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贺铸《青玉案》(横塘路)在两宋词坛之接受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贺铸《青玉案》(横塘路)是贺词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宋词传播史上影响极大的名作。王兆鹏《宋词排行榜》一书,经多种统计数据分析,最后确定此词之综合影响指数居排行榜第十八位。如果从后人和作的情况来看,贺铸此词之影响力更是不同凡响。《宋词排行榜》在论述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时曾说:“从宋至清,这首词在唱和榜上始终独占鳌头。宋金、元明和清代,其被追和的次数分别为23次、64次和46次,133次的总唱和数竟高出唱和榜第二名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整整100次。”[1]虽然作者重在论述苏词《念奴娇》(大江东去)一枝独秀,但我们也从侧面了解到在宋金元明清五代唱和榜上,贺铸此词影响指数名列前茅。我们如果再转变一下视角,仅从宋金两代的唱和榜来看,贺铸此词被追和的次数更是超过了苏词《念奴娇》(大江东去)。钟振振校注《东山词》卷一曾于《青玉案》词后详录宋金两代步韵之作,并作统计云:“共二十五人二十八首。”[2]今检《全宋词》,尚有史浩另一首,赵彦端、侯寘、廖行之、赵长卿各一首,则总计二十九人三十三首。由此而言,贺铸此词的影响力在宋金两代的排行位次或许会更靠前一些。
    一、贺铸《青玉案》(横塘路)写作时间与主题之关系
    欲探讨贺铸《青玉案》(横塘路)在两宋词坛之接受情况,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此词之写作时间与主题。
    夏承焘《贺方回年谱》于元祐七年壬申(1092)条下有云:
    苏轼词有《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苏伯固归吴中”一首,朱彊村先生《编年东坡乐府》以此年有《生查子·送伯固》词,又据《青玉案》首句“三年枕上吴中路”,谓“伯固于己巳年从公杭州,至壬申三年未归,故首句云然。”定《青玉案》为此年轼在颍州作。今案《中吴纪闻》三谓贺词首句“凌波不过横塘路”,横塘在吴下;叶传、程序皆谓方回居吴在晚年:诗集结集于四十九岁,集中无吴下行迹。是方回《青玉案》必非此时之作,苏轼不应此年先有和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五十九引《桐江诗话》、《四库东坡全集提要》引《扪虱新话》,皆谓苏氏和词,实华亭姚晋进道作,《乐府雅词·拾遗上》作蒋宣卿燦,朱先生偶失考也。[3]
    又于大观三年己丑(1109)条下云:
    (贺铸)五十八岁,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常州。案《中吴纪闻》卷三贺方回条:“本山阴人,徙姑苏之醋坊桥。(节)有小筑在盘门之南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其间,尝作青玉案词云‘凌波不过横塘路’。”案《青玉案》词崇宁初已为黄庭坚所赏,居吴当不始于此年。大抵元符末江夏去官之后,曾客寓苏州也。《碧鸡漫志》二谓“贺方回初在钱塘作《青玉案》”。与《纪闻》异。[4]
    可知夏承焘先生虽未确指贺铸《青玉案》词写作的具体时间,但已大体确定一个时间段,即元符元年(四十七岁)六月江夏去官丁母忧以后,至崇宁二年(五十二岁)黄庭坚自鄂州寄诗之间。龚明之《中吴纪闻》载此词作于姑苏,而王灼《碧鸡漫志》则谓此词作于钱塘;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贺铸五十岁,尝客居杭州,与上述时段并无矛盾,故夏先生未作取舍。同样,王梦隐编、王震生增订《贺铸年谱》,亦未确定贺铸此词之具体作时,持论与夏谱大体相近。[5]钟振振《贺铸建中靖国元年踪迹考索》,通过考证贺铸仕历行踪,在夏先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青玉案》作时之下线缩至建中靖国元年底贺铸居苏州时[6];后来钟先生于《东山词》卷一《青玉案》词后更附考证云:“本篇疑作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初夏。(中略),又按《贺铸传》:‘建中靖国间,黄庭坚鲁直自黔中还,得其江南梅子之句,以为似谢玄晖。’方回是年秋赴京参加徽宗天宁节首庆并谋换新官,似即以此作见称于士大夫,至有‘贺梅子’之目,故为鲁直所赏。”[7]虽所举证的材料与分析的情理,都有一定的说服力,但钟先生之结论还是谨慎地采用了“疑”、“似”等推测语气词。后来学者论及贺铸此词之作时也多采用钟先生注《东山词》之结论。
