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全元詩》誤收詩人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石勖言 
    楊鐮先生主編的《全元詩》(中華書局2013年版)出版問世,爲元代以前斷代詩歌全集的編纂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居功至偉!這部巨編收録4987位詩人的13200首詩,爲我們展示了元代詩歌創作情况的全貌,同時對收録的詩作進行了精細的校勘和考訂,解决了大量以訛傳訛的文獻問題。但由於處理的文獻數量龐大,資料蕪雜,疏漏之處也所在難免,需要學術界共同努力,在後續研究中不斷加以修正。比如薛瑞兆先生已經指出書中誤收宋、金詩人36人,以及金、元之際詩人事迹舛訛者20餘例[1]。又羅鷺先生《〈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一書曾指出清代顧嗣立《元詩選》中的誤收詩人數十例,其中不少《全元詩》仍未加以糾正[2]。這些誤收詩人的小傳大多闕如,應該是沿襲了前代文獻的訛誤。需要説明的是,《全元詩》裒集了許多宋元、金元、元明之際的詩人詩作,這是因易代之際的中、小作家生平事迹不詳造成的,也是纂修任何斷代總集都難以解决的難題,因此,並不能視爲《全元詩》的失誤。但除此之外,繼薛瑞兆先生之後,我們目前仍然在《全元詩》中新發現誤收詩人101名,相對於《全元詩》4987人的總數來説,約占2%的比例。本文試對這些詩人作初步考訂,以求證於方家。
    一、     誤收唐五代以前詩人(8人)
    此類大多是沿襲《詩淵》之誤,尤其是《詩淵》的編者在題署作者時常常名、字、號不分,致使我們產生了迷惑。
    1.1沈彬(66册159頁)
    《全元詩》收沈彬《金陵》詩一首,出自《詩淵》1921頁[3]。按沈彬爲唐末五代人,字子文,江西高安人,仕於吴國,卒於南唐。馬令《南唐書》卷十五有傳記,對其生平記述詳細,並且載有此詩。《全唐詩》卷七四三也已收録。則無疑應是沈作[4]。
    1.2李清溪(66册160頁)
    《全元詩》存李清溪詩五首:《襄陽》、《連雲堡》、《漢宫》、《開聖寺》、《鶴林寺》,皆出自《詩淵》。按其中《漢宫》一詩爲唐代張籍作品,在《張司業集》中題爲《華清宫》[5]。其餘四首都是唐李涉所作,倶見於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卷十四。因李涉自號清溪子,《詩淵》的抄寫者誤把别號當作了人名。
    1.3張子容(66册174頁)
    《全元詩》收張子容《巫山》一詩,出自《詩淵》2074頁。按張子容乃唐朝詩人,此詩已見於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十三。《全唐詩》卷一一六存張子容詩一卷,中有此詩,小傳曰:“張子容,先天二年(713)擢進士第,爲樂城尉,與孟浩然友善。”[6]此詩應是《詩淵》抄錯了年代。
    1.4趙承祐(66册210頁)
    《全元詩》收趙承祐《汾陽故宅》一詩,出自《詩淵》3173頁。按趙承祐即晚唐詩人趙嘏,字承祐。《文苑英華》卷三〇七有此詩,題作《經郭汾陽宅》。《全唐詩》卷五五〇録此詩。
    1.5劉藴靈(66册215頁)
    《全元詩》收劉蘊靈《隋宫》詩,出自《詩淵》3297頁。按藴靈爲中晚唐詩人劉滄之字。王安石的《唐百家詩選》選有此詩,題爲《經煬帝行宫》,且於人名下有小傳曰“字蘊靈,大中八年進士及第”[7]。《全唐詩》卷五八六已録此詩。
    1.  6孫魴(66册222頁)
    《全元詩》據《詩淵》3719頁收孫魴《金山寺》。按《唐詩紀事》卷七十一已載有此詩及其本事。孫魴爲唐末五代人,字伯魚,江西南昌人,從鄭谷爲詩,終老於南唐。《全唐詩》卷七四三收其詩三首,此詩也在内。
    1.  7何仲言(66册226頁)
    《全元詩》據《詩淵》3890頁收何仲言《學古》三首。然何仲言即南朝詩人何遜,字仲言。此三首詩皆可見於《何水部集》。
    1.8裴處權(67册63頁)[8]
    《全元詩》據傅梅《嵩書》收録裴處權詩《題故盧諫議書堂》,《元詩選癸集》癸集下也曾收録此詩。題中的盧諫議應爲唐人盧鴻,一名鴻一,字浩然,祖籍范陽,後徙居洛陽,隱於嵩山。開元五年(717)徵召,拜諫議大夫。固辭,乃詔許還山,廣學廬,聚徒五百人。工詩,善書畫,《全唐詩》存詩10首。[9]元代文獻中不見裴處權其人,而唐代有裴處權,文宗朝官户部員外郎,大中時遷司封郎中,出爲河南少尹,其行迹很可能游至嵩山。宋代朱長文《墨池編》卷六著録有唐裴處權《題鴻臚書堂詩》,僅存詩題,則“鴻臚”應當是“盧鴻”之誤,《題盧鴻書堂詩》應該就是《題故盧諫議書堂》。
    二、     誤收宋金詩人(51人)
    《全元詩》誤收宋金兩朝詩人數量最多,薛瑞兆先生已經對其中的金代詩人作了充分考辨,故下文主要涉及誤收宋朝詩人的情况。
    2.  1薛昌朝(24册234頁)[10]
    《全元詩》據《類編長安志》收薛昌朝詩,並附有小傳云:“曾任邠州知軍事、西台御史,元駱天驤《類編長安志》卷九,稱其‘御史薛昌朝’。”然按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九二:“神宗元豐元年(1078)九月丁亥,檢詳兵房文字、殿中丞薛昌朝知邠州。”可知薛昌朝是北宋人。《宋元學案》卷三一有薛昌朝傳。《全宋詩》卷八七五已收此詩。
    2.2周竹坡(65册264頁)
    《全元詩》據《元詩體要》收周竹坡詩。按周竹坡即宋周紫芝,字少隱,宣城人,號竹坡老人。清陳焯《宋元詩會》卷三二已有考辨。
    2.3鄭興裔(65册427頁)
    《全元詩》收鄭興裔《咏揚州瓊華》詩兩首,出自明楊端《揚州瓊華集》卷一,並注“惠肅公”。按“惠肅”應爲“忠肅”之訛,鄭興裔(1126—1199)爲南宋名臣,《宋史》卷四六五有傳,字光錫,初名興宗,開封人,謚忠肅。鄭興裔曾知揚州,且作有《瓊花辨》一文[11],故此詩應該是其所作。《全宋詩》無鄭興裔詩,可以此補遺。
    2.4陳虞之(66册24頁)
    《全元詩》據《東甌詩續集》卷四收陳虞之詩《送别》一首(另有一首《山水小景》編入張天英名下),小傳僅云“字雲翁,永嘉人”。然陳虞之其人,[嘉靖]《永嘉縣志》、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録》等書皆有傳。《兩浙名賢録》卷七“承議郎陳雲翁虞之”傳曰:“陳虞之字雲翁,永嘉芙蓉人。登咸淳乙丑(1265)第,初授揚州教授,改淮東帥幹,歷官廣王府記室參軍,積階承議郎。元兵至温,虞之率子姪鄉人千餘人登芙蓉巖,誓以死守不降。元兵攻岩,累爲所敗,越二歲,始克下之,乃盡以家貲投巖隙中,遂自刎死。子姪妻孥及鄉人死者八百餘人,被虜者五十餘人。遠近聞其事,莫不爲之溳涕。”[12]元兵至温州乃至正十三年,則陳虞之應殁於至正十五年(1278),其時宋朝尚未完全覆滅,且陳虞之作爲抗元領袖而死於國難,更不應當算爲元朝詩人。《全宋詩》卷三五九四已收其詩。
