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年 贺希格陶克陶  参加讨论

    在世纪之交之际,回顾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发展历程和展望其前程,是一个令人欣慰的话题。少数民族文学丰富多彩,这里只谈文学史、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建设
    汉民族文学史研究工作,起步早,起点高,著作多。在本世纪内公开出版的文学史著作达一千余种。与之相比,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研究工作,起步晚,晚了半个世纪,即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才较有规模地开展。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以各民族综合研究和分民族研究两种形式展开的。马学良先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于198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共五册。这部作品汇编,为后来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建设打下良好的资料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组织编撰、毛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于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共上中下三册。这部著作第一次较全面介绍了55个少数民族的文学概况,全国一百多位各民族学者参加编写。毛星在“前言”中说:“这是一部介绍性的著作,不是历史,不是理论,不是批评,也不是评介,我们只抓了一个‘介’字。……就像为五十多个兄弟民族各开一个文学创作展览馆,珍宝摆在面前,请参观者自己观览、鉴赏。”以上两套书的出版,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综合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之后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多部综合研究的少数民族文学史或概况。例如:朱宜初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杨亮才、陶立王番、邓敏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人民出版社1985)、李鸿然主编《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吴重阳《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中央民族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中国民族民间文学》(上下册,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桑吉扎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商务印书馆1991)、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下册,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特·赛音巴雅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漓江出版社1993)、邓敏文《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赵志忠《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等。值得提出的是,有两部著作在民族文学史建设中有特殊意义。
    一部是,陈守成、庹修宏、陈世荣主编的《中国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一书。其中收入论文20篇。季羡林先生在其序文中指出:“现在庹修宏和陈守成等同志又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学和作家的研究上来,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天地。这是十分值得欢迎的。”他还指出:“对少数民族文学不但要进行同国外的对比研究,而且也应该进行中国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学的对比研究,……这同样也是比较文学。”另一部是,八年之后,马学良、梁庭望、李云忠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一书问世。此著作将各民族文学在神话、民歌、传说和故事、民间叙事长诗和作家文学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使民族文学研究工作深化了一步。
    在少数民族文学史综合研究的著作群中,还有一部分是以某个地区的民族文学为其研究对象的。这类著作有:广西民研会《广西少数民族文学概况(广西民研会1980)、王保等《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田兵等《苗布依侗水仫佬族文学概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王弋丁《仫佬毛难京族文学概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耿金声《西北民族文学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等。
    分民族研究的文学史或概况,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主持进行。这项工作起步于1958年。当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上作出决定,要“编写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的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为此先编写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哈萨克、白、傣、纳西等民族的文学史,并且根据当时“大跃进”精神,要求一年内完成,争取在1959年国庆节前出版,由贾芝、毛星负责。但后来,只有白、纳西和藏族文学史或简史分别于1959和1960年出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项工作中断。自1979年起重新上马。根据198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文化部转发的《一九八四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规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总计四十册左右,约1200万字,各民族单独编写,各自成卷。丛书》工作由刘魁立等同志负责。自1958—1998年间四十年的努力,这套《丛书》已出版近二十部,其余将陆续出版。《丛书》计划之外出版的各种类型的单个民族文学史或概况达六十余部。总之,少数民族文学史建设工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好成绩。“盛世修史”,在民族文化建设领域内史志类著作如此大量问世,这无疑是破天荒的创举。
    
