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盘瓠神话:楚与卢戎的一场战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 吴晓东 参加讨论

    盘瓠神话的源流问题,学者们已发表过不少的观点。大多学者都认为,盘瓠神话看似荒诞,但它却是基于真实的历史基础。本文也持这一观点,并进一步认为盘瓠神话所描述的其实是打着周王朝旗号的楚与卢戎之间的一场战争。
    

一、西北说与东南说
    盘瓠神话起源之说以西北说和东南说最为流行。袁珂先生认为盘瓠神话起源于西北:“因封、戎音近,故犬封国得称犬戎国。又《伊尹四方令》云:‘正西昆仑古国。’《淮南子·坠形训》云:‘狗国在其(建木)西’,因此有关狗国神话传说起源于西北而后渐及于东南。” 
    有的学者又认为盘瓠神话起源于东南。徐松石先生从汉文一些古籍中盘瓠的敌人为吴将军着手,认为盘瓠神话的这场战争发生于吴王境内,他在《粤江流域人民史》中写道:“盘瓠王龙犬生于东海。查汉初东瓯国即东海国,其王乃东海王,正为汉初吴王势力范围。”“龙犬故事起于汉初吴王境内。” 郭璞在注《山海经·海内北经》中的“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食”时也写道:“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南海中,得三百里地封之,生男为狗,生女为美女。”可见郭璞也认为盘瓠神话起源于东海之地。
    犬图腾神话不等于盘瓠神话,犬图腾神话在太平洋四周都有出现,而盘瓠神话仅为苗瑶语族的神话,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苗瑶语族各族不曾在西北,也不在东南,他们是荆楚一带的土著,所以我们探索盘瓠神话起源之地,只能在荆楚一带去寻找。虽然也有人认为苗瑶语族一开始是生活在黄河以北的地方,是以蚩尤为首的部落集团,但笔者认为这并不可靠,以蚩尤为首的部落集团应属于东夷族,被炎黄打败之后才大量融入到荆楚一带的三苗集团,所以说,盘瓠神话的起源之地也不会在黄河以北。
    
    

二、盘瓠的敌人
    关于盘瓠的敌人,有几种说法,就群体而言,为犬戎、戎吴或房突,就首领而言,为吴将军、房突王。
    “吴将军”是对“戎吴将军”的一种误解,应劭的《风俗通义》已经遗失,据宋代人罗泌《路史》所引,应劭的记载并没有说出盘瓠与谁作战,真实而可靠的,是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其原文为“时戎吴强盛,数侵边境。谴将征讨,不能擒胜。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吴将军首级者,购金千斤,封邑万户,又赐以少女。”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敌人是戎吴,所说的将军,是指戎吴的将军,戎吴是一个部落或者诸侯国。后人一不小心,将“戎吴将军”说成是犬戎的吴将军,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此误并非今人才犯,从南朝宋人的范晔起,就开始犯了这个错误,他在《后汉书·南蛮列传》中就以为盘瓠咬死的敌人首领是吴将军。