    2.5李炎子(66册64頁)[13]
    《全元詩》收李炎子《君山》詩,出自明代梅淳《岳陽紀勝彙編》卷三。按李炎子,字雲仲,號竹溪,邵武人,與劉克莊同時,《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九有《李炎子詩卷》。《宋詩紀事》卷六九、《宋元學案補遺》卷七十皆有李炎子傳,卞東波先生對其生平有過考述[14]
    2.6張道洽(66册83頁)
    《全元詩》收張道洽咏梅五絶十一首,出自明王思義《香雪林集》卷六。其中《嶺梅》、《見梅》、《千葉梅》、《照水梅》其一、《瓶梅》其一、《尋梅》其二共六首詩見於清曹庭棟《宋百家詩存》卷三十五的張道洽《實齋咏梅集》,且詩前有小傳云:“張道洽,字澤民,號實齋,衢州開化人。從學真德秀。端平二年(1235)舉進士,授池州簽判,改襄陽府推官。嘗奉使至海外,經羅浮山下,登廣平堂,酌酒賦詩。景定間(1260—1264)致仕,卒年六十四。生平咏梅詩最富,嘗自裒所作,次爲二卷,並自爲序。”[15]《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著録有“張道洽《實齋梅花詩》四卷”[16]。方回《桐江集》卷一有《張澤民詩集序》,詳細記載了張道洽的生平,讀之可知其生於開禧元年(1205),卒於咸淳戊辰(1268)[17]。《全宋詩》卷三二九三已收録張道洽詩,其中這六首五絶也是據《宋百家詩存》收録的,其他五首可補《全宋詩》之遺。
    2.7劉内翰(66册I43頁)
    《全元詩》收劉内翰《月夜泛舟》、《皖城》二首,倶出自《詩淵》,同時也都見於《中州集》卷二,作者爲“劉内翰著”。《中州集》傳云:“著字鵬南,舒州皖城人。宣、政末登進士第,歸朝,預銓調,碌碌州縣。年六十餘,始入翰林充修撰。出守武遂,終於忻州刺史。皖城有玉照鄉,既老,號玉照老人,示不忘本云。”[18]可知確是由宋入金之人。《月夜泛舟》一詩中有“南朝詞客北朝臣”之語,亦是一證據。
    2.8甄良友(66册253頁)[19]
    《全元詩》收甄良友《岳陽樓望洞庭》詩,出自《永樂大典》卷二二六一,小傳云“明胥文相《洞庭君山詩集》卷中作元人”。中華書局本《永樂大典》739頁下所載甄良友此詩,未署朝代,但排在吕蒙正與孔武仲之間。按甄良友確是宋人,原名甄龍友,字雲卿,永嘉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傳見《宋詩紀事》卷五十一等。《全宋詩》卷二一二五有其人。
    2.9李通儒(66册291頁)
    《全元詩》收李通儒《桃花巖》詩,出自《大明一統志》卷六十一《德安府》。此詩已見於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七十七。考黄庭堅有《承議郎致仕李府君墓誌銘》一文,文中提到“李府君”的第三子名通儒,乃熙寧六年(1073)進士,授朝奉大夫、開封府推官等[20]。該李氏家族居於安陸,而安陸正是德安府治之所在,故此李通儒應該即是本詩的作者。
    2.10楊繪(66册292頁)
    《全元詩》收楊繪《壽山》,出自《大明一統志》卷六十一《德安府》。此詩也已見於《輿地紀勝》卷七十七。楊繪應是北宋人,字元素,四川綿竹人,皇祐五年(1053)進士,卒於哲宗元祐三年(1088)。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三九有《天章閣待制楊公墓誌銘》,《宋史》卷三二二有《楊繪傳》,《全宋詩》卷六二〇已收録這首《壽山》。
    2.11范鼎臣(66册320頁)[21]
    《全元詩》收范鼎臣詩,出自[成化]《山西通志》卷十六,《通志》稱“元職方員外郎”,然元代没有這一官職。考宋張舜民《畫墁録》有同名人,地望爲山西河中,與此范鼎臣當爲同一人。
    2.12李鵬(66册325頁)、李古(66册326頁)、郎几(66册333頁)
    [成化]《山西通志》卷十六收有《凉軒》詩三首,分屬於李鵬、郎几、李古,《全元詩》一併收入。三人名下分别有小注曰:“李鵬,元校書郎、比陽縣令。”“郎几,元保平軍節度推官。”“李古,閩人,元進士。”但三人其實是北宋仁宗時人。據[雍正]《山西通志》卷六十:“凉軒詩石碣,在儀門内。宋嘉祐六年辛丑(1061)八月二十日,縣令吴戭字舜舉立石並題額,男進士柬之書。同時作詩者杜叔獻、樊宗簡、吕希彦、趙中逵、黄通、郎凡、趙□、柳説、張鍔、陳庸、陳規、李實、李鵬、張允、王秠、辟疆、江泳、李古並戭爲十九人。”其中“郎凡”應即郎几。[雍正]《山西通志》雖然晚於[成化]《山西通志》,但其以石刻爲據,有立石的具體年代及題額等,文獻來源比較可靠。《全宋詩》卷六七八、六八九有此三人。
    2.13黄廉(66册327頁)
    《全元詩》收黄廉詩,也是出自[成化]《山西通志》卷十六,小傳沿《元詩選癸集》稱曾任學士、提舉保甲。然黄廉(1034—1092)實爲北宋人,是黄庭堅叔父。事迹詳《山谷别集》卷八《叔父給事行狀》和《宋史》卷三四七本傳。據《宋史》本傳,黄廉字夷仲,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第進士,歷州縣。熙寧初,或薦之於王安石。又,《宋史》卷一九二《兵志》第一四五:“熙寧初,王安石變募兵而行保甲,帝從其議……府界法成,乃推之三路,各置文、武官一人。提舉河北則狄咨、劉定;陝西則張山甫;河東則黄廉、王崇。”[22]可見黄廉曾參與王安石變法,正是在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時出任提舉保甲的。其詩《陵川勵俗》云:“去年校射九百人,五十八人同賜袍。今年兩科取進士,落鈎連引十三鰲。”描述的是武舉的興盛,明顯與元代史實不符,因爲元代不設武舉。因此,黄廉無疑是宋人。《全宋詩》卷七二六有其人。
    2.14閻詢(66册329頁)
    《全元詩》從《元詩選癸集》採得閻詢詩,小傳云:“曾任澄城縣尹,歷轉運使。生平見[天啓]《同州志》卷七、《元詩選癸集》丁集。”按[天啓]《同州志》卷七:“閻詢字議道,鳳翔天興人,神宗時知同州。”又《宋史》卷三三三有閻詢傳:“閻詢字議道,鳳翔天興人。少時以學問著聞,擢進士第,又中書判拔萃科。累遷秘書丞,爲監察御史裏行……加直龍圖閣,知梓州,徙河東轉運使……進集賢殿修撰,知河中府……拜天章閣待制,知廣州,不即赴,罷職,知商州。神宗轉右諫議大夫,改邠、同二州,提舉上清太平宫,卒年七十九。”[23]因爲閻詢曾任河東轉運使、知河中府(今運城永濟),所以其詩爲《山西通志》所收録。《全元詩》的編者已給出了《同州志》作爲資料來源,却仍然將其當作元人,實爲疏略。