    (二)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更是光彩夺目。这里只介绍神话、史诗和长篇叙事诗等三个方面的研究情况,因为如毛星所说:“神话、史诗和长篇叙事诗,汉族不是完全缺少,就是只有零星片断,而在兄弟民族中,这些却是极为丰富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前言)
    “至于神话,汉文史籍上记载的也着实不少,但经过历代文人之手,已看不清它们的本来面目。而且记述极为简略,已失去了神话本身的具体性和生动性。而少数民族神话一直在口头上世代传承,它们已经成了本民族历史和传统的载体,其中凝聚着民族创造力和集体智慧的精华。这也是汉族文学所欠缺的。”(马学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导言)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0)是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大集成,共介绍各少数民族神话700余篇。中央民族学院古籍办公室编印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汇编》(1984,内部资料)原计划出九册,后因故只出版“开天辟地篇”、“人类起源篇”和“洪水篇”等三册,收入神话135篇。满都呼主编《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故事》(民族出版社1997)共收入神话198篇。德·僧格仁钦《蒙古族神话选》(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一书,共收入蒙古族神话46篇。此类神话资料选编还有不少。
    随着少数民族神话的大量搜集、整理和出版、研究工作也取得进展。过去中国神话学研究著作都是以汉族神话资料为其研究对象,但近年问世的不少专著已重视对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例如,潜明兹《中国神话学》(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一书就广泛利用了少数民族神话资料,并且其第四章专题研究少数民族神话。谢选骏《中国神话》(中国民间文化丛书之一,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一书也充分利用和研究少数民族神话资料。德·僧格仁钦《蒙古族神话选》引论长达93页,较为深入论述了蒙古族神话的诸多理论问题。马学良等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将神话分为创世神话、解释自然神话、征服自然神话、远古社会生活神话等四种类型,并按地区分别介绍各个民族的神话。他们认为,“少数民族神话和中原神话有密切的关系,这使它们共处于中华民族神话体系当中。而少数民族神话又分属于其中的两大神话体系。东北、西北属于草原文化圈,其神话具有浓郁的草原风采,属于昆仑神话体系。中南、西南、华南、华东属于农业文化圈,其神话带有西南高原和江南水乡的特色,属于蓬莱神话体系。”马学良等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一书又进一步将各民族神话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使中国神话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大家知道,汉族没有史诗,而少数民族史诗则很丰富。其中最为宏伟、在世界上引起重视,成为专门研究学科的就有三大部,即《江格尔》、《格萨尔》和《玛纳斯》。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研究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自德国学者伯尔格曼于1804年首次发表从卡尔梅克蒙古人中记录的《江格尔》两章至1978年的一百七十余年间,外国学者从卡尔梅克人中共搜集到25章之多,最后由卡尔梅克学者科契考夫汇编出版。自1978年起,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治协商会议前任主席巴岱先生领导的民间文学工作者,从新疆蒙古族地区搜集《江格尔》。在短短十几年间共搜集到157章(包括一部分片断)。从中选编出版托忒蒙古文资料本9册,共94章。选编出版蒙古文和托忒蒙古文文学本3册,共70章。至此,《江格尔》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搜集、整理完毕。于1988年和1996年分别在乌鲁木齐和北京召开过两次《江格尔》国际学术会议。已有仁钦道尔吉、贾木查、扎嘎尔等学者的近十部研究专著出版。
    《格萨尔》在我国藏族民间广为流传,同时在蒙古、纳西、土族等国内其它民族以及蒙古国、不丹和俄属布里雅特等周边国家也流传。藏族《格萨尔》堪称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根据杨恩洪同志的统计,已出版的藏文版《格萨尔》有289部,除去异文本近80部,已出版的汉译本近30部,民间艺人的说唱目录就更多。其木刻版产生于本世纪之初,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量铅印本出版,总印数量达200余万221册。最早的蒙古文木刻版《格斯尔》产生于1716年,在北京出版。至今在国内出版的蒙古文《格斯尔》有近20部。早在十八、十九世纪就由藏族和蒙古族高僧学者开始研究《格萨尔》。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一些汉族学者开始翻译《格萨尔》。近十多年来,此项研究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立了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创办了专门刊物《〈格萨尔〉研究》,已出四集;1989、1991、1993和1996年分别在成都、拉萨、锡林浩特和兰州召开过四次《格萨尔》国际学术会议;王沂目爰、齐木道尔吉、徐国琼、杨恩洪、乌力吉、降边嘉措、却日勒扎布、格日勒扎布等学者出版了十多部研究专著。
