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记者专访著名《江格尔》研究专家贾木查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新疆天山网 高方 参加讨论

    天山网讯(记者高方报道)遇见贾木查先生是一次意外的收获。
    6月10日上午,在新疆人民剧场门前举行的庆祝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专场演出让在场观众大开眼界兴奋异常。演出结束后,记者看到一位面庞清瘦的老者正在台下与几位塔吉克族演员合影,上前询问后才知道这位已73岁的老者就是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组成员、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常务理事、自治区文联研究员贾木查。
    “今天对拥有丰厚文化遗产的中国各民族人民来说是一个大喜日,对我们这些搞了几十年民间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更是一个节日,我觉得自己好像回到了25岁的青春岁月。”贾木查先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记者向他询问《江格尔》的研究和保护现状时,老先生立刻显出十二分的热情,“走,走,去我家我们好好谈谈,我那里有江格尔的所有资料,江格尔太需要你们这些记者的关注了。”
    一进贾木查先生家,老先生就抱出一部沉甸甸的大书——《史诗〈江格尔〉校勘新译》,这部由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贾木查主编,用蒙古、汉、拉丁、英4种文字合壁出版的200万字巨著,是老先生十多年皓首穷经研究《江格尔》的心血之作。它作为自治区社科重大课题专著曾为去年自治区成立50年大庆献礼。专家组鉴定意见称该书导论是对200年来国际《江格尔》史诗搜集、整理、研究、翻译工作的总结。贾木查先生对《江格尔》起源、生活原型等问题的研究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在国际《江格尔》研究史上具有突破性。这种用4种文字合壁对照形式编撰,在国内外研究史上是首创,是我国《江格尔》研究学者奉献给世人的优秀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今年3月,在日本东京和千叶市举行的口承文艺研究领域的两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贾木查先生做了题为《英雄史诗〈江格尔〉研究的最新进展》的学术发言,并向主办方赠送了这部著作,引起了参会者极大的兴趣。
    贾木查先生曾经是新疆日报社蒙文编辑部的记者,1979年11月自治区《江格尔》领导小组成立,他被抽调到工作组去搜集资料,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与《江格尔》的不解之缘。由于他工作出色,自治区文联调他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新疆分会《江格尔》研究室去工作。“因为我是个不喝酒的蒙古,那时我还年轻,不愿意离开报社,调我时我还哭了,我老婆也哭了。不过,研究《江格尔》让我出名了。”老先生说起这一段时有一种蒙古人特有的幽默和直爽,他还抬头看了看放在两个佛像间老伴的遗像。他一边给我们介绍,一边用蒙古语给女儿吩咐什么,不一会儿,客厅茶几上就摆上了烤包子和几碟干果、凉菜。老先生打开一瓶新疆啤酒给我们都倒上说:“为今天这个日子干杯!你们多喝,我胃不好少喝点儿。”
    也许是有酒助兴,也许是贾木查先生的率性使然,以往采访学者时的拘谨和客套一扫而空,带之以一见如故和兴味盎然。老先生一会儿用汉语和记者交谈,一会儿又用维吾尔语向同来的维吾尔文记者吾尔开西解释什么,两种语言转换顺畅。“80年代,我在《新疆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报道,标题是《千年铁树开了花》,意思是《江格尔》这样的民间文化终于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得以重见天日了。你们没有生在那个年代,不知道那时的民间艺术遭到了多么严重的破坏。”“文革”时,各地都“批林批孔”,蒙古族没有“孔老二”可批,就把歌颂帝王将相的《江格尔》当作“大毒草”来批,各地的“江格尔齐”(江格尔说唱艺人)都被揪斗,人们只能私下里偷偷演唱《江格尔》。上世纪80年代,贾木查随工作组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地搜集资料,给老百姓做了很多工作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他们才敢演唱。
    英雄史诗《江格尔》在蒙古族人心目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神圣地位,蒙古人至今不敢用“江格尔”给孩子起名也是怕孩子担当不了它的福泽。它是一部不朽的民间文学作品,也是蒙古族古代文学艺术的巅峰。凡是有蒙古人的地方就有《江格尔》在传唱,它流传于欧亚大陆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一部跨越国界的大史诗。贾木查指着当年他为一些“江格尔齐”拍下的珍贵照片说,“这位就是批斗时被拔掉牙齿的,这位在我们走后7天就去世了。”说时,他的脸上有些伤感。
    记者提出要参观一下老先生的书房。房间很小,只够摆下一张书桌,一张床牞和两排书柜。书桌上放着一本用托忒蒙古文书写的《江格尔》手抄本复印件,古老的蒙古文下是一段段粘贴上去的拉丁文译注,这是目前贾木查先生的主要工作。能够读懂托忒蒙古文得益于他小时候当过小喇嘛的经历,他精通5种蒙古文字,这使他的研究如鱼得水。“我的书房是‘江格尔’书房。”打开书柜,老人一气抽出了几十本各国出版的江格尔读本和研究论著,他拿出一本羊皮封面,装帧精美,内附彩色插图的书说:“这是俄文版的,你看多精美,他们的研究比我们早了200年。”
    记者问贾木查先生目前江格尔研究和传承的机遇和困境是什么时,他说:“过去我写的文章叫《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今天是文化遗产日,我要说是千年的铁树结了果,如果2009年我国《江格尔》能和蒙古、俄罗斯联合申报世界遗产获得成功,那就是铁树上的果子成熟了。现在,国家这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是江格尔的福气。
    “让我担忧的是,上世纪80年代时新疆的‘江格尔齐’还有100多人,现在只剩下7个人了,而且全部都过了65岁,最大的已经82岁,可以说到了人亡歌息的严峻地步。”老先生忽然想起什么,眼睛一亮,“对了,博州党委宣传部和文化局最近正在办‘江格尔培训班’,过两天我去看看,如果各地都能像这样重视,《江格尔》就有救了。不管怎么说,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我还是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越活越有劲,好像回到了25岁的青春岁月。”
    翻开《江格尔》史诗,其中写到“江格尔相貌堂堂,智慧无穷,神采奕奕,长生不老,永葆25岁的青春模样。”这使记者恍然领悟贾木查先生总在强调“25岁的青春岁月”时,那一脸意味深长的表情。摘自新疆重点新闻网--天山网(http://www.xjts.cn)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