    宋人似乎对贺铸此词之主题及所咏之女性不甚关注,或许宋人对于此词之主题及所咏之女性不言而自明,故罕见论及。明清以来学者则多有异词。
    钟先生于《东山词》卷一归结此词之主题内容有云:“据内容可知此系情词,当与吴女有关。”所谓吴女,可能即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贺方回《石州引》词”条所载之歌妓:“贺方回眷一妓,别久,妓寄诗云:‘独倚危栏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得诗,初叙分别之景色,后用所寄诗,成《石州引》云。”[8]以词中所咏女性为贺铸所深眷的吴女,词即爱情词,此可谓一说。
    沈祖棻《宋词赏析》论此词有云:“作者大概是在横塘附近曾经偶然见到过那么一位女子,既不知其住址,也无缘与之相识,甚至也没有一定想要和她相识,但在她身上,却寄托了一些遐想、一些美人迟暮的悲哀。《蓼园词选》说此词下片‘言幽居肠断,不尽穷愁,惟见烟草、风絮、梅雨如雾,共此旦晚,无非写其境之郁勃岑寂耳。’这一见解是符合词意的。所以,它虽写了相思,却并非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9]沈先生的观点很明确,而且直接引证了清代词学家黄蓼园的看法,更注重词所表现的比兴内涵。此又为一说。
    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类》卷三十“秦黄诗谶”条云:“秦观,字少游,号太虚。淮之高邮人。与苏、黄齐名。尝于梦中作《好事近》一词云:‘山露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挂晴碧。醉卧古藤阴下,杳不知南北。’其后以事谪藤州,竟死于藤。此词其谶乎。少游同时有贺铸,字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悼之云:‘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楼花院,绮窗珠户。惟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空题断肠句。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山谷有诗云:‘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秦词世人少知。予尝亲见其墨迹。”郎瑛以贺铸此词乃为悼秦观而作,不知何据。姑以为一说。
    贺铸《东山词》有《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学者皆称为悼亡之作。据钟振振先生考证,贺铸夫人赵氏大约去世于元符三年(1100)秋冬,贺铸于此年冬曾作北上之行,这首悼亡词则作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返回苏州以后。因此,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实与著名的《青玉案》词极为相近。这段时期,贺铸应该沉浸在丧母丧妻的悲哀之中。如果说《青玉案》乃因贺铸深眷某位歌妓而作,或是偶然碰见一位邻家淑女而产生的一片遐想,总嫌与词人的人生处境及词境不甚相合,不能深惬人意。若以《青玉案》词隐约寄寓悼亡之意,以凌波而去之仙子背影,比喻正当盛年而不幸早逝的妻子,辞情也完全可通。这也正好可以解释黄蓼园概括的词之上片情景:“所居横塘断无宓妃到,然波光清幽,亦常目送芳尘;第孤寂自守,无与为欢,惟有春风相慰藉而已。”黄蓼园应该说对词境的感悟很深细,但由于对此词之作时判断有误,故分析词中幽怨之情的原因也就发生了错位。[10]
    二、《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苏伯固归吴中”与贺铸原唱之关系
    虽然学界在讨论贺铸《青玉案》时,一般都接受了夏承焘、钟振振先生的意见,但在研究苏轼词时,学者尚未广泛接受将《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苏伯固归吴中”从苏词中剔除。