    东晋的郭璞在《玄中记》中认为盘瓠的敌人是犬戎,即“昔高辛氏犬戎为乱”的句子。差不多与他同时代的干宝在《搜神记》中却写为“戎吴”。这种不统一的现象说明盘瓠的敌人可能是一种“戎”,具体是什么戎,记录者只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而为。犬戎与戎吴也能找到一点蛛丝马迹的联系,《山海经·大荒北经》云:“有人名曰犬戎。皇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郭璞注:一作卞)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融吾”与“戎吴”同音,把犬戎说成戎吴,不知是否受到这一记载的影响。
    无论是犬戎,还是戎吴,盘瓠的敌人大抵与戎有关。而戎在大多数人眼里,几乎就是西部民族的代称。其实不然,南蛮中也有被称为“戎”的部落。
    关于“戎”,研究春秋史的清代著名学者顾栋高在他所著《春秋大事表·四裔》里,把复杂的“戎”分为七种:
    一、戎。即戎州己氏之戎。在今山东曹州,河南兰封等地。
    二、北戎。又名山戎、无终。在今河北玉田县一带,无终国则在山西太原县附近。
    三、允姓之戎。即陆浑之戎。在河南一河、嵩县一带。
    四、杨、拒、泉、皋、伊、雒之戎,简称伊雒之戎。在洛河之南,伊河之北。
    五、蛮氏。又分茅戎及戎蛮。茅戎在今山西路陆平、解县等地。戎蛮在汝阳、临汝等地。
    六、犬戎。在今陕西泾河与渭河流域,东起凤翔一带,西至敦煌以西。
    七、骊戎。在今陕西临潼之东骊戎城,一说在山西析城,王屋二山之间。
    “可见,戎有内地之戎、塞外之戎和西方之戎的区别。上面所说的这七种戎,除了允姓之戎和犬戎之外,其余五种戎都应当是内地之戎。而‘西方曰戎’这句话,对七种戎来说,只有七分之二是适用的,对其余的七分之五就不适用。”[i]
    这五种内地之戎,陆浑之戎是从西部迁来的,《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曰:“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别的是怎么来的弄不清楚,是否为西戎的后裔,不得而知,但戎蛮可能是南蛮的一支,戎蛮之所以加“蛮”字,也标明了它不是西戎,而是南蛮。另外,我们从文献记载中可以肯定,在南蛮中也有被称为戎的部落,即卢戎。
    卢戎,是春秋时期楚境内蛮族的一支。据《左传》第六卷记载,桓公13年(公元前744年)杜预注:“卢戎,南蛮。”后来的《通志·氏族略》、《春秋大事表·爵姓存灭》等古籍都袭用了此说。         
    关于卢戎的地理位置,《续汉书·郡国志四》卷二二南郡中卢侯国条注引《襄阳耆旧传》  说:“古卢戎也。”可见其在今湖北省襄阳一带。《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九,南漳县条记载:“在南漳县东北部五十里有中庐城,为春秋时卢戎国。”南漳在湖北省襄阳南部不远处。可见卢戎的地理位置还是十分明确的。
    卢戎可能是湘西苗族苗姓中的卢姓。苗族为苗蛮的后裔,现今湘西部分苗族仍然自称为卢(苗语为deb longl),有可能就是卢戎。《古老话》关于卢的世系是这样写的:  
    
