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隋唐大繁华背后的暗伤

http://www.newdu.com 2017-10-24 中华读书报 newdu 参加讨论

    《帝国往事(605-758)》描绘了中国的7世纪和8世纪,也就是隋唐之交的百年。在那散落的尘埃里,隐逸着别样的风情。它不仅仅属于某一个人,更属于投身其间的每一个人。对于那些毫无头绪的历史叙事,那些天地间的号哭、月光下的阴谋、酒宴上的酣畅,无不是人情利害在时间里降妖捉怪。
    人生如梦,世事如烟。这是李旦第二次登基,与第一次登基时隔二十年。时间让人与事成为一场无奈的轮回,就连长安城的空气里都充满了一种叫作宿命的气息。当初他极力挣脱的皇权枷锁,又一次套在了他的脖子上。
    二十六年前李旦是在母亲武则天的控制下成为这个帝国名义上的皇帝;二十六年后,他在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的辅佐下再次登上权力之巅。第一次帝王生涯给李旦带来了无尽的压抑、苦闷和烦恼,第二次帝王生涯,又会给他带来什么?他不愿去想,也不敢往深处想。可在他登基之后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还是如期而至——立谁为太子。
    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太子应该是李宪,而不是三子李隆基。李隆基作为政变的主谋者,功劳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政变半个月后,李隆基就被确立为太子。从时间上看,从政变开始肃清韦后势力到睿宗复位,再至储位问题讨论直到确立太子,这一系列事件仅仅用了十五天。立储议题的讨论会变成了唐隆政变的善后表彰会。在政变的大背景之下,嫡长子李宪被立为太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李旦执政时期,朝中出现了“一山二虎”的局面,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都掌握了巨大的权力。登位后的李旦夹在儿子李隆基与妹妹太平公主之间无所适从。他需要凭借皇帝的权威来平衡这两股政治力量,以求得更稳妥的局面。李旦在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斗争中时常扮演居中调和的角色。
    当太平公主表现得咄咄逼人之时,李旦便会搬出“传位太子”的话题。使得占领优势的太平公主无话可说。李旦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尝与太平议否”,“与三郎议否”。由此不难发现李旦这一时期的心理变化,以及应对时局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手腕。
    在帝国的权力风浪里颠簸了半生的李旦明白,皇权是强者手中的玩物,是弱者手中的烫手山芋。如果皇帝势弱,就会引来众多觊觎者,不论是兄弟亲属,还是妻妾外戚,抑或是权贵宠臣。
    在皇权争锋的世界里,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谁也没有料到,一向敢作敢为的太平公主居然会在这时候找到李宪,向其提出“废太子,以尔代之”的建议。她这么做没吓到李隆基,却吓到了皇长子李宪。为了平息风波,李宪果断行事,“驰告皇太子”。而后他又与太子李隆基一道将太平公主在朝中散布言论一事上奏睿宗李旦,并再次推辞谦让,重申自己不愿做储君的坚定立场。由此可见,李宪不仅在立储时主动避让,并且还果断地支持李隆基做太子,坚决拒绝了太平公主的拉拢。
    在这件事上,李宪做出了非常明智的选择。李宪这么做,有两点原因:一是他对于权力的欲望并不强烈;二是他知道自己根本无法与李隆基抗衡,他只是太平公主实现个人野心的一颗棋子罢了。
    李宪的性格与他的父亲李旦非常接近,厌薄权位,不以万乘为贵,他认为父亲能够得到天下都是弟弟李隆基的功劳。他坚决让出皇太子的位子,而且一生小心谨慎,没有可指摘的过失,李隆基对哥哥既敬重,又感激。李宪死后,李隆基对群臣说:“我的天下是哥哥让给我的,一般的谥号不足以表明我对哥哥的感情。”便给李宪加谥号为“让皇帝”。
    李旦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而是以功业为首,选择三子李隆基作为皇太子。他这么做,得到了帝国官员,包括宗室和太平公主的一致赞同。当时政局形势,只能是睿宗当皇帝、隆基当太子。太平公主自恃功高,认为李隆基年纪轻轻,没有多少从政经验,总会依照她的意图办事。
    可是随着时间地推移,太平公主嗅到了空气中飘荡着的不祥气息。李隆基是个精明之人,他自有一套政治主张,绝不会屈居于姑母之下。拥护太子的一批大臣如姚祟、宋璟等,纷纷以革除“弊政”的姿态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他们认为过去的朝政被外戚和诸公主干预得太厉害,强烈要求革除这种弊政,这样就不得不触犯太平公主的私利。从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对手,想利用自己的权势换一个容易控制的人取而代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太子非长,不当立”的流言蜚语在帝国的权力高层传播开来,制造这起流言的就是李隆基的姑母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唐睿宗唯一的亲妹妹,也是一个善断有谋之人。武则天认为这个女儿最像自己,对其极为宠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