    分析其原因,显得比较复杂。首先,关于此词是否为苏轼之作,在宋代已有争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一“《乐府雅词》之误”条有云:“苕溪渔隐曰:曾端伯慥编《乐府雅词》,以秋月词《念奴娇》为徐师川作,梅词《点绛唇》为洪觉范作,皆误也。秋月词乃李汉老,梅词乃孙和仲,和仲即正言谔之子也。又世传《江城子》、《青玉案》二词皆东坡所作。然《西清诗话》谓《江城子》乃叶少蕴作。《桐江诗话》谓《青玉案》乃姚进道作。四词皆佳,今并录之。”此外,《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苏伯固归吴中”,于《乐府雅词·拾遗上》又作蒋宣卿燦之词。此词编入苏轼词集,当时代较早。南宋初傅幹《注坡词》已收。现传苏词其他版本系统亦并收入此词。
    近代词学大家朱彊村《编年东坡乐府》,亦仍定为苏词,系年于元祐七年壬申(1092)为在颍州之作[11]。唐圭璋《宋词互见考》于苏轼与姚志道、蒋宣卿《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考辨云:“案此词见《东坡乐府》,题作《送伯固归吴中》,亦正是东坡事实。若《桐江诗话》、《阳春白雪》以为姚志道作,《乐府雅词》以为蒋宣卿作,并流传之误也。”[12]
    近几年出版的苏词编年著作,仍多判定作苏词。如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于此词之“编年”云:元祐七年壬申(1092)八月,作于扬州。案朱本、龙本、曹本,俱编壬申年,未言月份。当为是年八月,因苏轼被召还京,苏伯固告别苏轼回吴中故居时,苏轼为之送行而作。朱祖谋《东坡乐府》卷二:“案伯固于己巳年从公杭州,至壬申三年未归,故首句云然。”其考辨部分,先引《全宋词》本词末按语,又引唐圭璋《宋词互见考》之说,又引曹树铭云:“铭意蒋姚二氏均只误传作此一首,宋人笔记诗话及总集所传,必须个别玩味衡量,不可尽信。故断定此系东坡词。”[13]
    再如朱靖华等《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年版(1149页)),于此词之注释云:“伯固:即苏坚,字伯固,泉州人,居丹阳。博学善诗。曾为钱塘丞(杭州监税官),督开西湖,与苏轼唱和甚多。吴中故居,即指杭州。”(1150页)并确定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八月。[14](1151页)
    不过,也有学者撰文否定此词为苏词。如钱建状《〈东坡词〉误收之〈青玉案〉作者考》、胡小林《〈青玉案·和贺方回韵〉作者考》。钱建状文一方面考证了苏轼与苏坚从元符初至建中靖国元年间的仕历行踪及交往关系,指出在此期间苏轼不具备送苏坚归吴中的可能,也当然否定了作此词的可能。另一方面又考证出宋代有两位姚进道,一为南宋人,名述尧,字进道,钱塘人,有《箫台公馀词》一卷传世;一为北宋人,名毂,字进道,号何山道人,华亭人,诗词兼擅,与吕渭老、张守均有交游,其兄为姚致道,其弟为姚说道,宣和四年壬寅(1122年)之前,因酒后落水而卒,年三十;并据《青玉案-和贺方回韵》“老子经行处”之句,判定作者不当是落水早卒的华亭姚进道。[15]
    胡小林文主要针对钱建状后一结论进行商榷。认为“老子经行处”之“老子”,应为清高之人的自称,与年龄长幼无关;吕渭老在和姚毂《水调歌头》组词中,曾两次以“老子”自称,而当时吕渭老年纪尚轻;同时认为从创作时间而言,姚与贺铸同时稍后,完全有和其词;从人生际遇而言,姚性情超然,且久客京师,与《青玉案·和贺方回韵》词意亦相符;因此,判定《青玉案·和贺方回韵》一词,当为北宋姚进道所作。[16]
    当然,无论主张作者为北宋之姚进道还是南宋之姚进道,都属一种推测,还不能说是铁证,特别是与词题《送苏伯固归吴中》缺乏关联。
