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是文化大家,著作等身。近些年,以他80多岁的高龄,仍然笔耕不辍,从事文化传承和创造,为中华民族的文学和文化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王蒙谈文化自信》(人民出版社)一书,就是他近几年关于文化的所思所论——文章和演讲的结集。通读全书,以下几个特点突显: 思想犀利、论说独特,处处体现出洞若观火的真知灼见,读起来给人以启迪。文化自信,是一个宏大的题目,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睿智的思想,没有对多个学科知识的了解和熟识,根本难以驾驭,更谈不上写出优秀的著作。但王蒙成功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他纵横古今,老子、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物的思想他信手拈来,中外文化的对比他了然于胸,融会贯通,这些全部体现在他对文化自信的精彩论述中。比如,作者认为,文化自信是对传统的复兴,又是全新的开辟。文化自信是在历尽艰难、中国终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引擎、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形势下的坚定认知。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化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我们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是历久弥新、敢走自己的路的传统。 重视理论,契合实际,处处体现出作者家国情怀和担当,读起来振聋发聩。作者在书中谈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的理论演绎和逻辑推理,不是去历史的故纸堆里找寻乐趣,更不是在中西对比中追求夜郎自大的心态,而是着眼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实,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砥砺奋进的五年的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寻找文化的力量。比如,文化自信中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对接的问题,这是大家都关心的,也是有困惑的,也是我们对外开放必须面对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王蒙在书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对接,是可能的,不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封闭的文化、僵死的文化,是一个生硬的、呆板的文化。中国文化从来不拒绝吸收外来文化。又比如,针对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问题,作者认为由于网络的发展,信息的获得越来越便捷化、舒适化,但便捷化和舒适化对文化不一定完全是正面的。因为要真正攀登文化的高峰,就不可能便捷化和舒适化,而是要下大功夫、需要深入思考;没有深刻的思想,就不可能给人以灵魂的洗礼,也不可能给人以智慧,更不可能使人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 通俗生动,旁征博引,处处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史功底,读起来入耳入心。语言通俗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有利于增加一本书的可读性。《王蒙谈文化自信》一书中,通篇可以看到形象的语言,妙笔生花,行云流水。并且作者善于用故事来讲道理。比如,在本书中,作者认为,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是顾影自怜,也不是文化自傲。我们应该提倡一种“中华风度”:文质彬彬、从容不迫、避免争拗、和谐稳重,再补充以健康公平的竞争,以及对于核心价值核心利益的坚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道出了王蒙可以纵横古今、联系中外、畅谈文化自信的奥秘所在,那就是,王蒙几十年如一日对文学的热爱与坚守,对中华文化的研究与参悟,以及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驰而不息的奋斗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使其能写出《王蒙谈文化自信》这样的著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