    2.15郭允升(66册401頁)
    《全元詩》據[乾隆]《湖南通志》卷一六五輯得郭允升《靈龜洞》一首,靈龜洞是安化縣名勝,小傳云“元時曾任安化縣令”。然郭允升實爲宋代安化縣令,明代廖道南《楚紀》卷五十二記載:“郭允升,字彦信,泰和人,政和間進士。爲零陵令,蠻獠向化,徙知安化,虎不爲害。民謡有‘蠻服虎藏’之句。”[24]又[嘉靖]《長沙府志》卷四《安化縣學》載:“安化縣學創始於宋熙寧,至建炎火於兵。紹興甲子(1144),縣令郭允升乃創於縣治之東。”故可知郭允升的活動年代當在北宋、南宋之間。
    2.16項平父(67册3頁)
    項平父《絶句》一首,出自元代陸友《研北雜志》卷下。按平父是南宋項安世的字。此詩已見於劉克莊《後村詩話》[25]。項安世(1129—1208),字平父,號平庵,淳熙二年(II75)進士。《宋史》卷三九七有傳。
    2.17陳夢庚(67册124頁)
    陳夢庚《武夷山鼓樓巖》一首,出自清人王復禮所編《武夷九曲志》。按陳夢庚,字景長,號竹溪,閩縣人。林希逸《鬳齋續集》卷二十二有《崇禧陳吏部墓誌銘》,從中可知陳夢庚殁於咸淳二年(1266)。《全宋詩》卷三一〇一已收入此詩。
    2.18陳銘(67册155頁)[26]
    《全元詩》收陳銘詩四首,皆出自清沈季友編《檇李詩繋》卷六。按其中《春波漁市》一首,《宋詩紀事》卷五五自《嘉興府志》採入,小傳云“銘字日新,玉山人,淳熙八年(1181)進士”[27]。[嘉靖]《廣信府志》卷十六亦有傳。《全宋詩》卷二六七五有此人。
    2.19王思勤(67册171頁)
    《全元詩》收王思勤《乳洞》詩一首,出自清汪森編《粵西詩載》卷六,更早的來源爲[嘉靖]《廣西通志》卷十二,亦作元王思勤詩。而[嘉慶]《臨桂縣志》卷九、《宋詩紀事補遺》卷四十四則作宋人王正功詩。按此詩刻在桂林龍隱岩,國家圖書館藏有此詩石刻的拓片[28],觀之可知詩的題目爲“提刑王公留題乳洞”,前有序曰:“嘉泰二年(1202),歲在壬戌,正月八日,四明王正功携家還里,幕中諸友遠來餞別,同游乳洞,遂爲終日之款,因成古風一章”,後有跋曰:“先生素以詩名,有《約齋荆澧集》傳於世。兹因解組東歸,僚屬送别至興安,命同游乳洞,賦古風一篇以寫幽趣。自非胸懷洞達,不以欣戚累其心,安能至此。思勤等歸相與謀而壽諸石,後十日,刻之龍隱岩門。下士豫章王思勤、濟北晁子莊、龍津李之有謹跋。”考樓鑰《攻媿集》卷九十九有《朝請大夫致仕王君墓誌銘》,可知王正功其人,字承甫,原名慎思,四明人,慶元六年(1200)除廣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嘉泰二年冬主管建寧府武夷山衝佑觀,嘉泰三年去世。仕履正與此詩序跋相合。[嘉靖]《廣西通志》誤將作跋語的王思勤當成詩的作者。《全宋詩》卷二四四二已在王正功名下收此詩。
    2.20江文叔(67册177頁)
    江文叔《桂林》詩一首,出自《粵西詩載》。按此詩已見於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三十八,又考周必大《文忠集》卷七十二有《廣南提學市舶江公墓誌銘》,云:“紹熙甲寅(1194)五月戊辰,前提舉廣南路市舶江君文叔卒於家。”應即此人。《全宋詩》卷二三五九已收。
    2.21翁逢龍(67册193頁)[29]
    《全元詩》收翁逢龍詩三首,小傳云:“翁逢龍,號石龜。明州(浙江寧波)人。曾任建昌太守。”三首詩皆出自清沈志禮《曹江孝女廟志》卷五。按《宋詩紀事》卷六五,翁逢龍號石龜,四明人,嘉熙中官平江通判。又按[寳慶]《四明志》卷十,翁逢龍爲嘉定十年(1217)吴潛榜進士。當爲宋人無疑。另外此處有一小錯誤,《全元詩》編者按曰:“《元詩選癸集》癸集下將《拜孝廟》與《題孝廟》合作《曹娥廟二首》。”而實際上,《癸集》是把《題孝廟二首》改題爲《曹娥廟二首》,並没有收《拜孝廟》一詩。
    2.22姚鉉(67册199頁)
    姚鉉《渡曹江》一首,出自《曹江孝女廟志》卷五,原署作“起居舍人姚鉉”。此詩已見於北宋孔凡禮所編《會稽掇英總集》卷八。此姚鉉(968-1020)即《唐文粹》的編者,北宋初人,字寳之,《宋史》卷四四一有傳。《全宋詩》卷一〇三已收此詩。
    2.23高紳(67册200頁)
    《全元詩》收高紳《題孝廟》詩,出自《曹江孝女廟志》卷五,原署作“會稽知縣高紳”。查檢[康熙]《會稽縣志·職官》之知縣表,不見有名高紳者。然[嘉泰]《會稽志》卷二《太守表》有高紳,爲越州知州,“天禧元年(1017)四月以刑部郎中直昭文館知,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去任”。越州州治即在會稽縣,應該是後人輯録曹娥廟詩文時誤把知州訛爲知縣。故高紳當爲北宋人。
    2.24張逸(67册201頁)
    《全元詩》收張逸詩一首,亦出自《曹江孝女廟志》卷五,原署作“轉運御史張逸”。按北宋真宗、仁宗時有張逸字大隱者,鄭州滎陽人,曾任監察御史、兩浙轉運使,與署名相合。《宋史》卷四二六有張逸本傳。應即此人。
    2.25陳司業(67册204頁)
    《全元詩》收陳司業《渡曹江》、《拜孝廟》二詩,出自《曹江孝女廟志》卷五。署名作“侍郎陳司業習庵”。按南宋陳塤(1197—1241),字和仲(或作伯和),號習庵,鄞人,曾官吏部侍郎、國子司業,與署名相合。《宋史》卷四二三、《宋元學案》卷七十四等有傳。此詩未收於《全宋詩》卷三一六五陳塤名下,可據以補遺。
    2.26翁元龍(67册231頁)
    《全元詩》收翁元龍《咏孝娥》詩一首,亦出自《曹江孝女廟志》。按翁元龍爲翁逢龍之兄(參見上“翁逢龍”條),字時可,號處靜,是丞相杜範門客。生平事迹見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下、[光緒]《慈溪縣志》卷二十五等。《全宋詩》卷二九九六已收録其詩。
    2.27石敏若(67册322頁)[30]
    《全元詩》收石敏若《柳花》一詩。然此詩已見於劉克莊《後村詩話》卷五。據《宋詩紀事》卷三五,石敏若,名石懋,蕪湖人,元符三年(1100)進士,宣和元年(1119)中辭科,仕止密州教授。而元好問《中州集》卷一把此詩繫於高士談名下,並稱此詩嘗載於石敏若《橘林集》中,然高士談集是其子特夫手録,恐無誤收者。但不管作者是石敏若還是高士談,皆非元人。
    2.28黄通(68册19頁)
    黄通《過北平王祠》一首,小傳云“安邑縣令”。按[成化]《山西通志》載此詩,題爲《馬侍中祠》,署名是“黄通,宋安邑尹”。又考[光緒]《解州志》卷十四有林文叙《重修潺湲亭記》,其文有云:“解守居第之後,有圃幾三畝,東隅有亭,曰‘潺湲’,歲久圮壞,碑亦蝕剥。攢認之,則宋至和間史司封新者來守兹地所重建也。記爲安邑令閩人黄通所撰。”從中可知黄通是北宋人。
    2.29章詢(68册40頁)[31]
