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打造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的学术工程--访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李晓峰教授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年03月 记者 曾江 郝欣 参加讨论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是中国文学研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学术史的重要范畴。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从无到有,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引起学界的关注。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李晓峰教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1949—2009)”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19日刊登了有关报道。近日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就有关问题对李晓峰进行了专访,以向学界进一步介绍这一重大项目的内容。
    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第一部综合性的学术史
    中国社会科学网:李晓峰教授,您好!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下“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1949—2009)”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李晓峰:这项课题从选题论证到选题推荐历时三年的时间,是我们在做了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申报的项目。它的研究内容涉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史、少数民族古代作家(书面文学)研究史、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史、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史、少数民族文学史编撰研究史、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编年史等六个方面,涉及了我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少数民族文学各个学科。不仅是规模较大的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基础工程性质的课题,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第一个综合性的学术研究工程和项目。
    对于这样一项庞大的项目,我们请到了14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名学者参加项目各子课题的研究。项目的六个子课题负责人分别由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进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汤晓青、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亚虎、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姚新勇等专家学者承担。我们计划出版多卷本《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1949-2009)》为本课题的最终成果,字数约160万字左右。
    成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智库”
    中国社会科学网: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您的立足点是什么?与学界现有研究相比,此项课题又有何不同?
    李晓峰: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第一部学术史,本课题立足于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将课题定位于基础性、文献性、学术性相统一的学术史工程,追求研究内容的系统性、研究结论的客观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推出经得住历史考验的学术精品,使之成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的学术里程碑,成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智库”这是课题研究的终极目标。
    我们的这项研究,可以说有很多的创新,课题不仅将少数民族文学各自独立的领域和学科统一到少数民族文学的学科框架之中,打破各领域和学科的的壁垒,折墙透绿,相互融通,更为重要地是,课题将多种民族语研究成果纳入到考察的范围和视野,从而使“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成为名副其实地反映了在统一的多民族“新中国”的特定历史和国家语境中,各民族学者、各语种成果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共同创造的学术史。对各民族语研究成果和发展历程的全面和重点关注,这在中国文学研究以及各种学术史研究中,还是第一次。
    课题研究还将充分注意不同民族文学研究的差异性,如跨境民族古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传播研究、人口较多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研究的差异、内陆少数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差异,从而反映少数民族文学特殊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样态。我们将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理论话语体系。课题组坚持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历史观和文学史观,充分尊重每一个民族不同的文学传统、文学形态、文学思想,将各民族文学研究,还原到各个民族自在的话语系统之中,对那些真正体现了本民族文学思想的学术成果作出客观评价。
    提炼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
    中国社会科学网:通过对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的系统研究,课题组预计解答的问题有哪些?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什么?
    李晓峰:我们将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基础性、文献性、学术性相统一的学术史基础工程。因为是“基础工程”,所以规模较大,这也是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为了避免因规模较大造成的“贪大求全”,本课题在研究团队的组建、子课题的细化、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选择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办法。
    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为对象开展的学术史研究,我认为要提出并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在中国文学学术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该课题研究对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和中国文学学术史及至中国学术史将产生哪些影响?
    课题组将总结和探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评价体系的建构及其理论、实践依据,以此为突破口,总结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学理推进的脉络和取得成绩。
    一是从“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全部文化成果”的角度,将各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全部成果,包括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作家文学及相关研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确立容括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及不同民族不同形态文学成果的整体文学观,并以此为基点,对少数民族文学各门类和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考察和总结。
    二是确立符合中国多民族文学发展历史和实际的多元并存、多元多彩、共生并进的文学史观,以此检视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在文学史观方面的具体情形和深化、发展过程。
    三是尊重各民族文学传统和各民族文学经典评价标准,在探讨各民族文学经典共同性的基础上,从各民族“多元创造——中国经验——人类贡献”的学术理路,考察、分析各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标准的不同性的特殊意义,力图确立少数民族文学经典的多元评价体系。
    四是梳理从“兄弟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以及“大文学观”、“大中华观”、“多民族文学观”的学术理路的展开和深入,探寻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历史趋势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理论提供的实践支撑和理论资源。
    五是紧紧把握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新中国”所表达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内涵,探讨在“新中国”语境中,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建设、民族政策、国民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关系,关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特殊价值和作用,从中提炼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作为“国家学术”的进步性和建设性的理论话语。
    承上启下的学术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这样一项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工程,您认为它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有哪些?
    李晓峰: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从无到有,影响不断扩大。可以说,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发展规律,梳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在各个学科领域取得的成果,考察、分析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是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和长远性的工作,具有显在而重要的学术价值。我们认为,这项研究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回顾其发展历程,梳理其发展脉络,研究其发展规律,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是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单一民族文学研究,扩大到多民族文学发展历史的综合研究,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兄弟民族文学”、到“少数民族文学”的确立,再到近年来“多民族文学”的提出,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理念、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发生了数度变革并面临着新的转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发展。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进行学术回顾和总结,既是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也将对学科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学术推动作用。
    第二,对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历史进行基于学术史视角的考察和研究,是中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的客观要求。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是中国文学研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学术史的重要范畴。正如不能离开少数民族文学来谈论中国文学一样,亦不能离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来谈论中国文学研究史乃至中国文学学术史。独立开展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的研究,必将对中国文学研究史研究起到补罅苴漏、丰富完善的重要作用。
    第三,对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和在社会科学特别是中国文学学科中的地位,进而扩大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这也是繁荣社会主义多民族文化的现实要求。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过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在增进各民族相互了解、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阶段,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历史的回顾和考察,促进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向更广、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对加深全社会对各民族历史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网:谢谢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的专访。我们也将持续关注“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1949-2009)”这一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