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满族作家文学述概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中国民族文学网 关纪新 参加讨论

    (1988年9月赴日本学术交流时的演讲稿)
     

 
    满族,是满洲族的简称。其先人,一直可以追溯到先秦古籍记载的三千年前的肃慎人;其后的汉代挹娄人,魏晋时的勿吉人,隋唐时的靺鞨人,辽宋元明时的女真人,都是其先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公元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决定废除女真名称,改族称为满洲,并将一些周边的民族成份吸收到这个以女真族为主体的重新构建的民族共同体内。
    我们在研究满族文学时,首先须明确满族文学的界限。我以为,就民间口承文学来说,无论作品产生于满族先人的哪一个历史时期,只要该作品一直到满族出现后仍在该民族内部流传着,均可视为满族文学的组成部分;而就作家文学而言,则应采取更严格的划分标准,即只把自1635年满族正式建立之后直到今天的满族作家的书面创作作为满族作家文学。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是满族作家文学。故而,由满族先人创作的渤海文学、女真文学中的作家创作,便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尽管渤海文学、女真文学中的作家创作,曾经分别达到过其同时代国内文学作品的高水平。事实上,满族史前期(指其先人经历的不同阶段)虽然出现过渤海文学、女真文学等作家文学的繁荣时期,但我们却没有理由把渤海文学、女真文学和满族文学认作是具有一脉相承的书面创作传统的。由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渤海文学、女真文学对满族文学的影响,远不及它们对当时及后世的中原汉族文坛的影响那么大。因此,我们可以把满族作家文学与渤海作家文学、女真作家文学划开界限进行分别研究。
    下面,即就满族作家文学的情况谈谈意见。
    迄今为止的满族作家文学,可以大致分出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即清代、民国年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时期。
    清代,是满族作家文学迅猛兴起和高度发展的时期。
    十七世纪中叶,满族由世居的中国东北部大规模南下,确立了大一统的清皇朝。满族贵族为巩固自己以武力夺得的政权,占据精神统治者的优势,便在民族内部由上而下地开展起了一个热烈持久的文化学习运动。大批满族作家由此应运而生,在这些满族作家中,既包括像康熙、乾隆等一些帝王,也包括着岳端、博尔都、文昭、永瑢、永忠、敦诚、奕绘、裕端等一些宗室子弟;既包括像纳兰性德、曹寅、铁保、英和等一些身居要位的官宦,也包括着像曹雪芹、马长海、成桂、宝廷、文康等一些身世寒微的落魄旗人。
    清代满族作家的作品,包括有诗、词、长篇与短篇小说、散文、戏剧、文论,以及俗文学曲艺作品等多种体裁形式。在这些不同体裁的创作领域中,满族作家的作品,都达到了高层次;像纳兰性德的词作和曹雪芹的小说,还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
    清代满族作家的作品,多有手抄本或木刻本的集子传世。由于种种历史的、社会的乃至政治的原因,今天,这些作品集已严重散失。据目前可以看到的各种记载估算,清代满族作家的作品集,当不下三千种。而现在我们所能够在国内各地图书馆的藏书编目中查到的,尚不能达到这个数字的五分之一。而世界各国的这类藏书,我们还远不能充分了解。研究资料的严重短缺,实在是现今满族文学研究的一大憾事。
    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是以一批满族上层文化人学习和摹仿汉族文人作品发轫的。由于满文创制较晚,而满文刚刚推行未久满汉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便出现了,所以满族作家文学几乎是从一开头便选择了汉语言文字作为自己民族文学创作的载体。
    清代初期满族作家的作品,多为诗词创作。这些作品还保留着各种临摹汉族文人作品的痕迹。但满族毕竟是一个智慧的富于开创精神的民族,到康熙、雍正年间,他们的作品便已表现出了明显的创造性。许多诗篇都洋溢出奋发昂扬、乐观向上的情绪,反映着满民族在上升时期的勃然生气。而以杰出的青年词人纳兰性德为代表的满族作家,则以坚实的民族生活为基础,真实地表现生活、抒发情感,不仅拓宽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范围,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力,而且展示了本民族浑朴而冲淡的审美情趣,为整个中原文坛吹进了新鲜活跃的空气。
    满族作家文学到乾隆年间已出现了大的发展。除大批满族诗人的作品在艺术上更加成熟之外,曹雪芹、和邦额、庆兰等小说家也涌现到文坛上来。满族的作家群历史性地出现了。当时,尽管清朝以及中国社会还表现为“盛世景象”,但满族作家们却凭借自己的特殊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敏感性,察觉到了种种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红楼梦》、,《夜谭随录》等小说以及永忠、永■、敦敏、敦诚等人的诗作,或直接或曲折地奏响了“盛世”中的哀音,都是表现社会现实的佼佼之作。
    清代后期(这里是指嘉庆、道光年以后)的满族作家创作,显现出更多的分途发展趋势。这既从积极意义上可以看出满族作家创作个性的增强,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清代满族文学的逐步走向式微的势头。而这段时间满族作家成就显著者,当推诗人铁保、奕绘、英和,女词人西林太清,小说家费莫文康等人。他们的作品,各有独到之处,在同时代乃至后世的中国文坛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纵观清代满族作家文学的发展情况,能得出如下几点印象和启发:
