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朝戈金:评巴·布林贝赫及蒙古族新诗创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中国作家网 2012年07月29日 朝戈金 参加讨论

    我想从两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蒙语母语诗歌创作的认识。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因素,是我们理解蒙古诗歌创作时所必须要考虑到的。
    一个是蒙古诗歌发展到今天,在全国诗歌创作的格局中,成绩十分突出。这个成绩的取得,有几重因素共同发生了作用,因素之一,是蒙古自身丰厚的诗歌传统。历史上肯定有过很多诗作,今天湮没不传,我们今天通过成书于13世纪上半叶的《蒙古秘史》还能了解某些民间传承的诗作,可以推想韵文创造在当年的情况。再往后像绰克图台吉的崖刻诗歌(《石崖诗文》),和蒙古僧侣阶层创作的训谕诗,像以伊喜丹金旺吉拉和其他一些诗人,他们的创作,风格上玄奥典庄,句式上繁复冗长,是在对梵藏诗学理论的诗学实践。它们都对蒙古诗歌、尤其是文人诗歌创作,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蒙古的民间韵文体,特别是以英雄史诗为代表的民间韵文体创作,发展历史很悠久,成就极高,对后来的诗人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在蒙古文化传统中长大的人,大概很少有人能够说在自己的脑海中没有那些非常优美的民歌、民间诗歌、史诗或其它民间叙事文学的影子。就拿史诗来说,它那种高度浓缩的、极为生动的表现手法和非常直接的语言的力量,对今天的蒙古语言表现形式都有极大的影响。在《格斯尔》和《江格尔》中,都会体会到诗句的铿锵、简洁、有力,生动,其语词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这些东西在精神的深层次上都陶冶了当代蒙古诗人群体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
    下面以布林贝赫先生的个人精神养成为例,说明二十世纪蒙古诗人群体的精神风貌,是由不同的养分陶冶出来的。布林贝赫早年在私塾、王府的学校上学,民歌对他有很深的陶养,他的母亲是民间有名的民歌手,他在巴林丰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上形成了最初的诗歌韵律。1947年出版的《东蒙民歌选》中收录了他的《圆圆的山峰》,这是他离开家乡出去闯世界时的思乡之作。是自发的创作,其间浸透着民间的韵律、民间的美学、民间的艺术表达的沉淀,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会有旋律和韵律,会按照诗歌的韵律,创作出至今仍在传唱的诗歌。他后来求学参军,到鲁艺学习,再到内蒙古大学读文研班,阅读了大量的汉文诗,汉族的诗歌对他的诗歌创作也有影响,后来在写一些新诗的时候,比如《银色世界的主人》等散文诗,他在营造意象上,受了汉族古典诗歌的影响。特别是唐诗宋词,可以看出来这些诗歌的表达方式、意象营造方式和比较含蓄的语言艺术魅力对他是有影响的。
    除了古代诗歌之外,汉族的现当代诗人的作品,像贺敬之、郭小川、闻捷、铁衣甫江·艾里也夫、饶阶巴桑等,也都是他经常翻阅的,我们可以看出来在他的诗歌的精神谱系中,这些各民族的诗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的诗作。
    外国文学的影响也不能小觑。蒙古族是翻译外国文学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普希金、莱蒙托夫、海涅、雪莱等等,都有蒙文译本。此外,当然大量的外国诗作是汉文翻译本,他收藏有很多汉文的外国诗集,普希金、海涅、涅克拉索夫、聂鲁达、梅特林克、惠特曼等诗人,都是他反复欣赏和阅读的,也都对他自己的诗歌创作产生很深的影响。
    可以说,像他这样一个诗人的形成,他所汲取的养分是比较多方面的。但光有这些其实并不够,诗歌是一个民族中语言中最典雅、最精炼、最传神、最具有哲学意味和象征意味的,所以,一个在语言上修炼不够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诗人的。三十年代东蒙书局出版过一个蒙文词典,布先生当时在内蒙军区政治部的时候,便将这本词典从头到尾都背下来了,内蒙古军区为此还给了他一个奖,表彰他掌握语言的努力。他对蒙古语言的掌握到了很高的程度,后来一些诗评家在评价他的诗歌创作时,都认为他的用词精准、简练、典雅、丰富,有很高的语言修养。
    总之,一个是民间诗歌的长期陶养,一个是蒙古语言驾驭能力的修炼,一个是广泛吸纳中外各民族诗人的艺术,这些构成了他诗歌的总体风貌,并一直延伸到他晚年的诗歌创作和诗论等的写作中,我们看他的《蒙古诗歌美学论纲》和《英雄史诗诗学》,以及《直觉的诗学》等,都是蒙文写的,有人评论说,像他这样在写学术著作时都如此讲究锻造词句,讲求音韵铿锵、语调优美、用词简练,确实是十分难得的。他用诗人的情怀和艺术抽象能力来把握人们精神世界的转移和变迁,例如,他用一句“蒙古人用法号的鸣响代替了武器的铿锵”,表明自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厌战和崇尚佛法修炼,成为蒙古民众的新精神追求的历史转折。这样的转变他用诗一样的语言三言两语就交待清楚了,没有用学究式的话来讲,这是他一个很大的特点。这个特点跟蒙古史诗的表达特点非常接近,就是用一种符号化的意象来传递抽象的意念。这样一种用生动形象的意象化表达来传递相对来讲比较抽象的意念,这种传递因为是非常具象化的,它充满了视觉感,充满了语词的冲击力和美感,这是蒙古人在长期的韵文发展历史上锻造和形成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在人类文明的其它传统中,在许多无文字社会中,也能观察到类似的情况。蒙古语言自身的特点,它的动词后置、性数格的处理方法,粘着曲折的表现方式、性数格等语言现象,就导致了蒙古语比其它许多种语言更容易押韵,更容易营造音韵铿锵的表达方式。
    (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系列研讨之内蒙古当代蒙古族诗人研讨会专题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