    《全元詩》從《元詩選癸集》收録章詢詩,云是大理寺丞。然大理寺丞不是元代官職。《全宋詩》卷三九八據[光緒]《湖南通志》卷二七八輯其詩,小傳稱宋仁宗時以大理寺丞監永州市徵。考《玉海》卷一四六“嘉祐兵車拒馬車”條:“嘉祐三年(1058)六月十九日,章詢造陣脚兵車,賜帛五十匹。[32]應該就是此章詢。
    2.30勾龍緯(68册43頁)
    《全元詩》收勾龍緯詩一首,出自《元詩選癸集》,該詩又見於《御選元詩》卷二十,《御選元詩·姓名爵里一》云:“勾龍緯,官太常博士,見《荆門志》。”[萬曆]《荆門州志》卷十二有其人其詩,但没有明確題署時代。而[嘉靖]《荆州府志》卷十一作宋人。考宋劉摯《忠肅集》卷十五有《題勾龍緯職方海棠軒》詩,《宋詩紀事》卷十五亦作宋慶曆時人。故應爲宋人不誤。《全宋詩》卷三九九收録。
    2.31李建中(68册51頁)
    《全元詩》收李建中詩,小傳稱其爲尚書主客員外郎,此亦非元代官職,實爲宋人。李建中(945—1013),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宋史》卷四四一有傳。《全宋詩》卷四十七有其人。
    2.32李周(68册57頁)
    《全元詩》據《元詩選癸集》丁集收入“轉運使”李周詩《華清》。按《宋詩紀事》卷三三,李周在元祐初直龍圖閣,充陕西轉運使。其《華清》詩作於元祐四年(1089)春二月。《宋詩紀事》所依據的史料源於“驪山刻石”,應當可靠。《全宋詩》卷四三一已收録此詩。
    2.33李秠(68册60頁)
    《全元詩》據《元詩選癸集》丁集卷十二録“南城知縣”李秠詩《麻姑山》。然據《明一統志》卷五三,李秠知南城縣乃在宋元豐年間,詩題則作《紅泉》。
    2.34王元(68册97頁)
    《全元詩》據《元詩選癸集》戊集下收王元《聽琴》詩,小傳亦沿《元詩選癸集》,曰字文元,桂林人。然《詩話總龜》卷十、《五代詩話》卷七、《全唐詩》卷七六二皆作唐人,陳尚君先生考證爲宋初人[33]。《全宋詩》卷十五有其人。又《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三十四、《御選宋詩》卷四十四將此詩署爲王元妻黄氏所作。但不管是王元詩還是其妻黄氏詩,王元都不是元人,因爲《詩話總龜》、《錦繡萬花谷》皆出自宋人之手。
    2.35缪瑜(68册128頁)
    缪瑜《釣台》詩兩首,《全宋詩》卷二七三六已由《江西詩徵》録入。瑜字文珍,淳熙丁未(1187)進士,授江西進賢知縣,其事迹見[嘉靖]《贛州府志》卷九。
    2.36吴仁叔妻韓氏、吴仁叔(68册153、154頁)[34]
    《全元詩》收吴仁叔妻韓氏與吴仁叔對答詩二首,出自《元詩紀事》。然韓氏之詩亦見於《宋詩紀事》卷八七,作郭暉妻詩,引自宋葉夢得《岩下放言》。《元詩選癸集》也提到“《詩女史》作郭暉妻”[35]。無論原作者是誰,該詩已出現在宋代以前的文獻中,不應當看作元詩。
    2.37李黨學女(68册156頁)
    《全元詩》收李黨學女《咏巴家富詩》,此詩亦見於宋葉夢得《岩下放言》。應是宋人所作。
    2.38吴伯固女(68册157頁)
    吴伯固女《寄外詩》一首,《元詩選癸集》署作“昭武吴伯固女”,按昭武即邵武。吴伯固,即作《青箱雜記》之吴處厚,字伯固,邵武人,北宋皇祐五年(1053)進士。此詩已見於宋末羅燁之《醉翁談録》[36],故不應是元詩。
    2.39謝彦(68册186頁)[37]
    《全元詩》收謝彦《驪山》詩一首。然按《宋詩紀事》卷三八引“驪山刻石”,該詩作於北宋政和年間。國家圖書館現藏有該石拓片,題作“温泉詩刻”[38]。《全宋詩》卷一六七八已收録。
    2.40嚴丹丘(68册189頁)
    《全元詩》收嚴丹丘《塗山操》一首。按嚴丹丘即南宋嚴羽,字儀卿,一字丹丘。《元詩選癸集》誤以號爲名,《全元詩》沿誤。此詩見於嚴羽《滄浪集》卷三。
    2.41詹師文(68册200頁)
    《全元詩》録詹師文咏武夷山詩一首。考[乾隆]《福建通志》卷四十七有詹師文,字叔簡,崇安人。慶元二年(1196)進士。調婺源尉,再調江西憲司,秩滿歸。與真德秀、鄒應龍交游,著有《幔亭遺稿》、《通典編要》等。故應當就是其人。
    2.42齊唐、齊祖之(68册206、207頁)
    《全元詩》根據《元詩選癸集》連續收録此二人,其中齊袓之名下的《觀潮》一詩又見於《瀛奎律髓》卷三四。按齊唐爲北宋詩人,字祖之,會稽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全宋詩》卷一六三有此人。
    2.43趙汝遂(68册213頁)
    《全元詩》收趙汝遂詩三首:《蘇山行》、《北湖行》、《題梳(流)杯池》。按蘇山、北湖、流杯池皆郴州名勝。據[萬曆]《郴州志》卷二記載,趙汝遂於宋理宗寳慶三年(1227)任郴州知州,當爲宋人。
    2.44王居安(68册234頁)[39]
    《全元詩》據《元詩選癸集》收王居安《考試當塗次池陽崎嶇山行題石》詩。按明謝鐸《赤城詩集》卷一,題作宋王居安。王居安,字資道,黄岩人,淳熙十四年(1187)進士,授徽州推官,《宋史》卷四百五有傳。池陽、當塗、徽州地方相鄰,皆屬江南東路,與其行迹相合,故應是其所作。
    2.45王孳(68册238頁)
    《全元詩》存王孳《華嚴寺西軒》一詩,雖然[正德]《姑蘇志》等方志中都作“元王孳”,但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五已引此詩兩聯。《全宋詩》卷一七三〇亦據《吴都文粹續集》收入此詩。王孳其人生平雖然還知之不詳,但既出現在宋代文獻中,即不應當作元人。
    2.46俞希孟(68册253頁)
    《全元詩》從《元詩選癸集》輯得俞希孟《朝陽巖》詩一首。而《全宋詩》卷三四七據《湖南通志》録有俞希孟咏三巖詩三首:《火星巖》、《朝陽巖》、《澹山巖》,總題爲《范陽同年示及零陵三題率然爲答甚愧妍唱》,題下有注:“范陽同年者,盧臧也。前有嘉祐二年(1057)永州通判盧臧題名,刻在澹山岩。”按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三三、一三四載有盧臧在澹山巖、朝陽岩的題名共五段,皆爲嘉祐年間刻。同書卷一三五載有俞希孟此三首詩,署名曰“荆湖南路轉運使尚書祠部員外郎俞希孟”。(惟詩題上有“咸淳壬申九月”六字,乃前一行的文字誤綴此處,王煦所撰[嘉慶]《湖南通志》已辨之。)故俞希孟當爲北宋人。
    2.47釋有規(68册286頁)
    《全元詩》收釋有規詩一首,採於《元詩紀事》。按《元詩紀事》卷十五,此詩的本事乃轉引自《吴中舊聞》所説“徐敦立言”,實際上就是宋人徐度的《却掃編》。《却掃編》卷下曰:“予渡江之初,猶見有規者,頗以詩知名,其爲人性坦率,其徒謂之規方外。時年七十餘矣,談論蕭散可喜。臨終前數日有詩曰……”[40]“渡江之初”指南宋初年,所以有規當是兩宋之間人。《全宋詩》卷一八六九已收此詩。