                  从前戴卢像鱼往上游,
                  古时戴卢像兽朝山走,
                  他养豆、养后、养秋、养微,养楼,养宪,
                  老宪养热,
                  热养老富、老正、老侗、侗宝。
                  老富住堤都,
                  老正住堤汗,
                  老侗住究梁,
                  侗宝住板柱。[ii]
    
    《中国苗族古歌》又如此唱道:
    
                仡楼(即戴卢)宗支迁来,
                有十七个姓氏的人迁来,
                十七个姓氏共一个宗支,
                吃牛祭祖的时候,
                他们来到堂屋院坝祝贺,
                吃猪祭祖的时候,
                他们来到屋檐沟边祝贺。[iii]
    
    苗蛮中既然也存在“戎”,而盘瓠神话又只为苗瑶语族所独有,那么盘瓠的敌人就很可能是他身边的“戎”,而不是离他很远的西戎。苗瑶语族各族最早居住在荆楚之地,是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的创造者,盘瓠神话所描述的战争很可能就发生在楚地,而不是遥远的西北或东南沿海。
    那么,在荆楚之地是否有一场类似盘瓠神话的战争呢?回答是肯定的。
    
    

三、盘瓠神话与卢楚战争
    在西周末年的时候,有一支被称为戎蛮的人已深入到周的附近,被封在汝水之滨。离开成周,就以当时的里计算,也不过一百里。到了东周初年,戎蛮更是分布在周王朝都城近旁的畿内之地,属于周代文化中心的范围之内。这其实并不是戎蛮入侵,而是在平王东迁洛邑之前他们就先分布在这里了。《左传》记载,平王东迁时,“有幸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已亡矣!”[iv] 翻译成今文就是说有幸走过伊川(河南西北部洛阳附近的伊河)时,看见有人披头散发地在野外祭祀,他就说:“还不到一百年,这个地方就变成了戎蛮的地方吗?它们的习俗先前已经消亡了呀!”看来在这以前戎蛮的势力就曾深入到这里,后来被消灭过。可是西周建立以后,重心转移到西部关中一带,这里又重新来了许多戎蛮。
    这支戎蛮,并非西北部的犬戎,而是毗邻于伊水的卢戎。卢戎的根据地在今湖北襄阳一带,只要顺着丹江、淅江而上,没多远就到了伊水一带。以前人们一见族称中有“戎”字,便认为是西戎,因而对某些事迷惑不解。如对戎蛮一下子出现在汝水一带,就有点摸不着头脑,就像顾铁符所说:“戎蛮究竟是西戎中的哪一族,原来的根据地在哪里,我们一点不清楚,因此对他进入中原以前的文化是怎样的,也就毫无所知。”[v]
    从当时的形势看,这支戎蛮也不可能是西戎。周平王东迁洛邑,主要是西戎的入侵所致,他东迁到安全的地方,西戎的事则由秦国来处理,他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歧山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歧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vi] 平王东迁后,秦襄公与戎争斗了四年而死,秦文公继承了他的遗志,于公元前750年大败西戎。由此可见,西戎有秦国给挡着,根本到不了周平王迁都后的洛邑,洛邑附近汝水、伊水的戎蛮,其实是南蛮的一支,即卢戎。
    卢戎活动的这一带,除了周以外,还有它的附属国楚,楚最初建国,是在丹阳,据清代宋翔凤考证,“丹阳在商州之东,南阳之西,当丹水、析水入汉水之处,故亦名丹析”。[vii]这正是卢戎根据地的北部不远的地方。卢戎既然已经活动到了洛邑附近的汝水、伊水,肯定会与楚打交道。
    卢戎与楚发生过战争,其经过与盘瓠传说中的情节十分近似,以下进行比较。
    盘瓠神话一开始是高辛/平王与犬戎/戎吴发生战争,高辛这一方受挫,无可奈何,才行悬赏之举,盘瓠取了敌首之后,高辛/平王乃以女妻之。而历史文献中卢戎与楚的战争一开始也是楚方大败,后来才取胜。《左传》卷七,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楚师“尽行”伐卢戎,“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傲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这场战争中,楚方以莫傲为最高统帅,并且倾全国之兵力,无奈卢戎当时十分强大,又有罗(在今湖北宣城县境内的另一只南蛮部落)的援助,楚国只能以惨败告一段落。这与盘瓠神话的情节十分相似。
    神话中高辛/平王一方最后还是胜利了,而现实中的楚国也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并把卢戎变成了自己的附属国。到了公元前611年,楚国曾经派卢戎国的大夫戢黎去征讨庸,《左传》卷二十记载:“楚使庐戢黎侵庸”。 庸也是荆地(具体在今湖北竹山县境内,在汉代为上庸县)蛮族的一支,庸人曾经“率群蛮已叛楚”。[viii] 至于楚国后来是怎样灭掉卢戎的,汉文献中未有记载,但可能就是盘瓠传说中的后一部分,即得到了盘瓠的帮助。楚对蛮的政策,就是这样既利用又征讨,双管齐下。平王与楚王,对戎蛮的政策都是“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晋国要用“将裂田以与蛮子城之,且将为之卜”[ix] 等方法来行骗,才捉住了戎蛮的子赤。楚国对付戎蛮,也是扬言为他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这种政策,其实就是悬赏,盘瓠传说中的悬赏情节,极可能是以此事实为基础。
    
    

