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史诗学关键词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本网 朝戈金 参加讨论

    中国史诗理论建设,起步较晚,成果稀少。至今在学科规范的确立、基本概念和术语的界定上,共识尚未形成。这为各方学者共同探讨问题,或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带来诸多不便。通观国际相关学术领域的理论成果,尤其是在跨学科的“口头传统”研究领域中形成的三大学派,即“口头程式理论”、“表演理论”和“民族学诗学”,其长期形成的术语系统显然已成为国际史诗学界的共同基础。从总体上考察这三大学派的学术实践,便可看出某些约定俗成的概念和术语中,隐含着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并已成为各国学者共同遵循的通则,也当成为我们寻求中西学术批评对话沟通的契合点。
    口头传统的研究及其发展是西方学术界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在其跨学科的理论成果中业已建立起一个规范化的术语系统,有明晰的概念,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体系性,在阐释口传文学的现象及规律上,尤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另外,由于“口头传统”研究具有开放的理论视野,以西方流派纷呈的诗学理论为主干,同时注重、乃至强调各个族群口头传统的本土知识和地方概念,这便为中国史诗理论的构筑与方法论的自觉,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学术前鉴和理论观照。尽管中外史诗研究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土壤和学术传统,但以口头传统为研究对象,其间多有共通之处自不待言。
    借鉴国外口头传统研究成果的第一步,即要对这一领域通行的概念和术语进行梳理,建立一套在概念上“能指”和“所指”之间有着明晰对应关系的术语。(1)其次,我们要审视不同文学门类对同一术语的运用情况,尤其是要从书面文学与口传文学的相同和相异性上去把握术语的内涵,这样有助于界定口传史诗特定的研究对象。只有在做好术语的界定工作之后,我们才能着手于史诗诗学的体系化问题。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通过经年的阅读查证,以若干经典诗学理论成果为基础,不揣冒昧,尝试性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旨在通过梳理基本的概念术语,有裨益于建设我们自己的史诗学理论和史诗研究方法论。加之,在正式开始本文的论述前,也有必要给出相关术语的简释,以说明本文将要涉及到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出并界定的术语,多数采纳了或者基本上采纳了国内几十年来在西方诗学术语的汉译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译法,(2) 也有少数几个是本人在翻译、介绍国外的口头诗学理论成果时,斟酌创用的,仅供参考。
    (口传)史诗(oral) epic,常指描述一个国家或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讲述英雄业绩的长篇叙事诗。内容包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克服自然灾害、抵御外侮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等都是著名的史诗。史诗多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但作用却不在记载历史。史诗中的人物都是理想中的英雄。史诗中还包括有大量的知识。它最初是在民间以口头流传发展起来的,其风格庄严、崇高、雄伟。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其一般特点。(3)
    史诗创编(epic compose): 这一术语是指史诗歌手在即兴演唱时,既高度依赖传统的表述方式和诗学原则,又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去进行即兴的创造,因而是介乎创造与编排之间的状态。“创编”这个术语,在一般的文学批评术语辞典里,译为“作文”,通常是指散文体作品的写作。用在本文中,则是用作口头“创编”或“创作”,也就是指在表演中的现场创作或者是即兴“创编”。应当注意区分创编与“写作”的界线。这里“创作”的涵义是口头性的,是利用传统性单元来即兴编排的。(4)