    三、誤收明代詩人(20人)
    3.1方思道(66册380頁)
    《全元詩》據[康熙]《濟寧州志》收《太白樓席上歌》一首。按此詩也收在《御選明詩》卷七十四,作者爲方豪,詩題爲《太白樓席上追和先輩陳剛中》。方豪,《明史》卷二八六有傳,字思道,號棠陵,開化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
    3.2李時行(66册396頁)
    《全元詩》收李時行《易水》一首,出自[乾隆]《易州志》卷十八。然李時行此詩已見於《列朝詩集》丁集卷三,是明朝人,其小傳云:“時行字少偕,番禺人,嘉靖辛丑(1541)進士。知嘉興縣,晉南京兵部車駕主事。以事罷官,遂不復歸,遍游吴越齊魯諸名山,寄情詩酒,落落世故,若無所嬰於中者。有《駕部集》,文翰詔爲序。”[41]
    3.     3司馬垔(66册418頁)
    《全元詩》存司馬垔《霍州道中》一首,出自[道光]《直隸霍州志》卷二十五。按[成化]《山西通志》收有司馬垔詩數首,包括此詩。[成化]《山西通志》卷十五還收有司馬垔一篇《祭漫國公墓文》,作於成化十年(1474),距這部方志修撰的時間很近,故文獻應該比較可靠。[正德]《松江府志》卷二四、《兩浙名賢録》卷四二等書都有司馬垔的傳記。垔字通伯,山陰人,成化八年(1472)進士,官終福建按察副使。
    3.4崔如岳(66册432頁)
    崔如岳詩存三首,皆出自光緒刊《麟游縣新志草》,之所以定爲元人,乃因此書卷二《仙游觀》一詩前有“元邑令崔如岳詩云”之語。然此“元”字當屬衍文。同書卷四《官師志》云:“崔如岳,直隸鹽山舉人,萬曆四十六年(1618)任。精明慈惠,政治有聲,學問賅博。好古,工詩,與進士劉承纓等創爲《麟志》。人至今稱之。”又同書卷十還保留著崔如岳創修《麟游縣志》時所作的序,序之始云:“聞之志以徵往憲來也。明興二百五十餘年,府屬皆有志,麟獨缺然。”故可確證其爲明朝晚期人。
    3.5原述(66册437頁)
    原述詩存《鄂城晚照》一首,出自[民國]《鄉寧縣志》卷十五,人名下注“縣尹”二字。按[雍正]《陝西通志》卷三十一《選舉志》“正德八年(1513)癸酉科”中列有原述之名,云“蒲城人,鄉寧知縣”。[乾隆]《鄉寧縣志》卷六也記載原述是嘉靖年間的鄉寧知縣。又按[民國]《鄉寧縣志》卷二《職官譜》在元代知縣欄列一“原述”,在明代知縣欄又列一“原述”,前者無任何資料,後者標“蒲城人”,所謂元代人原述蓋民國修志時的文字誤植,《全元詩》沿此誤而輯入之。
    3.6裴巢雲(66册438頁)
    裴巢雲詩存《游昭遠寺》一首,亦出自[民國]《鄉寧縣志》卷十五。按《千頃堂書目》卷二六有裴邦奇《巢雲集》,邦奇字庸甫,山西聞喜人。《明詩綜》、《明詩紀事》皆選有裴邦奇詩。聞喜縣與鄉寧縣皆在山西西南部,地望相近,故此裴巢雲應當就是裴邦奇。又按[乾隆]《聞喜縣志》卷七云:“裴邦奇號巢雲,學問綜博,不事舉子業,以詩名。與汾陽孔探花天〔胤〕、謝山人榛相唱和,爲所推重。”(“胤”字原缺,據[民國]《聞喜縣志》補。)與謝榛同時,故裴邦奇也是明中後期人。
    3.7鄭主忠(67册33頁)
    《全元詩》收鄭主忠《小藏峰》一首,出自明衷仲孺《武夷山志》卷十四,小藏峰在武夷山九曲溪之三曲處。按董天工《武夷山志》卷九下記載,九曲溪之四曲的題詩巖上有一處題字是“嘉靖壬辰孟秋念二日莆二山林大輅同西□山人方一蘭、三峰鄭主忠、讓齋顧一奇來游於此”[42]。既有石刻爲證,則鄭主忠當是明朝人無疑。
    3.8陳章、陳一夔(67册70、138頁)
    《全元詩》67册70頁據《帝京景物略》收陳章詩《過賈島峪》,此詩在《明詩紀事》丙籤卷七中歸爲明人陳章字一夔者所作。又138頁據清吴長元《宸垣識略》卷十輯得陳一夔《贈趙栗夫》詩一首。而《贈趙栗夫》詩在明代頗有名,《列朝詩集》丙集卷六、《明詩綜》卷二十九皆選之。按陳一夔即陳章,趙栗夫即趙寬。《國朝獻徵録》卷一百有《知府陳章傳》。陳章字一夔,華亭人,成化戊戌(1478)進士,官至高、黄州知府。《四友齋叢説》卷十六記載了此詩本事:“錢文通之後,則有陳一夔、章侯公矩、方侯公繩直三人,一時皆有詩名。楊君謙《雨夜七人聯句記》,一夔、公繩皆與焉,余五人則楊君謙、趙栗夫,吴人,王古直、王敬止,台州人,徐栗夫,杭人,皆名士也……《聯句記》中七人各有互相贈答詩。一夔贈趙栗夫云……栗夫得詩,連稱妙甚,衆客傳觀,皆賞以爲雅制。”[43]
    3.9方九叙(67册73頁)
    方九叙《登天目山》詩一首,出自明張之采《西天目山志》卷三。考明中期有錢塘人(天目山即在杭州)方九叙,《明詩綜》卷四十八云:“方九叙,字禹績,錢塘人,嘉靖甲辰(1544)進士,有《十洲集》。”[44]明吴之鯨《武林梵志》卷六亦收方九叙此詩,題作《昭明院詩》。[乾隆]《杭州府志》卷三十二引[嘉靖]《臨安縣志》云,昭明院(今天目山昭明襌寺)元末毁,洪武二十年重建。本詩首聯云“勝地傳浮玉,前朝此布金”,指的應該就是洪武朝重建一事。故詩的作者很可能就是此嘉靖時錢塘方九叙。
    3.10袁袠(67册88頁)
    《全元詩》存袁袠《廣陵對菊簡朱侍御子禮》一首,出自清陸廷燦《藝菊志》卷四。按“朱侍御子禮”即明人朱廷立,字子禮。據胡直《禮部右侍郎朱公廷立傳》(《國朝獻徵録》卷三五),朱廷立爲嘉靖癸未(1523)進士,曾拜河南道御史。同時代有袁袠(1502—1547),字永之,號胥台。按文徵明《廣西提學僉事袁君墓誌銘》,袁袠於嘉靖乙酉(1525)中二甲第一,又曾“奉使决獄淮揚”[45],與此詩首句“官衙無一事”相合。故袁袠爲明人無疑。
    3.11鄭善夫(67册197頁)
    《全元詩》據《曹江孝女廟志》卷五收鄭善夫《過孝廟》一詩。然鄭善夫(1483—1523)爲明代著名詩人,字繼之,號少谷,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明史》卷三百八十七有傳,有《少谷集》。本册所收《過孝廟》,見於四庫本《少谷集》卷八。
    3.12吕㦂(67册306頁)
    《全元詩》據《鐵網珊瑚》輯得吕㦂《題趙子昂甕牖圖》一首,小傳云“嘉興人”。按,吕㦂(1449一1511),字秉之,號九柏,嘉興秀水人,翰林學士吕原之子,官至南京太常寺卿。傳見文徵明所撰行狀(《甫田集》卷廿五)、《國朝獻徵録》卷七十等。
    3.13陳沂(67册386頁)
    陳沂詩《題琴心圖》一首,出自清吴榮光《辛丑銷夏録》。檢《辛丑銷夏録》卷二“宋元山水册”“第十三幅《琴心圖》”條下此詩後云:“行書四行,有‘陳魯南’朱文印。”按陳沂(1469—1538)字魯南者當爲明代人,初字宗魯,後改魯南,號石亭,金陵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官終山西行太僕寺卿,《明史·文苑傳》有傳,《國朝獻徵録》卷一百四有顧璘所作墓誌。