四、盘瓠的主人
    关于盘瓠的主人,有两种说法,一说辛王,一说平王或评王。
    汉文古籍记载的都是辛王,其中包括汉代末年应劭的《风俗通义》、三国鱼豢的《魏略》、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南朝范晔的《后汉书》等等。不过这明显是后书受到前书的影响所致,是一脉相承的,不可以为互证。民间的说法有些不一样,《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八册收入瑶族、畲族民间流传的《过山榜》89件,其中提到盘瓠主人为高辛王的占4件,并且全部属于畲族的,为评王或平王的占85件。
    笔者认为,盘瓠的主人既是辛王,也是平王。这种差异,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种是传抄中的笔误,“辛”与“平”两字相似,在古籍的传抄中极其容易写错。《风俗通义》、《魏略》、《搜神记》、《太平御览》、《后汉书》等古籍中写为“辛王”,畲族民间流传的《过山榜》部分写为平王,部分写为辛王,可能就是这一原因。另一种原因是卢戎与楚发生战争,而楚当时是周王朝的属国,它总是打着周的旗号。楚的祖先是高辛,所以一些神话喜欢附会到他的身上;而卢戎与楚发生战争的时候,正好是在周平王执政时期,他是楚的主人,所以盘瓠神话中的盘瓠的主人就有可能被说成是辛王,也可能被说成是平王。
    楚国当时是周的属国,卢戎对楚的战争,也就是对周的战争。《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第八十六卷记载:“平王东迁,蛮遂侵暴上国。晋文侯辅政,乃率蔡侯击破之;至楚武王时,蛮与罗子共败楚师,杀其将屈瑕;庄王初立,民饥兵弱,复为所寇。楚师既振,然后乃服。自是遂属于楚。”从“至楚武王时,蛮与罗子共败楚师,杀其将屈瑕”这一句,我们可以知道此“蛮”乃是指卢戎。这里将周与楚的是扯在一起,足见卢戎对楚的战争,就是对周的战争。
    高辛,即帝喾,《山海经》中作帝俊,是古史中东夷族传说中的人物,为日月之天神。历史化之后,遂为人间之王,与盘瓠挨不上边。高辛为东夷族之神,而楚族是东夷族的后裔,所以他也是楚族先民的神。盘瓠部落处在楚地,这为把盘瓠的主人说成是高辛奠定了基础。
    周平王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的时间为公元前770至公元前719年,楚与卢戎的战争(公元前744年)就是在这一时期内,所以盘瓠的主人,也可以说是他。
    由是观之,周平王的时候,周以及其附属国楚曾受到卢戎的入侵,当然,更多的还是周王朝对卢戎的征讨。从盘瓠传说,我们可以知道,盘瓠曾帮助过周/楚对卢戎的征讨。这很可能是周平王以蛮制蛮的策略,所以说,盘瓠打的是自己的人。有的学者在研究之后认为盘瓠的敌人是自己,原因也在这里。
    盘王助战并受封,对整个周王朝来说,只是整场战役中的小插曲,但对于以犬为图腾的盘瓠部落来说,却是一个大事件,对他们的族名、与王朝的赋税关系、心理等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瑶、畲所属的部落原来同是古苗蛮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因为这场战争,盘瓠立了战功,他们与当时的统治者周/楚有了特殊的关系,盘瓠被封为王,封了地,他的子民则可以免交国税(所以称为莫徭),这样,他们渐渐脱离了原来的集团,成为独立的民族。盘瓠助战的经历,在部落中很快演变为传说,乃至神话。
    
    

