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进展中的偏失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马建辉 参加讨论

    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同时,与这个进展相伴随的是在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失。可以说,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纠偏与补失。一切理论都是历史的理论,所以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在发展中,也在发展的偏失中,为自己的先进性或科学性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文论当然也不例外。
    首先,我国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成就,也是其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在文艺思潮和创作中有力地发挥了引领和导向作用。当人们在探讨文学主体性时,当人们在探讨文学中的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时,当人们在探讨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时,当人们在探讨新“崛起”的美学原则时,当人们在探讨文学性与纯文学时,当人们在探讨文学的私人性与公共性时,当人们在探讨文学的经济功能与商品属性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都以其鲜明的立场、科学的方法、辩证的思想参与其中,析疑辩驳、披沙拣金、激浊扬清,引领了各种各类文艺思潮的发展方向。伴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这一成就或功绩,其仪式化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也越来越明显。在不少文学理论文章或著作中,特别是一些直接就涉及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文章与著作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存在成了作者向国家意识形态致敬(真心或假意)的一种仪式。其主要或基本的内容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文艺思想,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词句在这些思想中只是“穿靴戴帽”,在实质上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无关、无涉,甚至有些是相互抵牾的,是扞格不入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仪式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即时介入和引领文艺思潮的力度和能量,消解了其参与构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实际意义。
    其次,我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进展是在对经典作家文艺思想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体系: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论自身的思想体系,即确认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不是只言片语,不是零敲碎打,而是一个包括了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批评论在内的严整的文论体系;二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学科体系,即形成了文艺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主干性学科分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等的建构,形成了完整的高校课程与教材体系。这两个体系对于深化、系统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于有效传承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体系化的理论常常会遭遇失去活力而被固化的风险。由此,与这一主要进展相伴随,一定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化倾向日趋明显。显然,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始终只是知识化、概念化、理论化的存在,不能只是知识形态、概念形态、理论形态的存在,更应是思想化、精神化、信念化存在。一些学者讲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或者写马克思主义文论文章,不是在确立一种思想、精神、信念,不是在确立对于劳动者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现实关怀;而只是在确立一个知识体系,确立构成这个体系的系列概念或范畴。这样的倾向实际上已经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科学与深刻,变成了纸面上的或文字上的“科学”与“深刻”,其直面现实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
    再次,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另一个突出进展或成绩,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日益深入。西马文论研究的拓展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长期以来大多只在中国语境中探索,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对于国外资源借鉴最多的就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而对于西马文论则知之甚少。新时期以来的西马文论研究,使研究者对于西方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有了了解,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地。而西马文论在研究方法、研究态度、研究内容上也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与启发。与西马文论研究逐步深入相伴随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西马化倾向在不少学者那里也日益凸显。其突出特点是语境错位,即忽略西马文论的具体语境和倾向,把它直接当作马克思主义文论,或当作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认为西马文论才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正途,只有沿着西马文论的道路才能正确把握经典文本,才能“回到马克思”,要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全面仿效西方马克思主义。这样的主张显然忽略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特点和优势,即它不是从理论出发的,更不是为理论而理论的,而是从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学实际出发的,是实事求是地以马克思主义方法去解决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学实际的问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精髓所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西马化倾向显然是对这一精神和精髓的背离。还有部分学者,喜欢直接搬用西方语境中的抽象哲学概念来解读、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论,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概念跟西方现当代一些哲学家使用或创造的概念连结起来,甚至以这些玄奥哲学话语去阐释马克思的概念系统,结果不是越阐释越易于理解和把握,反而是越阐释越让人感到糊涂和茫然,在文风上形成了一种玄奥化特征。马克思主义文论大多是大道理,很朴素,也很通俗,讲出来或写出来普通人基本上都能明白。而我们的研究者却把这样的道理玄奥化了。好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道理越玄奥,别人越难以理解,占有的真理就越多。学者之间都不能互相理解和沟通的文艺理论,对于普通读者,对于大众,又有什么意义呢?
    面对发展进程中这些偏失或倾向,马克思主义文论如何获取新的生命或新的生机呢?我想,最核心、最基本、最关键的就是要接地气。一种理论如果不接地气,不契合实际,其理论生命也就会枯竭。上面提及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仪式化、知识化、西马化、玄奥化倾向与偏失,都是其远离大地、高高在上的悬浮形态,不接地气是其根本症结之所在。我们说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要跟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上,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出发,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接地气,才能根深叶茂,充满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者必须始终保有关怀现实、关怀普通劳动者生存境遇的热情。文学理论是人文社会学科,是讲求价值关怀的,它必须关怀人,把关怀劳动者作为立足点去看待文艺现象。马克思关怀人往往不是直接去研究人,而是把着力点放到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上,经济状况当然是其中的核心元素。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论要接地气,一方面是指要研究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更主要或者说更重要的还是要研究现实,特别是基层劳动者的生存现实。多关注“写底层”和“底层写”的作品,从中提炼出新的美学原则,就能为马克思主义文论注入新鲜而旺盛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接地气,还在于它在本质上不是少数人的文论,而是多数人的文论,特别是最广大劳动者的文论。它站在最广大劳动者的立场,带着维护和引领最广大劳动者利益前景与精神前途的使命,去理解和解释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要跟劳动者结合。研究者从书斋中走出来,从讲台上走下来,向外看,向下看,到基层去,到底层去,到民间去,彻底转变自己的情感倾向、研究模式和思考问题的方向与方式,这或许不失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纠偏补失的一条有效路径。我们常说,文艺理论家要练内功,我觉得这个内功不只在文论典籍之中,不只在经典著作中,也不只在苦思冥想中,在思想情感上接地气,真诚地跟劳动者结合、跟群众结合或许才是真正的内功。这样的内功实了、强了、深了,必将会改变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中的各种偏失倾向,激发其活力,振奋其精神,开辟出其与时俱进的崭新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