    史诗集群(epic cycle):Cycle一词指系列作品,原意是“完整的一系列”,后逐渐用来表示以某个重要事件或杰出人物为中心的诗歌或传奇故事集。构成系列的叙事作品通常是传说的累积,由一连串作者而不是一个作者创作。有时用于韵文诗歌时也作“组诗”。这一术语最早用来指一系列旨在补充荷马史诗关于描写特洛伊战争的叙事诗;这些诗作是由一批被称为“组诗诗人”的后期希腊诗人所创作的。系列叙事文学的其他例子有查理曼大帝叙事诗和亚瑟王传奇,如《兰斯洛特系列传奇》等。中世纪的宗教剧表现或处理了以圣经为基础的一系列主题,因此这些戏剧也可称为系列剧或组剧。“史诗集群”(epic cycle),即指由若干“诗章”构成的一个相关的系列。史诗集群中的各个诗章拥有共同的主人公和共同的背景,事件之间也有某些顺序和关联。核心人物不一定是每个诗章的主人公,但他往往具有结构功能。《江格尔》就是典型的史诗集群作品。这一术语与“环套创作”(ring-composition)不同,后者是许多口头传统中的常见结构,但是最初是在荷马史诗中发现和得到研究的。它具有一种环形的或是同心圆结构,即A-B-C-B-A顺序,诗人在排列人物、场景或动作时,会依据A-B-C的顺序,然后再反方向重复它们。这一结构有时被用来强调处于中间位置的因素。关于环套的现象,在盎格鲁─撒克逊诗歌和南斯拉夫诗歌中都有广泛的讨论。这种结构看来是既有协助记忆的功能,同时也有审美的功能。
    诗章(canto,蒙古语):一般指长诗的一个章节或段落。这一术语原指游吟诗人的叙事长诗中一次可以吟唱完毕的一个部分。在史诗集群中,诗章是在形式和结构上相对独立,在内容上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故事的单元。 歌与歌手(song and singer): “歌”有广义和狭义的用法。它通常指歌唱行为或歌唱艺术。也指歌曲或诗歌。作为文学术语,“歌”与抒情诗有紧密关系。在诗学中,“歌”又以极为多样的方式与音乐发生关联,因而有很宽泛的涵义。“口头程式理论”的秉持者,在“歌”的名目下,囊括了史诗、民谣、抒情诗等多种有韵律和旋律的、可能有乐器伴奏的语言艺术样式。另一个相关联的术语“歌手”,则意指这些艺术样式的表演者。
    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一般概念上的“传统”指世代流传的信仰、习俗、格言和技艺的集合。谚语、民谣、民间文学和各种迷信观念是口头流传下来的,也自有它们的传统。某个固定观念也可称?quot;传统观念”。文学中的传统成分意味着从过去承继下来的东西而并非作者自己的创造。从另外的意义上讲,传统可以被认为是对文学程式整体的继承。在该论文中所用“传统”,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对译为“传承”或“传承文化”。在具体的语境中,它有时又指表演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不仅是指一位歌手在一次表演中的所有内容,或者是他的所有表演的内容,而且还包括那些没有叙述出来的由歌手和听众共享的知识。例如当歌手运用了一个程式的时候,该程式所隐含的意义往往多于我们从词典中所能得到的涵义。即使这仅是某个英雄的名字,或他的特性形容词,也会唤起特定听众对英雄的业绩、他的家庭、或是关于他的其他方面情况和特征的回忆,所有这些附加的涵义也包括在传统之中。另外,传统有时也指某个特定的研究范围,例?quot;卫拉特史诗传统”即是。
    文本(text):任何释义或分析的对象都是文本。在英语和法语中,此广义“文本”常被称为“讲述”(discourse)。在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研究中,“文本”往往被认为是显形的、书面的,而“讲述”是声音的、口头的,故也有将其译为“话语”的。在多数符号学家那里,文本是任何具有一定释义潜在可能的符号链,不管是否由语言符号组成。因此,一个仪式、一段舞蹈、一个表情、一首诗,都是一个文本。而狭义的传统的text的意义,如一个作家的著作,一份文件等,则被称为“作品”(corpus)。上述文本是被表述面上的文本(utterative text)。因为任何分析对象都是文本,文本产生过程也可视为文本。在这个含义上,文本包括表述/被表述两个层面。而按口头程式理论的概念界定,文本是“表演中的创作”(composition in performance),这里是在口头诗学的形态学意义上理解“文本”的。