    凡有柯尔克孜民族聚居的地方,都有《玛纳斯》流传。例如我国新疆、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甚至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都有《玛纳斯》流传。其中新疆著名玛纳斯齐居素甫·玛玛依的演唱本,篇幅浩瀚,全诗八部,20多万行,相当于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的14倍。他的演唱本柯尔克孜文版共8部,18册,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其汉译本也正在陆续出版。胡振华、刘发俊、郎樱等学者多年潜心研究和翻译《玛纳斯》,郎樱有两部研究专著出版。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也有史诗,中国学界一般称其为“创世史诗”。例如,壮族《布洛陀》、布依族《赛胡细妹造人烟》、水族《开天立地》、《苗族古歌》、瑶族《密洛陀》等等。过去,中国少数民族的史诗,尤其是三大史诗,主要由俄罗斯或欧洲国家学者们进行研究。但近年来中国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有关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汉族文学创作在古代缺乏长篇叙事诗,最著名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只有1700字。但在少数民族中,规模宏大的长篇叙事诗很多。以蒙古族为例,早在十三、十四世纪就有《成吉思汗两匹骏马传》、《征服三百个泰亦赤兀惕传》、《箭筒士阿尔戈聪的故事》、《孤儿传》等;十七世纪有《满都海薛禅夫人传说》;十九世纪有《陶克陶》、《嘎达梅林》等。以其它民族为例,彝族的《阿诗玛》、傣族的《俄并与桑洛》、苗族的《娘阿莎》、傈僳族的《逃婚调》、裕固族的《黄黛琛》……等等。
    为什么有些民族长篇叙事诗很丰富,而有的民族,例如汉族就几乎没有长篇叙事诗呢?这是理论界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似乎可以这样说,凡是古代有史诗的民族,后来就有长篇叙事诗;而古代没有史诗的民族,后来也就没有长篇叙事诗,因为长篇叙事诗起源于史诗。那么又为什么有的民族在古代有史诗,而有的民族,例如汉族在古代就没有(或没有流传下来)史诗呢?这又是理论界尚未阐明清楚的疑难问题,有待于探讨。
    (三)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
    有些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形成年代很早。例如,敦煌千佛洞石室中,藏有大量唐朝和五代时期的藏文诗歌、散文和翻译作品。彝族大约在八世纪就产生了书面文学。白族九世纪就产生过杨奇肱、段宗义等诗人,他们曾用汉文写作。八至九世纪初的维吾尔族诗人坎曼尔也曾用汉文作诗;九至十世纪中叶的法拉比写过相当数量的作品。蒙古族文人在十三世纪中叶就创作了文学名著《蒙古秘史》。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跨入二十世纪下半叶之后有了更大的发展。
    五十年代中期,当时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老舍先生在《关于兄弟民族文学的报告——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议上的报告》(载《文艺报》1956年7月号)中,就明确提出中国作协要吸收兄弟民族有成绩的作家为会员;新疆、内蒙古和延边等地要成立作协分会等促进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发展的具体措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近半个世纪中,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其中有老一辈作家,也有中青年作家,这支队伍大约有上千人。他们用本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包括长诗、长篇小说、电影剧本和散文等。他们的作品具有继承、借鉴和创新结合起来的共同特点。只举一个例子,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作家们在近二十年间就出版了七十余部长篇小说。
    少数民族文学事业需要继续大力培植,使其壮大。首先急需培养一批专家教授、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专门人才。只有高层次专门人才,才能使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就文学史建设而言,目前现状有三种类型:有一批少数民族,自古至今还没有一部文学史或概况。他们不是没有文学,而是没有文学史建设。这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少部分民族,很可能带着这个文学史建设的空白点跨入二十一世纪。这种局面对其本民族文化建设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还有一批民族,在本世纪内总算有了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文学史或概况,他们算是幸运者。但是,第一部文学史的问世,绝不是这个民族文学史建设的结束,而仅仅是开始。文学史需要从多角度、多视觉去研究,方能深入。第三种类型是,有些民族的文学史研究工作似乎起步较早,起点较高,成果也多些。例如,蒙古族文学史共出版18部之多,其中包括简史、史、详史;也包括综合性断代史和专题性通史等。然而蒙古族文学史的建设任务远没有完成。一是,连描述性和评介性的研究任务都还没有完成好,即过去有过哪些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我们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二是,对蒙古文学发展规律的研究更是不够。三是,蒙古文学与国内其它民族,尤其是与阿尔泰语系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与外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都还没有展开。所以,蒙古族文学史研究工作的差距是很大的。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课题主持人刘魁立先生的分三个台阶发展设想是,首先编撰族别文学史,其次编撰文学关系史,最后编撰多民族文学史。这一思路符合民族文学研究工作发展规律。问题是,目前第一台阶的任务还没有很好的完成,只有个别学者上了第二台阶。这就是说,在少数民族文学史建设方面,下个世纪仍有很多工作继续去完成。
    就文学创作而言,首要的任务还是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人员的素质。文学是艺术化生活,文学是语言艺术。因此,我们的少数民族作家,应该是,或者说最好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土生土长,精通本民族语言文字,文学美学理论修养和思想认识素质都很高的专门人才。而当今作家队伍离这个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就史诗研究而言,我们有与《伊利亚特》、《奥德赛》和《罗摩衍那》等世界著名史诗相媲美的宏篇英雄史诗,但我们的史诗理论研究还相当落后。总之,展望未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的任务还很繁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