    3.14史琳(68册42頁)
    史琳詩《登文登山》一首,[嘉靖]《寧海州志》署爲“都御史史琳詩”。按明人史琳(1438—1506)字天瑞,餘姚人,官右都御史,與署名相合。其事迹可見李東陽《懷麓堂集》卷七十九《史公神道碑銘》。
    3.15張璞(68册81頁)
    《全元詩》據《元詩選癸集》收張璞《和孤雲處士蜻蜓詩》,小傳曰“雲間人”。考明代有一張璞,字廷采,號友山,世居松江(雲間),應即此人。張弼《張東海詩文集》文集卷三有《友山居士小傳》,從中可知張璞爲正統十三年(1448)貢生。
    3.16陳玖(68册84頁)
    《全元詩》據《元詩選癸集》收陳玖詩,小傳云是德清人,“與同時邱大祐輩相伯仲”。按邱大祐即邱吉,明中葉人,《明詩紀事》曰:“永宣以來,兩浙詩人,多矜麗藻,吴興則以丘大祐爲眉目,時譽歸之。”[46]《四庫全書》存目中有邱吉所編《吴興絶唱集》,成書於正德末年。故陳玖也應是活動於宣德至正德年間的詩人。
    3.17杜瑩(68册94頁)[47]
    《全元詩》據《元詩選癸集》戊集上輯得杜瑩《西池古梅》詩。此詩《元詩選癸集》注明出自《青田縣志》,顧嗣立所據應是明代方志,今已亡佚。惟[光緒]《青田縣志》卷十六《藝文志》有此詩,但作者杜瑩是明人,且編排在明末。考[康熙]上《青田縣志》卷十二有《青田開拓縣碑記》一文,題“明邑人杜瑩”作。[光緒]《青田縣志》卷十二《藝文志》又載有“《檐霰集》六卷,佚,明杜瑩撰,見舊志。陳中州序曰……”據同書卷十《人物誌》,陳中州字洛夫,嘉靖七年(1528)貢生。陳中州爲《檐霰集》作序是在杜瑩死後十餘年,可見杜瑩與陳中州同時而稍年長,故應爲嘉靖前後之人。
    3.18劉釗(68册105頁)
    《全元詩》據《元詩選癸集》輯劉釗詩三首,小傳云安平人,官縣丞。其中《靈都宫》一詩見於[乾隆]《濟源縣志》卷十六,題爲《題玉真觀》。考同書卷八,明代有縣丞劉釗,“安平人,監生,天順七年(1463)任”。是爲明人。
    3.19林南澗(68册229頁)
    《全元詩》收林南澗《雲陽山》一詩,出自《元詩選癸集》。而[嘉慶]《茶陵州志》二十標爲“林廷玉”作。同書卷十七云“林廷玉,字粹夫,以都給事中謫海州判,弘治癸亥(1503)陟知州事”。按林廷玉(1454—1532),字粹夫,號南澗翁,福建侯官人,成化二十年(1484)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吕楠爲作墓表,見《涇野先生文集》卷三十七。
    四、誤收不存在的詩人(17人)
    所謂不存在的詩人,或者是因爲姓名文字說誤而生造出了一些人名,或者是因爲歷代編者誤讀文獻,而弄錯了作者名號。在這些“詩人”名下有唐、宋、明代的作品,也有元代的作品。
    4.1于岩(66册59頁)[48]
    于岩《登岳陽樓》詩一首,輯自梅淳《岳陽紀勝彙編》。然此詩見於楊萬里《誠齋詩話》,作蕭德藻詩。蕭德藻號千岩,“于岩”是“千岩”的魯魚之誤。
    4.2劉文(66册145頁)
    劉文《南溪道人隱居》詩一首,出自《詩淵》1614頁。然此詩爲劉長卿詩,可見於《劉隨州集》[49]、《文苑英華》卷二百二十六、《全唐詩》卷一百四十八等。
    4.3孫氏益、孫氏温(66册183、184頁)
    《全元詩》從《詩淵》輯得“孫氏益”《棲霞洞》、“孫氏温”《七星岩》兩首詩,然這兩首詩都見於宋孫覿(1081—1169)《鴻慶居士集》卷三,爲《桂林十咏》的第二、三首。孫覿字仲益,蓋由“仲益”訛爲“氏益”,再訛成“氏温”。
    4.4王晉(66册225頁)
    《全元詩》據《詩淵》3766頁收王晉《青蓮寺曇壁上人兄院》。按王晉當爲王縉,王維之弟。此詩向來載於王維詩集[50],以及《唐詩紀事》卷十六、《全唐詩》卷一二九等,爲唱和王維之作,王昌齡、裴迪也有同時和作。
    4.  5江通(66册302頁)
    江通《徐公山》詩一首,出自《大明一統志》卷七十八《邵武府》。按[弘治]《八閩通志》卷十一、[嘉靖]《邵武府志》卷二等載此詩,作者皆作“江逌”。江逌爲宋代邵武軍光澤縣知縣。[弘治]《八閩通志》卷三十九云:“江逌,陳留人,知光澤縣,定經界於民,無所擾,民感戴之。”未言任職時間。[崇禎]《閩書》卷六十三載江逌爲元祐中光澤知縣,而[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五載江逌爲紹興年間光澤知縣。《全宋詩》卷二〇六四收入江逌此詩,採用紹興一説。無論是元祐還是紹興,江逌都是宋代知縣,並非元人。
    4.6釋緒溥(66册402頁)
    釋緒溥詩《應州小石寺古松》一首,輯自[乾隆]《應州續志》卷九。然此詩亦收於《全元詩》第67册“釋續溥”名下,爲《碧雲十景》詩之一《喬松傲雪》。此屬因名字誤寫造成的重出兼誤收。
    4.7周信仲(67册40頁)
    周信仲《登焦山》一詩,出自《京口三山志》卷三。按此詩見於南宋周孚《蠹齋鉛刀編》卷四。周孚,字信道,乾道二年(1166)進士。《京口三山志》蓋將“道”字誤成“仲”字,又誤爲元人。《全宋詩》卷二四九二已收此詩。
    4.8李穎(67册69頁)
    李穎《贈西峰孫路》一詩,出自明張之采《西天目山志》卷三。然此詩已見於唐代李頻的《棃岳詩集》以及《文苑英華》卷二百六十四,題爲《富春贈孫璐》。“頻”、“穎”二字蓋形近而誤。
    4.9李維禎(67册110頁)
    《全元詩》據清宋廣業《羅浮山志會編》卷十六收“李維禎”《梅花村》一首。而此詩其實是楊維楨的《羅浮美人歌》,字句僅略有不同。
    4.10吴觀(67册196頁)
    吴觀詩《過孝廟感古》、《渡曹江》二首,採於清沈志禮輯《曹江孝女廟志》卷五,作元人,署名是“制使丞相吴觀文潛”。但這兩首詩已見於[開慶]《四明續志·吟稿》,而《吟稿》乃宋季名臣吴潛(1195-1262)之别集。《全宋詩》卷三一五八已收録此二詩。
    4.11黄田(67册203頁)
    《全元詩》據《曹江孝女廟志》收黄田詩,小傳謂“清沈志禮輯《曹江孝女廟志》卷五作元人,並云是狀元、學士”。檢《四庫存目叢書》所影印的康熙慎德堂刻本《曹江孝女廟志》卷五,確實是“狀元學士黄田”,但“田”字漫漶不清。考明人朱希召編《宋歷科狀元録》,南宋淳熙八年(1181)狀元名黄由,字子由,長洲人。[正德]《姑蘇志》卷五十一稱黄由“(嘉定)三年(1210),除刑部尚書兼直學士院”,與《廟志》署名相合。應即此人。
    4.12孤秋道者(67册285頁)
    《全元詩》收孤秋道者詩《題文甫畫蘭石》,出自文淵閣四庫本《珊瑚木難》卷五。然此恐是四庫本之誤。據北大圖書館藏《珊瑚木難》清抄本,此詩後小注曰“孤秋道者爲文甫畫蘭石”(《適園叢書》本“孤秋”作“聽秋”),且此詩爲一組四首詩中的第三首,在這四首詩之後有“丁亥歲夏五勾吴張穀字元實”的落款。《鐵網珊瑚》、《式古堂書畫彙考》所載並同。據此分析,應是詩人張穀題在孤秋道人的畫上的題畫詩。而在《全元詩》第53册,編者又據《鐵網珊瑚》在“張穀”的名下收入了這一组五首詩(比《珊瑚木難》多一首),總題爲《詩寄德機判簿》,惟“孤秋道者”改作“聽秋道者”,詩中“孤秋”二字改作“聽秋”。所以,“孤秋道者”實際上是在傳抄過程中因誤讀文獻而造成的訛誤。