    语境(context):广义的语境包含诸多因素,如历史、地理、民族、宗教信仰、语言以及社会状况等。由于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品内容、结构和形态的形成与变化,因而它们也成为解决传承与创作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关联。田野意义上“语境”是指特定时间的“社会关系丛”,至少包括以下六个要素:人作为主体的特殊性;时间点;地域点;过程;文化特质;意义生成与赋予。
    语域(register):指具有某种具体用途的语言变体(variety),它与社会或区域方言(dialect)相对:在一个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里,不同职业、阶层、年龄、性别等等社会因素也存在语言的变体,这就叫做“社会方言”(sociolect);而同一个言语社区里的每一个人说话也不一样,这种个人变体叫做“个人方言”(idolect),而人们在不同场合使用的语言也不同,这种言语变体就叫做“语域”(register),有时也叫做“风格”(style)。语域可以区分得更细,如根据题材(话语范围,即field of discourse)可区分为渔业行话,赌博行话等;根据传递中介(话语模式 ,即mode of discourse)可区分为印刷材料、书信体、录音带上的信息等;根据正式的程度(话语方式,即manner of discourse)可区分为正式体、随意体、亲密体,等等。语域的变体规则十分复杂,现在往往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模式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说明语言变体对语言风格的影响及其体现出来的语言特征和模式。在社会语言学中,将这类语言变体联系各种社会因素进行研究;而在现代语言学里,则把这类语言变体看成是一个系统。史诗这种古老样式所用的语言,往往有异于人们日常用语,因而具有史诗的语域。
    口承性(orality):“口承性”在有些场合也用做“口头性”,它是与“书面性”相对的概念。通常指与口头传播信息技术相联系的一系列特征和规律。例如口头表述的基本特征是并置而非递进,聚合而非离析,充斥“冗赘”或者“复言”,以及保守性和传统化等等。
    本文性(textuality):使“文本”成其为“文本”(而不单单是“句子的集合”)的要素��这就是“本文性”。其结构要素大体上包含下面三个方面:“粘着性”(cohesion),“突出性”(prominece)以及“整体结构”(macrostructure)。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译为“文本互联”,“文本间性”,指文本间的互涉关系。也就是说,一切文学文本都必然是一种“互涉文本”(intertext);任何一个文本的存在根据都是以另一个文本为依存的存在。因此,重要的是文本之间的关系依靠批评活动而产生意义。
    程式(formula):根据帕里的定义,程式是在相同的步格条件下,常常用来表达一个基本观念的词组。程式是具有重复性和稳定性的词组,它与其说是为了听众,不如说是为了歌手��使他可以在现场表演的压力之下,快速地流畅地叙事。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程式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构造。
    程式句法(formulaic diction):帕里关于“语言”的定义是:“所有的语音因素、形态和词汇,都使一群特定的人们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的话语,具有了特定的属性;”而“句法”则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待同样的语音因素,形态和词汇:那就是作者凭借着它以表达他的思想”。
    程式频密度 (formulaic density):指程式在某个给定的单元中反复出现的频度。口头程式理论学派的学者们,往往用它来衡量一个面目不清的或者是有争议作品的作者身份,判定它是否具有口头的起源。因为它们认为在程式频密度与作品的口头属性之间有着意义重大的关联。
    特性形容词(epithet):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特征的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所谓荷马式的特性形容词往往是个复合形容词,例如“飞毛腿阿卡琉斯”、“灰色眼睛的雅典娜”等。它们取决于同熟悉的事物相连结的贴切性,而不在于其新颖性或多样化。这种措辞几乎成了名称的一部分。