    1.             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曾经创造过尚未得到今人充分估价的达到了相当层次的群体成就。这段历史无论从中国诸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的对比角度来看,还是从我们的文化人类学方面思考的角度来看,都是不无典型意义的。满族,在二百几十年间,迅速把自己由一个处在较落后的经济生活状态中的口承文学民族,改造成为一个处在较高梯级政治经济地位上的具有高度发展的作家文学实力的民族,对我们提供的教训,会是有益的。
    2.             满族作家文学从其起始时,就受到了汉族文学及文化的莫大感召和影响。满族作家使用汉族的语言文字材料,袭用汉族文学的传统体裁形式,来建造自己民族的文学。对这种文学现象的民族属性如何判断,是个有趣的题目。我在研究中获得的印象是:满族作家在创造本民族文学世界的时候,形式方面的大量借鉴与实质上的回归自我,都是无须质疑的客观现实。汉族文学传统可以被视作满族作家文学的乳母,但满族作家文学毕竟是其本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儿。
    3.             满族是一个富于智慧,富于艺术想象力的民族。当其进入中原文化氛围之后,这种内在能量在文学艺术上的投入和兑现便成为必然。同时,清代满族社会遵行的八旗管理制度,又约束和保障了满族将自身精力于政治、军事之外,绝大部分都要贯注到文学艺术方向上。于是,满族文学家及各门类艺术家的大规模涌现,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以上介绍了一些清代满族作家文学的情况。接下来再谈谈民国年间满族作家的创作情况。
    发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曾推行过一概排满的民族歧视政策,使满族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面临着严酷的生存条件。在这样的现实中,满族作家的创作受到了显见的困扰。满族作家数量大幅度减少,不少满族作家隐匿了满族身份,没有隐匿旗籍的作家,也大多在作品中尽量避免出现“满族”或“汉族”这类敏感的字眼。
    民国年间满族作家的代表,当首推闻名中外文坛的老舍。老舍之所以能以如此杰出的成就闻名于世,与其创作个性中表现出来的诸多满族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是满族优秀的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他笔下的题材、人物、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情趣,均带有浓重的满族审美取向,使老舍的文学世界获得了独有的艺术魅力。同时,老舍又从他的满族文化基础出发,亲眼审视了汉族文化、西方文化的诸多比较系统,对东西文化的交汇与冲撞有着深切的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自然地纳入自己的文学思维过程,使其创作蕴含的内在的思想力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在过去、今天以至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的读者中,展现积极的作用。我们现在已逐渐认清了老舍文学世界多重文化建构的特殊优势,这是因为我们已经不再拘泥于老舍作品是否在表层上明确地写出每一事每一人的民族籍别,而是在弄清了民国年间满族作家社会地位处境的前提下,把老舍民族素质研究的显微镜头,对准了其创作中反映的一系列实质性的思想和艺术现象的缘故。
    民国年代满族作家,较突出者,尚有小说家端木蕻良、舒群、关沫南、马加,戏剧家金剑啸、颜一烟(女),诗人田贲等人,他们以各自富有成效的笔耕,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册上,分别占有一定的位置。同样也是由于前面提到的社会历史原因,这些满族作家的创作,基本上是以个体形式见诸文坛的,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人们看成是一个民族的族别文学集成;甚至上述作家中的某几位,其满族身份是直到近几年才开始被人们所知晓的。他们中多数人的作品尽管涉及和表现了满族的生活领域,但其民族特点仍是隐性的。总是,民国年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满族作家没能给文坛留下民族群体优势的印象。
    民国年间满族作家的创作,只做如上简介。下面,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新中国的满族作家文学情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我国各民族文学事业的繁荣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前景。满族作家的文学创作,经历了欢乐与痛苦的几番洗礼,终于在结束了“文化革命”后的新时期,赢得了有利于自身充分成长的时空条件。
    正如人们所了解的那样,在新中国最初的十七年间,“左”倾文化政策控制文坛,作家们没能进入他们期待的理想的创作氛围。满族作家的创作当然地也因此未能登上理应达到的艺术高度。尽管满族作家们曾经不惜劳作之苦,但那十七年间满族作家的作品中优秀之作并不很多。老舍剧作《方珍珠》、《茶馆》等只是极特殊的例外。而同样是老舍这样的文学大家,也要被迫将刚刚开篇的一部足以传世的描写满族题材的巨著《正红旗下》怆然中断,其事件本身则应该说是带有更多的历史必然性。
