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和博彦。 资料图片 他自1946年起从事文学创作,发表了许多引人瞩目的作品:报告文学《足迹》、评论《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分别获得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报告文学《足迹》、电影文学剧本《嘎达梅林》获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学戏剧电影创作奖……他就是达斡尔族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孟和博彦。 孟和博彦,达斡尔族,1928年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自1946年起,他便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从1955年起陆续发表作品。 刚开始,孟和博彦以写歌词、写剧本为主。后来,由于工作需要,他主要写文学评论和理论文章,不但写得多,质量也非常高。他写的文学评论和理论文章,对当时内蒙古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迪和促进作用。 1958年,孟和博彦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达斡尔族会员。他创作了《一棵老柳树的故事》《喀尔沁老人》等小说,《妇女突击队》《鹏程万里》《献给财富创造者的诗》《青山永青》等散文,《啊,祖国》《庄严的宪法》等诗歌和电影文学剧本《嘎达梅林》等。“文革”后重返文坛,他又创作了《春的使者》《小泉》等艺术手法更为成熟、思想更为深邃的诗歌。这些作品不仅在达斡尔族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孟和博彦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及内蒙古自治区大奖。如其报告文学《足迹》获1981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评论《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获1985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评论奖;报告文学《足迹》和电影文学剧本《嘎达梅林》获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学戏剧电影创作奖;评论《充满山林气息的狩猎者之歌》获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首届索龙嘎奖;评论《人民性与民族性》获1987年自治区第二届文学创作索龙嘎奖…… 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内蒙古“三少民族”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异军突起,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重要的文学现象。最早引发文坛震动的是曾连续三次获得1981至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鄂温克作家乌热尔图。与此同时,鄂伦春族作家敖长福,以及达斡尔族作家孟和博彦、阿凤等脱颖而出。 在创作上有所建树的同时,孟和博彦也和张志彤、邓青和冯国仁等老作家一起,为培养“三少民族”作家付出了诸多努力。作为培养“三少民族”作家的重要举措,1981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中国作协内蒙古自治区分会和呼伦贝尔盟文联联合召开了一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3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会议;1987年又在鄂伦春自治旗召开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文学创作会。这两次会议明确,要把发现“三少民族”作者和繁荣发展“三少民族”文学历史责任承担起来,决定自此之后,每隔几年联合举办一次“三少民族”创作会,出作者和出作品是会议举办的主要目标。 著名作家杨啸曾专门为孟和博彦创作了一首“藏头诗”:“孟子圣训省吾身,和气诚恳是此君。博大精深学识富,彦才草原扎深根。理想壮志笔端泻,论诗论文见解真。有根有据有创意,成就昭昭卓不群。”而藏头的8个字“孟和博彦 理论有成”,正是对这位达斡尔族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的最好评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