    4.13李益(68册59頁)
    李益《祖孝子求母詩》一首,出自《元詩選癸集》,小傳稱官集賢學士。按[光緒]《續修浦城縣志》卷四十有此詩,題目爲《祖孝子浩然求母詩》,作者爲“李孟道復”,詩下有注曰“舊志作李益,誤”。祖浩然幼時生母遭官軍擄掠,於至大四年(1311)左右北上河南尋母。而李孟(1255—1321)字道復者,乃元代名臣,其詩編在《全元詩》第18册。集賢學士李益,在元代文獻中暫未發現,唯有唐代著名詩人李益曾任集賢殿學士。李孟與祖浩然又爲同時代人。故很可能是由“李孟”訛爲“李益”,後人又因“李益”而添上“集賢殿學士”之稱。
    4.14江文璟(68册164頁)[51]
    江文璟詩一首,輯自《元詩選癸集》。按《元詩選癸集》己集下據《石田山房詩》輯汪文璟詩一首,小傳稱:“汪文璟,字良臣,□□人。[52]癸集下又據《福建志》輯得江文璟詩。《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已指出“江”字爲“汪”字之訛[53]。
    4.15周北山(68册232頁)
    周北山詩《神游台》一首,出自《元詩選癸集》,《癸集》注曰採自“江南志”。然此詩見於周權《此山詩集》卷二,題作《高郵府神游台》。周權號此山,方志中訛作“北山”,《元詩選癸集》沿其誤,《全元詩》又沿《癸集》之誤。
    4.16王評(68册239頁)
    王評詩《蔡中郎斷碑》一首,出自《元詩選癸集》。然該詩乃唐代詩人王建所作。王建《王司馬集》卷八、《唐百家詩選》卷十三皆有此詩,作《題酸棗縣蔡中郎碑》。蓋王建所評《蔡中郎碑》,簡稱王評《蔡中郎斷碑》,因而致誤。
    五、因作品歸屬問題不應收録的詩人(5人)
    有的詩人名下的詩作已見於别一詩人名下,甚至已見於前代文獻,則應採信時代較早或文獻來源比較可靠的説法。
    5.1吴從正(68册170頁)[54]
    吴從正《戴嵩放牧圖》詩一首,出自《元詩選癸集》,《元詩選》應當是據李日華《六研齋二筆》卷一輯録。然而宋代張耒《柯山集》卷三已有此詩,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三也作張耒詩。
    5.2翁植(68册265頁)
    翁植《武夷山》詩一首,《全元詩》輯自《元詩選癸集》。然此詩見於熊鉌《勿軒集》卷八,爲《入武夷山二首》其二。
    5.3劉世斗(66册399頁)
    劉世斗《湖中吟》詩一首,出自[乾隆]《湖南通志》卷一七一。元代文獻中暫未見劉世斗其人,而此詩見於明陶汝鼐《榮木堂詩集》卷九,爲《湖中吟》組詩四首其四,應該比較可靠。陶汝鼐字仲調,一字燮友,寧鄉人,崇禎癸酉(1633)舉人。
    5.4董蒙亨(66册405頁)
    《全元詩》據[乾隆]《正定府志》卷四十九收董蒙亨《箕山》一首。而此詩已見於唐胡曾《咏史詩》中。無論元代是否有董蒙亨其人,皆不應收録。
    5.5譚用之(67册43頁)
    《全元詩》收譚用之《多景樓》一詩,出自明張萊《京口三山志》卷三。此詩已見於《江湖集》中的高翥(1170—1241)《菊澗小集》。按唐代詩人譚用之,字藏用,有《譚藏用詩集》,見於《新唐書·藝文志》,《四庫全書》列入存目。《四庫總目》據集中詩作對譚用之的身世作了考辨,懷疑其爲元代人,又疑“其子孫剽他人所作,攙雜其間”。董運來先生曾考證《四庫總目》中所舉的五首詩皆出於元人李存《俟庵集》。[55]是譚用之詩確有混入他人詩作的現象,《全元詩》所收譚詩應歸於高翥。
    從以上所列誤收詩人的例子,可以看出,致誤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歷代總集、方志等文獻中存在大量文獻疏漏。因此,我們在使用這些文獻資料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辨證,去僞存真,以免繼續以訛傳訛。《全元詩》是元代文學文獻研究的寳貴成果,規模宏大,考訂精審,我們所做補苴彌縫的工作,與之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總之,《全元詩》是元詩文獻研究進一步深入的起點,也需要我們一起來修訂和完善。
    注释:
    [1]薛瑞兆《〈全元詩〉校讀》,《元代文學與文獻研究學術研討會暨元代文學學會成立大會會議論文集》,第35—51頁,2014年8月。
    [2]羅鷺《〈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巴蜀書社2010年版。本文是在羅鷺老師指導下,在此書基礎上擴充完成的,特此致謝。本文中若干條目也直接源於此書,在正文中皆已注明,文中一切錯誤均由作者本人負責。
    [3]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下文所引《詩淵》皆同。
    [4]按《全唐詩》中此詩又重出於包佶名下,收於卷二O六。佟培基先生《全唐詩重出誤收考》中(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9頁)已作過考辨。
    [5]張籍《張司業集》卷六,《四部叢刊》本。
    [6]《全唐詩》,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179頁。
    [7]《唐百家詩選》卷十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參見《〈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第303-304頁。
    [9]周勛初主編《唐詩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4頁。
    [10]以下兩條參見《〈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第300、302頁。
    [11](宋)鄭興裔《鄭忠肅奏議遺集》卷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録》卷七,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影印光緒二十六年浙江書局刻本,208頁。
    [13]參見《〈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第303頁。