    1966年开始的一贯十年的“文革”浩劫,使满族文学家们无一例外地中辍了创作活动。满族文学巨匠老舍的死,更使满族文学、中国文学蒙受了无可弥补的损失。
    “文化革命”结束后的十二年,是中国文学复苏勃兴的历史阶段,也是满族作家创作复苏勃兴的历史阶段。满族文学家们的艺术创造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满族文学出现了划时代的发展态势,其主要状况如下:
    1.                出现了一支具有可观规模的作家队伍,发表了高数量与高质量相结合的作品。满族作家目前时常在国内各种文学刊物上或通过其它形式发表作品的,大约有 □□人,其中年长者已七旬开外,年幼者则刚刚十五六岁,而更多的作家则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年龄段上。目前,进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满族作家有37人,进入中国作家协会各省级分会的满族作家有近百人。在当代满族作家队伍中,有许多为读者所熟知的名字,其中包括老作家端木蕻良、马加、舒群、颜一烟、寒风,中年作家朱春雨、理由、赵大年、马云鹏、柯兴、胡昭、戈非、满锐、关守中,青年作家边玲玲、江浩、王家男、那守箴、于德才、檀林、尚静波等等。他们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以及各地文学评奖活动中获奖,其中不少作品还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名义被翻译、介绍到国外。
    2.                满族作家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性格越来越鲜明。随着国家的民族文化政策的开放,满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地位得到了社会的重新认识,满族人的民族心理越来越明朗和舒畅地表露出来。近几年,整批整批的人们把过去讹填的族籍身份更改为满族,全国满族人口的统计数字两度翻番。在此过程中,并非是偶然和个别现象的作家们的满族祖籍复归举动也出现了。马加、朱春雨、理由等著名作家更正民族身份为满族,便是这一值得重视的现象中的几例。与上述现象同步出现的,更有意义的情况,则是近几年来满族作家笔下大量增加了以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为创作题材的作品。长篇小说《曹雪芹》(端木蕻良著)、《盐丁儿》(颜一烟著)、《只有我还活着》(作者马云鹏),中篇小说《公主的女儿》(赵大年著)、《年息格格》(宁昶英著),短篇小说《德布达里》(边玲玲作)、《乡恋》(王家男作)、《西三旗》(赵大年作)、《来喜儿》(王安作)、《在满洲的山岗上》(作者傅百龄)、《东家》(作者林和平),电视连续剧《努尔哈赤》(作者俞智先),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在状写本民族生活的作品中,作家们普遍用一种真挚的情感和一种自审的眼光,去接近和把握满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课题,表达了呼唤民族自新的强烈愿望。同时,作品中属于满族文学特有的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及审美学价值,也被鲜明地创作出来。
    3.                满族文学自清代开始,便表现出一种包容性格。这种包容性格在当代满族作家的笔下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当代的满族作家,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杂文、随笔乃至童话、寓言等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上,都表现出了艺术实力。同样地,在创作题材、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的选择上,也表现出多样的态势。这样,满族作家们以开放性的艺术胸襟,建立起了本民族健全的文学创作体系,为满族文学在多维方向上的能动超越而有效地蓄势。
    4.                以发表满族当代作家的作品为主的《满族文学》杂志,于1986年创刊,向国内外读者发行。《满族文学》是国内主要文学刊物中第一家以单一民族称谓命名的杂志,它的创办,在中国多民族竞相发展的文坛上,为满族文学的进一步勃兴树起了醒目的旗帜,全国各地的满族作家很快地聚拢在自己民族文学发展的旗帜之下。这标志着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存在的满族作家以个体形式出现于文坛的过程已经结束。满族作家队伍在新的条件和新的目标下集结起来,使人们对这个民族文学的更大繁荣建立了新的信心。
    现在,我们如果对当代满族文学发展的基本特征作出归纳的话,也许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      以雄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为发展基础;
    2.      以民族文化大气候的改善为发展契机;
    3.      以顽强执著的民族意志为发展动力;
    4.      以广为开放的文学追求为艺术胸襟;
    5.      以众多的个体创作成就为整体优势;
    6.      以汉语言文字为本民族文学的载体;
    7.      以本民族文学创作力量的自足调节为发展机制。
    我想,正是以上这些基本点集中起来,便构成了满族当代作家文学有别于汉族和中国国内其他兄弟民族当代文学的发展范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