 由于对影视的过于青睐,一些小说家甚至在小说构思时就考虑到影视的改编,形成了小说创作的影视化倾向,这对于小说艺术的侵害大致如下: 小说在以场景为主的结构中,弱化了小说结构艺术的探求。影视常常以场景的转换形成剧本的基本结构,这便于拍摄过程的具体操作。小说结构是多样的、丰富的,无论是叙事的角度,还是结构的方式,无论是线索的铺排,还是矛盾的设置,都呈现出小说结构的丰富性。在小说对于影视的过于青睐中,小说家常常以场景为主结构小说,使小说的结构简单化了、雷同化了。 小说在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叙写中,弱化了对于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探析。作为视觉艺术的影视,人物的对话构成剧本的重要部分。受到影视的影响,小说家常常大量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在对于台词的设计与叙写中,往往忽略了对于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描写与袒露,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在视觉化的表现手法中,被简单化了、类型化了。 小说在日常生活通俗化的描写中,弱化了小说精神境界的探问。影视是大众艺术,必须迎合大多数观众的欣赏趣味,在卖座率、收视率等的追求中,影视常常注重日常生活通俗化的表达,以通俗平易的叙事方式进行表述。小说是多元化的艺术,不同类型的小说可以适应不同的读者,虽然小说也关注并叙写日常生活,但是其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各有千秋,无论是写实手法的客观真实,还是先锋艺术的幻美奇诡。在小说与影视过于亲密的联姻中,小说家努力让小说注重日常生活的通俗化描写,在追求通俗化、娱乐性中弱化了对精神境界的建构。 应该看到,小说与影视过于亲密的联姻对小说艺术本身形成的某种伤害。在视觉艺术的影响下,小说的阅读想象空间被逐步缩小,小说艺术的独特魅力被减弱,小说创作形式探索也逐渐弱化,这必须引起文学界的关注。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原载:《光明日报》(2011年06月20日10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