    头韵(Head-Rhyme, 蒙古语作 tologai holbolta):我们推荐使用“句首韵”这个概念。因为“头韵”容易与“头韵法”(alliteration)相混淆。句首韵是指每个诗行的起首字母押韵的韵式。头韵法则是指在一系列联系的或者紧密相关的词或音节中重复使用第一个相同的辅音或元音的韵式。
    步格(meter):也有译为“格律”或“音步形式”的。是指诗歌中节奏式的重复,或指规则的或几乎是规则的相似语音单位的复现所形成的节奏。诗歌有四种基本的节奏模式:1,音长型:其中节奏是由于长音节和短音节的不断出现形成的,也叫古典式步格。2,音强型:其中重读音节决定基本的单位,不管重读音节前后非重读音节的数量,古英语作诗法采用这种步格,弹跳节奏也相同。3,音节型:诗行里尽管重音有变化,但音节数量不变,很多传奇诗歌采用这种模式。4,重音-音节型:其中音节数量和重音数量都是固定的或几乎是固定的。提到英诗的步格,通常指的就是重音-音节型步格。
    平行式(parallelism,蒙古语称之为jergechegülül):在一般文学批评中,也有汉译作“对应”的,指句子成分、句子、段落以及文章中较大单元的一种结构安排。平行式要求用相等的措辞、相等的结构来安排同等重要的各部分,并要求平行地陈述同一层次的诸观念。经过研究,有人认为平行式具有多种结构模式,如并列、递进等。
    跨行 (enjambement):指一句诗行的结束不是在诗行的末尾,而是在第二诗行的中间。它的应用可以使第一诗行的诗意直接传达到第二诗行,而无需依照一般的诗歌韵律,在每一诗行的末尾都做停顿。这种手法也被用在双行诗的写作当中,它可以将此双行的诗意直接传达给彼双行。在一般诗歌中,它也可以将一个诗节的诗意不加停顿地传达给另一个诗节。 主题或典型场景 (Theme or typical scene):这里所说的主题,与我们通常所说例如某作品具有爱国主义主题这句话里的主题并不完全相同。它与我们有时译作“动机”、有时译作“母题”的概念有点接近。它也应该被理解为叙事单元,不过它是规模较大的一种。
    故事范型 (story-pattern):洛德的“基本假设是,在口头传统中存在着诸多叙事范型,无论围绕着它们而建构的故事有着多大程度的变化,它们作为具有重要功能并充满着巨大活力的组织要素,存在于口头故事文本的创作和传播之中”。比如,“归来歌”的故事范型涉及到下述的五个要素序列──缺席、劫难、重归、复仇和婚礼。
    简而言之,中国史诗研究在方法论上要博采众长,首要的问题是了解西方诗学成果,以形成中西史诗研究交流的机制,归纳中西史诗的发展规律和异同点,确立口头比较诗学范畴的基础。因此,梳理中国史诗研究的学术传统与重建一套合乎国际学术规范的批评话语,这是并行不悖的,也是我们推进中国的史诗学建设所应该具有的学术态度。
    注释:
    1. 这里需要指出,在中国文学传统的理论批评中,术语具有多义性、模糊性、体验性的特点。也就是说,“能指”和“所指”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一个术语在不同场合、不同文艺学门类里可有不同的含义;另外,一个含义可由不同的术语来表达。
    2. 主要参考的工具书有:《世界诗学大辞典》,春风文艺出版社,沈阳,1993年;《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林骧华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9年;《新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New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欧美文学术语词典》艾布拉姆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世界名诗鉴赏词典》,辜正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3. 史诗有广义、狭义两种定义。学者普遍承认在各民族的史诗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但还是认为它们之间是可以类比和互证的(洛德《故事歌手》);而另有人类学家对存在着“单一的、世界性的”口头创作样式样式提出置疑,参见芬尼根:《口头诗歌:其本质、重要性和社会语境》(Oral Poetry: Its Nature, Significance, and Social Context, 1977)。
    4. 汉语译法采纳了陈中梅的用法。汉译本《伊利亚特》(陈中梅译)的前言里说,一般认为,《伊利亚特》的“创编”时间可能在公元前750至675年之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