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影评]千年慢轮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中国民族报 刘大先 参加讨论

    慢轮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在学会用手捏制陶坯后,发明的最重要的一个制陶工具。它使陶器的器壁厚薄均匀,形状更加美观。但很快,慢轮就被更加先进的快轮技术所取代,因为快轮更容易拉坯成型,满足了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大约到四千年前,快轮成了最普遍的制陶工具。时至今日,人们几乎看不到慢轮的身影。
    而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地区,竟然还保留着相当于新石器时期的古老制作工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时光仿佛在此停滞,让今天的人们能够在这个原始的工艺样本中回溯先民的智慧灵光?《中国记忆》节目摄制组辗转千里,奔赴西双版纳寻访答案。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独特的热带雨林风光和纯朴的民族风情,使这里成为中国最具人气的旅游城市之一。
    摄制组来到景洪市曼斗寨。这个寨子里只剩下唯一的一位慢轮制陶传人——玉勐老妈妈。
    傣家人自制的土陶透气性极好,在炎热的西双版纳,它无意中成了食物的保鲜盒,人们最开始觉得它很神奇,在使用的过程中,又发现它很方便,原料随处都是,制作又是如此简单,连烧制都可以随时随地兴起炉灶。加上西双版纳远离中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无形中又过滤掉不少外来文化的影响。原始的慢轮制陶技艺就这样和傣家人的生活一起延续了下来,无论岁月迁徙,世事流转。
    玉勐告诉我们,慢轮制陶器的经济效益不理想,学习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从事这门手艺的也都改用快轮做陶了,就连她的女儿玉单罕也有自己不同的想法。
    玉单罕说,她想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比方说在政府机关工作。不过,玉勐豁达开通,女儿的态度丝毫没有影响到她对传统慢轮制陶技艺的热情。
    当摄制组向玉勐提出用传统工艺制作土陶的要求时,她爽快地答应了。
    玉勐说制陶就是捏泥巴,但并不是所有的泥巴都能捏成陶器。傣族制陶用的是一种叫“伊利石”的粘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曾经远离城区的曼斗村也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随处可见正在建设的工地。这让玉勐总是隐隐担忧,也许用不了多久,村寨周围就不会再有可以取土的空地了,取而代之的都是高楼和水泥路面。没有了粘土,人们想做陶也做不了了。
    刚取的土不能立即用来做陶,必须先要晾晒干,然后用脚碓舂成细土,再用筛子过筛。等到和泥时,还要根据需要在舂筛好的土中羼入一定比例的沙子。和好的泥揉和“成熟”后,必须放入一个大钵中“发酵”,然后才能用来制作陶器。
    玉勐给我们演示了整个制作过程。首先是搓条的工序,之后要进行盘条,而最难的就是如何使用慢轮。
    用泥条盘筑好的泥坯,要放至太阳底下晾晒,半干后就可以进行修整了。原始先民在发明陶器后,最初是用泥条盘筑的方法捏制陶坯的。但盘筑法做出的陶器,器形极不规整,器壁上还常常留有指纹。后来,人们才发明出陶轮来修整陶坯。最早的陶轮就是慢轮。它是将泥料放在陶轮上,藉其转动的力量,用捻拉的方式使之成型。
    最后一步是给泥坯拍打花纹。然后再把陶坯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让它们自然干燥,阴干后的陶坯就可以进行烧制了。
    玉勐说,烧陶的地方就在自家的院子里。只见玉勐在平地上堆上一层一米五见方的柴火,然后将两百件陶坯码在上面,先大后小,依次摆放。难道傣家人的土陶要这样露天烧制吗?
    一般来说,一天一夜就可以起窑,记者问玉勐估计能烧得怎么样,玉勐说她估计不出来。不知玉勐是真的无法预见最后的结果,还是有意留给我们一个悬念,所有的人都忐忑不安。眼前的陶窑如此简陋,能把那两百多件土陶烧熟吗?
    评论:“眼前的陶窑如此简陋,能把那两百多件土陶烧熟吗?”这是一个无从作答的天问。 也许,我们还可以加上一句:“慢轮制陶的烟火,明天还会照常点燃吗?”而根植于这个问题之后的则是更为真实而不无残酷的现实: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基质的传统工艺还有没有新的生存空间。再追问下去,牵涉的实际上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矛盾与轇轕,是丛林法则在文化领域的适用与否的问题。无可否认的是慢轮制陶的工艺在现代机械快轮面前失去了竞争的能力,在符合实用理性的强大逻辑中,慢轮如同石器时代或者青铜时代诸多已经失去其生存空间的器物一样,逐渐被社会和民众淘汰了。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唯藉少数倾情此道的热心人才得以苟延残喘、勉强维持。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这些看上去很傻的艺人,慢轮就真的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祭台上的牺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玉勐的坚持是值得尊敬的——她在做一件非功利而有功德的事情。保护和拯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固然是当下众口嚣嚣的话题,但是具体操作上却存在众多的困境,毕竟在纷繁林总的各种文化遗产中只能有所取舍,这个时候个体的努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尽管可能不过是杯水车薪,然而如果借此能提醒一种文化的自觉意识、一种文化多样性的普遍共识,则世界才有可能不至于最后成为一个同质化、单维度的白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