    [14]卞東波《以〈唐宋千家聯珠詩格〉補宋詩人小傳》,《文獻》2006年1期。
    [15](清)曹庭楝《宋百家詩存》卷三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清)黄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瞿鳳起、潘景鄭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10頁。
    [17](元)方回《桐江集》卷一,《宛委别藏》本。
    [18](金)元好問《中州集》卷二,《四部叢刊》本。
    [19]參見《〈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第302頁。
    [20]見《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册,第52頁。
    [21]以下四條參見《〈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第297—299頁。
    [22](元)脱脱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4767—4771頁。
    [23]《宋史》,第10703—10704頁。
    [24](明)廖道南《楚紀》卷五十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嘉靖刻本。
    [25]《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八十,《四部叢刊》本。
    [26]參見《〈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第305頁。
    [27](清)厲鶚《宋詩紀事》卷五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97頁。
    [28]《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4册第28頁。
    [29]參見《〈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第305頁。
    [30]參見《〈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第306頁。
    [31]以下六條參見《〈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第298—300頁。
    [32](宋)王應麟《玉海》,廣陵書社2003年影印本。
    [33]陳尚君《〈全唐詩〉誤收詩考》,《唐代文學叢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頁。
    [34]以下兩條參見《〈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第301—302頁。
    [35](清)顧嗣立、席世臣編《元詩選癸集》,吴申揚點校,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491頁。
    [36]關於此詩及《醉翁談録》的斷代問題,參見湯華泉《羅燁〈醉翁談録〉的成書年代及其中宋代詩文考察》,《新國學(第八輯)》,巴蜀書社2010年。
    [37]以下四條參見《〈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第303—305頁。
    [38]《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4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9頁。
    [39]參見《〈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第304頁。
    [40](宋)徐度《却掃編》卷下,尚成校點,《宋元筆記小説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518頁。
    [41](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408頁。
    [42](清)董天工《武夷山志》,《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乾隆刻本。
    [43](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39—140頁。
    [44](清)朱彝尊《明詩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5](明)文徵明《甫田集》卷三十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6]陳田《明詩紀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07頁。
    [47]參見《〈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第311頁。
    [49]劉長卿《劉隨州文集》卷三,《四部叢刊》本。
    [50]王維《王摩詰集》卷六,宋蜀刻本;王維《王右丞集箋注》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頁。
    [51]以下三條參見《〈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第308—310頁。
    [52]《元詩選癸集》,第898頁。
    [53]王德毅等编《元人傳記資料索引》,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80頁。
    [54]以下兩條,參見《〈元詩選〉與元詩文獻研究》,第310頁。
    [55]董運來《〈四庫全書總目〉補正十則》,《圖書館雜志》2004年3期。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原载《古典文獻研究》(第十八輯上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