五、历史向神话的演变
    严格地说,盘瓠是一位历史人物,盘瓠崇拜也就是纯粹的祖先崇拜,就像人们崇拜黄帝、炎帝一样。只是,在这种祖先崇拜中,掺入了浓厚的犬图腾崇拜。如《晋记》所说:五溪蛮“糅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现在,大多数的学者已经承认盘瓠神话的主要情节,即盘瓠杀敌立功、受封以及与公主结婚,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有据可证。那么,盘瓠又是如何演变成为一只狗去杀敌立功的呢?
    关于这一问题,有的学者解释道:“盘瓠之所以成为犬,那是过去文人在鱼豢《魏略》‘俄倾化为大瓠’一句中,将‘大’字加了 一点,改成了‘犬’字,并去掉了‘化为大瓠’的‘瓠’字,于是就成了‘化为犬’的史话了。”[x] 《魏略》原文已经散失,按唐代李贤注释《后汉书》时所引《魏略》的记载,并无“化为大瓠”的话。即使《魏略》的原文是这样,这种解释也十分牵强附会。首先是要误把“大”写成“犬”,其次是要去掉“瓠”字,为什么要去掉呢?盘瓠神话现在依然有“瓠”字,并非被去掉。另外,盘瓠被说成犬,是有现实基础的,即瑶族、畲族及一部分苗族以犬为图腾。这些人决不会因为这样的笔误而产生如此深入人心的民间信仰。只可能有此民间信仰在先,才会把盘瓠说成狗。
    也有学者认为,那是源于绰号或名字:“龙犬乃是人名,正如吴王濞的儿子叫驹一样。照字面解,驹乃是马,然而它却不是马,而是吴太子呢。”[xi] 这种观点同样存在一个问题,即崇拜盘瓠的苗族、瑶族和畲族真正把盘瓠当成一只狗,这样根深蒂固的民间信仰岂能是因为一个绰号或名字的误解。另外,苗族、瑶族和畲族称这只犬为盘瓠,而不是别的名称。
    从理论上来说,民间文学类型的演变中,神话向传说的演变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规律,可是,由传说演变为神话的现象也绝无仅有,盘瓠神话就是由传说演变而来的。盘瓠传说演变为神话,关键是盘瓠这一人物演变为一只狗。其实,只有图腾标志能促使这一演变的完成。图腾标志又称为图腾徽号,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的象征,是区分群体的标志。每一个群体,都以它们的图腾的形象来标志自己,以与他人相区别。比如以黄牛为图腾的部落,会以黄牛作为自己的标志,他们会雕刻黄牛的形象放在某个地方,以表示自己是黄牛部落的人。他们也会把自己打扮成黄牛的样子,表明自己的图腾身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人们就会以标志来称呼某一个群体。正如乔纳森·卡佛在《北美腹地三年巡游纪行》中所写:“一个族类具有某种特殊的标志,以区分于另一类;同样,每一个部落也有其自己的徽号,人们就用这个徽号来称呼它,例如,鹫部、豹部、虎部、野牛部等等。……无论哪一个族类,他们都是用这种方法来标志自己,他们当中最低能的人也记得住自己的世系,并根据所属的家族来标志自身。”[xii] 类似的做法,在中国古代也随处可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乃修得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熊、虎一类凶猛动物,岂能够训练用来参战?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是指以这六种野兽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图腾物为徽号,所以人们便直接以其图腾名称来称呼它们。久而久之,史实便演化为神话了,说黄帝训练六种野兽,让他们参加战斗,打败炎帝。前文已经说到,彝族的典籍《十大名将》也直接以动物来称呼以此动物为图腾的氏族:“而其为飞燕?而若为飞燕,天空云际,与鸿雁颉顽,飞燕而前进;而其为狐狸?而若为狐狸,深箐老林,与虎豹驰骋,狐狸而前进。”从上下文我们知道,这是部落酋长正在调兵遣将,命令以燕子为图腾的氏族去对付敌方以雁鸿为图腾的氏族,又命令以狐狸为图腾的氏族去把敌方以虎豹为图腾的氏族。在这里,很明显是以动物名称来代表和称呼人。如果不了解其中原因,便会以为其中的动物名称真的是指动物本身,以至使之成为一则神话。
    盘瓠传说之所以能演变为神话,也正是图腾标志使然。盘瓠这个人肯定生活在一个以犬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里,他们以犬为标志,把自己打扮成犬的样子,在自己的居住地雕刻有犬图腾柱,挂有犬图腾形象的旗帜,并时刻以犬自称,同时他人也以犬来称呼他们。这样,在汉文献中,就难免以犬来代替盘瓠这一人物形象了。因此才会有“高辛之犬名曰盘瓠,妻帝之女,乃生六男六女,自相夫妻,是为南蛮。”的记载。正确的记录,应是“高辛之犬氏族中名盘瓠者,妻帝之女。”
    注释:
    --------------------------------------------------------------------------------
    [i] 顾铁符:《楚国民族述略》第9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ii] 龙炳文、龙秀祥等 整理译注:《古老话》第124页,岳麓书社,1990年。
    [iii] 石宗仁 翻译整理:《中国苗族古歌》第173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iv]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v] 顾铁符:《楚国民族述略》第116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vi] 《史记·秦本纪》
    [vii] 宋翔凤:《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载《皇朝经解续编》。
    [viii] 《左传·文公十六年》
    [ix] 《左传·哀公四年》
    [x] 廷贵、酒素:《考苗族“崇拜”对象种种——评“盘瓠”问题》,《贵州民族研究》1980年第2期。
    [xi] 中国作家协会贵州分会筹委会编印:《民间文学资料》第60集。
    [xii] 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上册,第152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若需引用,请与作者联络。作者电子邮件:wuxiaodong666@yahoo.com]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