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 《老杨和他的东巴文化乐园》 (纪录片) 导演:王云龙 国家:中国 片长:60分钟 时间:2002年 简介:杨正文从6岁就开始接触东巴文化,因为他的父亲杨志高就是个东巴。不过,杨志高放弃了人鬼神之间的沟通者东巴的角色,投身于政治,后来成为中甸县(现香格里拉县)白地乡的第一任乡长。杨正文是上世纪60年代从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然后在怒江峡谷当过中学老师,做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长,后来才回到迪庆当上了州史志办公室副主任。 老杨的家乡在云南香格里拉县万山丛中的白水台,这里是纳西人聚居之地,有仙人遗田、送子洞等文化景点,是纳西东巴文化保存比较好的地方。1999年春,55岁的杨正文突然提前退休了,说要去为传承纳西民族古老的东巴文化做些努力,做些工作,这之前老杨就曾经写过一本叫做《最后的原始崇拜——白地东巴文化》的学术著作。 老杨意识到传承人是关键问题,所以回乡希望得到乡亲们的支持,不过乡长和尚礼自己就开办了个东巴文化山庄,把东巴王习阿牛和老东巴和志本、习尚红等人都养在那里,不愿意帮助老杨在吾树湾纳西族民俗文化生态村建立一个东巴文化夜校。无奈之下,老杨自己到处跑贷款、找赞助、租场地、盖房子,到民间招演员、请东巴,终于成立起了自己的东巴文化乐园。 但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老杨的东巴文化乐园并没有迎来他期望中的游客和外宾,生意开展不下去了。老杨于是从香格里拉城里转移到了乡下,把乐园的新址搬到白水台。不过,本来被他当做台柱子的外甥依塔和彝族姑娘私奔了,离开了家乡。而乐园里如果仅有纳西族歌舞是不够的,至少还要有东巴跳、东巴仪轨仪式和东巴经。老杨去找和树荣校长和占元东巴帮忙,但是因为老杨付不起报酬,没有人愿意来。他们更愿意留在和尚礼开的东巴文化山庄里,因为那里的待遇比较好。 工资没有申请到,还欠下县扶贫办的20万元,乐园里断了电,预约的旅行团也没有来,一切都不顺利。老杨被债主撵来撵去,开个家庭会也无果而终。当儿子指责他过于乐观,妻子哭诉他们无法还清贷款和债务的时候,老杨只能沉默不语。也许正像片尾一位老东巴说的:“当越来越多的人只知道把东巴经当做发财经来念的时候,这种古老的文化离它真正断代失传的那一天也就不远了”。 简评:老杨的经历无端让我想起罗伯特·达恩顿写的《启蒙运动的生意》,讲的是百科全书的出版史(公元1775-1800年),出版商聘启蒙运动的文化人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并且使之成为畅销的商品,在为自己取得最大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老杨的故事当然与此风马牛不相及,不过有一点倒是相像:那就是,他们都是希望通过文化来挣钱。 在中华文化的大传统中,一直存在着“重文轻商”的传统,其实试图用文化的渠道谋取利益也并非什么可耻的事情。一方面,文化并非脱离生活实际的漂浮之物:它是整个社会复杂结构中的一元;另一方面,商业在客观程度上会促进文化的繁荣,二者之间的矛盾也许并没有许多精英人士想象得那么大。固然在文化产业化、商业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符号化的倾向,但这几乎是所有文化必然的命运,可以说那是一种品牌性质的标记。 老杨其实是个对东巴文化有自觉的人,也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他不是个精明的生意人。对比善于经营的和尚礼,他显然对纳西东巴文化有着更可靠、更实在的热爱与理解,但是,他的生意却失败了,这背后所涉及的微妙的市场竞争关系和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老杨的竞争对手和尚礼实际上是一个地方官员。也许问题的根本还是在老杨本身:如何协调文化与商业之间的关系,这恐怕不是仅靠理想主义的热情就能成功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