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霸主 鹰拥有一对捕杀猎物的利爪,而且长着一只足以撕裂对手的鹰钩。以狩猎为生的先人就开始捕捉这种凶悍的猛禽,经过一系列复杂、艰难的驯服程序后,让空中霸主成为人类捕猎的武器。 但是,随着狩猎时代的远去,“训练猎鹰”这一技艺逐渐成为了一种遥远的记忆。为了还原那段遥远的记忆,《中国记忆》摄制组来到了今天的吉林乌拉街满族自治洲,找到了一位叫赵明哲的满族猎人,赵明哲今年59岁,从16岁开始驯鹰以来,他已经有40年的猎鹰经历了。 在乌拉街,这里的猎鹰猎手自称为鹰把式。 赵明哲居住的地方叫做打渔楼村,据说,猎鹰习俗在此地的历史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当年,因为这里水草丰美,努尔哈赤在这里设立了专职的捕鹰机构——鹰屯——类似于皇家猎鹰专供站。于是,远近的鹰把式都来到了这里,为皇家捕捉、训练猎鹰。 拉鹰 拉鹰是驯鹰环节中的第一步,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捕鹰。鹰把式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经常有猎鹰飞过的地区,用鸽子作为诱饵捕捉猎鹰。而每个鹰把式在乌拉街地区都有自己开辟的鹰场。每个鹰场都像是祖先的财富一样,一代代地从爷辈传往孙辈。 捕鹰时,赵明哲都要使用自己制作的专用鹰网,但是,更重要的是,要选择一只“能干”的鸽子,这种相当于诱饵作用的捕鸽是鹰把式的左右手。由于鸽子的视力比略优于猎鹰,因此,它能够在猎鹰发现自己之前率先发现天敌。在发现天敌后,鸽子会发出一系列紧张的“预警动作”,包括展翅,抬头,躲闪等等。而鹰把式正是通过这些变化来判定拉网的时机。 驯鹰 捕到鹰之后,就要开始驯鹰。驯鹰的步骤非常烦杂,大致可以分成:捕鹰、熬鹰、过拳、跑绳、和捕猎等几个过程。 熬鹰就是要让鹰与鹰把式彻夜四目相对,逐渐消耗鹰的体力,更重要的是让它熟悉人类的气息,消除对人的戒备心理。一般来说,熬鹰要熬5~6天,直到最后困倦的猎鹰能够在人面前合眼睡觉,才证明熬鹰成功了。 在熬鹰成功之后,猎鹰已经可以从猎鹰的手中进食了。在每次喂食的时候,鹰把式也会不停地喊着口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鹰建立这样一个条件反射。 在猎鹰已经习惯从人手中取食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过拳”这个项目了,即让鹰停在鹰杠子上,通过鲜牛肉和口令,让鹰从鹰杠子上跳到鹰把式的手腕上。过拳的距离从一开始的20厘米开始,要渐渐拉开距离,直到最后,过拳的距离已经可以达到1米左右的时候,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跑绳。 其实,跑绳就是更长距离的过拳,这个时候,鹰把式要将猎鹰放在距离自己10米以外的地方,依然用牛肉作为诱饵来呼唤猎鹰。当跑绳的距离已经可以达到20米的时候,一只猎鹰就已经基本训练完毕了。 降膘是猎鹰过程中一直要持续的一个工序。目的就是使得猎鹰长期处于半饱半饥的状态,好用食物随时吸引着猎鹰。 猎鹰存在的是与非 满族猎鹰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在秋天捕捉猎鹰,然后在来年春天将猎鹰放归山林。有的人说,这样是为了让猎鹰回到山林繁殖后代。但是,有些人认为满族人并不是因为熟悉到猎鹰的繁殖季节才这样做,而是因为在春天,食物已经变得不那么匮乏,猎鹰失去了利用价值,因此才将猎鹰放归山林。 由于狩猎时代早已远去,猎鹰已经不再是一个有任何经济效应的行为。不过,由于多年在农村推行的禁猎,禁捕。农村的野生动物也渐渐多了起来,这对于鹰把式来说,倒是一个好消息。 只是,驯鹰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过时的技术,目前,是否要让它继续流传下去,恐怕是一个无对无错的争论。 评论:不光是东北的满族,在新疆的柯尔克孜、哈萨克、维吾尔等马背上的民族中,都有驯鹰捕猎的传统。不过,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法律规定已不许专门捕猎,猎人退出历史舞台,猎鹰现在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的地方私人养鹰需要去派出所登记和林业局发放许可证。打渔楼村的满族鹰把式也更多的是出于对于祖传的驯鹰文化的热爱,而不是依靠它谋生牟利了。在全国范围来看,职业驯鹰人越来越少,业余驯鹰人越来越多。驯鹰已经转变为一种新型的饲养宠物方式,这样的驯鹰人被称为“鹰友”,同传统意义上的猎手是迥然不同的两类人。由驰骋蓝天的猎手变成难振翮羽的宠物,似乎是人与猎鹰的双重悲哀。然而,且慢唱衰驯鹰的堕落,其中却不乏积极的意义,驯鹰的过程就是人与鹰之间的意志对决和较量,人熬鹰,鹰也熬人。驯鹰的过程既折磨了野鹰的霸气,也同样耗费驯鹰人的心血,最后的结果是两方面的涅磐:人与鹰都变得更加成熟坚韧。现代都市文明往往缺少的就是驯鹰人和鹰的那种剽悍刚强与坚忍耐力,驯鹰文化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对这种充满生命强力的精、气、神的承传吧。据悉驯鹰的技艺已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笔者想来,更多的应该是保存这种精神。套用冯骥才小说《神鞭》中的名句“辫子剪了,神留着”,对于驯鹰,可以说:猎物没了,“神”留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