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马加]少数民族文学不在边缘
【编者按】 吉狄马加,男,彝族,原名吉狄·略旦·马加拉格,1961年6月23日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吉狄马加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彝族诗人和新时期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诗人,也是今日诗坛上为数不多的具有世界眼光并向世界诗坛发言的诗人。已出版诗集《初恋的歌》(1985)、《一个彝人的梦想》(1990)、《罗马的太阳》(1991)、《吉狄马加诗选译》(1992)、《吉狄马加诗选》(1992)、《遗忘的词》(1998)。 当下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辉煌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应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回顾、总结、研究。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学也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中国作协有7000多名会员,其中少数民族会员700多人,占11%多;各省、市、自治区的分会有四五万人,少数民族会员1万多人,形成了多民族、多语言、不同年龄、分布广泛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 世界上有很多普遍尊重的原则(比如生物多样性原则),对文化的普遍尊重也是其中之一。无论人口多少,在历史上发挥何等作用,原生文化都不可替代。有了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不同文化间相互交融、影响,不同民族、文明间的历史对话,都使现在的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所以,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研究少数民族文学,提出对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这对建设一个强大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国家来讲非常重要。 如今,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发展得相当好,人们对自己的原生文化给予了极大的尊重,因为正是这些原生文化养育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的重要:国家、民族发展到最后,不但是经济的较量,而且是文化的较量。我从不认为少数民族文学在边缘,在文化产生变化的历史时期,作家的创作,往往使一种民族文化在历史背景下兴起,这对整个文化的影响是很难想象的。而这种想象无碍于这个民族有多少人口,作家创作的作品能否成为主流文学。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人类的思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学,判断一个作家的价值时,当一个作家提供了一个民族的生命符号、文化符号时,他(她)就是不可替代的。有的作家可能被重复、替代,有的则不可能。有的作家在认识自身的民族文化,认识自身走过来的历史时,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历史的重新审视。也有的作家说自己的作品是超越民族的,世界性的,但如果不具备对自身文化的思考,我认为要想具备全人类性是不可能的。 文学比较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很多作家所属民族的人口不见得多,比如有的国家很小,但却出现了世界级的作家,而且他们的作品被社会所接受,对世界是一个补充,同样具有人类意识,超越了地域、国界、语言的障碍,在全世界传颂。所以,所谓主流和非主流是相对而言的。 文化环境对作家的影响是第一位的,不要从简单的语言、文字和所提供的文学表象来研究少数民族作家,现在全世界都很重视影响作家的母体环境。人从一生下来,就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且有文化深层结构对他的影响。如沈从文,他一生的文学情结就在湘西。只不过,有的作家表现明显,有的作家表现得比较隐晦。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母体文化对作家的影响。 很多当代的少数民族作家阅读广泛,思想开阔,世界级的作家对少数民族作家的影响也非常大。少数民族作家不仅看重自身的文化,也看重更广泛地区包括世界上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这些作家的作品既反映出文学的民族性,又有深刻的人类性,通过他们民族的生活,表达了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些困境,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和平的渴望,反对战争,对生态的敬重,对民族文化深深的热爱。这些作品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被全人类所关注。我不完全赞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同时又是优秀的才可能是世界的。因为某些落后的文化需要扬弃。 |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