    贺铸《青玉案》词之作年,据夏承焘、钟振振先生所考,其作时最早也不过在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初夏[17];故《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苏伯固归吴中》一词不可能出自苏轼之手。苏集中有另一首作品《古别离送苏伯固》,倒是与《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苏伯固归吴中》颇有关联。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三十五古今体诗《古别离送苏伯固》,孔校有云:“类本、外集作”送苏伯固效韦苏州“,又“合注”有云:“此诗见先生词类,调名《生查子》。”[18]朱孝臧编年,龙榆生校笺《东坡乐府笺》卷二《年谱》云:“元祐七年壬申,先生年五十七,在颍州任。与赵德麟同冶西湖,三月十六,湖成。未几,有维扬之命。已而以兵部尚书召,复兼侍读。是年南郊,先生为卤簿使,寻迁礼部尚书,迁端明侍读学士。”该卷《生查子·送苏伯固》:“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后月送君时,梦绕湖边路。”附校语云:傅注本无题。“真”作“应”,“后月”五字作“后夜逐君还”。毛本题作“诉别”。“后月”句同傅本。《诗集》题作“古别离送苏伯固”。第七句亦作“後夜逐君还”。附“朱注”云:案《诗集》并载此词,编壬申。[19]可知《生查子·送苏伯固》原本为苏轼送别苏坚的一首古诗,乃仿效韦应物五言古诗,后被编东坡词者改作为曲子词《生查子》。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苏伯固归吴中》词云:“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将此词与《生查子·送苏伯固》试作比较,可以发现二者语句、语意颇有相近者,如“三年枕上吴中路”与”三度别君来”,“随君去”与“月随人”,“辋川图上看春暮”与“此别真迟暮”,“曾湿西湖雨”与“梦绕湖边路”;在用韵上亦颇巧合,二者用同一韵,且韵脚有三字重合。我们能否这样推测,《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苏伯固归吴中》乃北宋后期词家步贺铸词韵而对苏轼《生查子·送苏伯固》曲子词之再次改作,复托名苏子。因人事既能切合,风格亦颇相近,故极能混淆耳目。
    三、从步韵词之句法与用韵看《青玉案》之词体在两宋之变化
    正如夏承焘、钟振振引文所称,宋人诗话、词话、笔记多载贺铸《青玉案》词为士大夫所赏之事,尤其激赏结尾部分的三个精彩比喻,故周紫芝《竹坡诗话》云:“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20]其他如,罗大经《鹤林玉露》、《潘子真诗话》亦多有称述。除此之外,宋人对其体段及用韵也佩服,故不厌其烦地拟作、步韵。
    《御定词谱》卷十五述《青玉案》词体有云:“此调以贺词、苏词,及毛词、史词为正体。若张炎词之迭韵,李弥逊、吴潜、胡铨词之添字,李清照词之句法小异,曹组词之句法小异又添字,毛词别首之摊破句法,赵长卿词之减字,赵词别首之句读参差,皆变体也。但诸词中有前段第二句六字折腰,后段第二句或七字或六字或八字者;有前段第二句七字,后段第二句或七字或八字者;有前段第二句六字不折腰,后段第二句或七字或八字者;亦有前段第二句五字者;又有前后段第五句或押韵或不押韵者。各以类列,庶不混淆。”《词谱》以贺词为正体之首,可知其推重之意。
    贺铸之《青玉案》乃双调67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从格律形式上说实属此调正变各体中最为严苛的了。此前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乃双调68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下片第二句为八字句。今所传两宋步韵贺铸《青玉案》词,大多为双调67字体,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惟前后段第五句各不押韵。如李之仪的《有所祷用方回韵》:“小篷又泛曾行路。这身世、如何去。去了还来知几度。多情山色,有情江水,笑我归无处。夕阳杳杳还催暮。练净空吟谢郎句。试祷波神应见许。帆开风转,事谐心遂,直到明年雨。”前后段句式与贺词完全相同,只是前后段第五句各不押韵,其余各句均严格步韵(托名苏词“若到松江呼小渡”之句,与贺铸“锦瑟华年谁与度”对应,然以“渡”易“度”,尚属从宽),颇有代表性。此外,史浩《用贺方回韵》:“涌金斜转青云路。溯衮衮、红尘去。春色勾牵知几度。月帘风幌,有人应在,唾线馀香处。年来不梦巫山暮。但苦忆江南断肠句。一笑匆匆何尔许。客情无奈,夜阑归去,簌簌花空雨。”下片第二句为八字句,比贺铸原唱多出一字,实与前述欧阳修之体相同;但他的另一首《入梅用贺方回韵》,则仍从贺铸原唱,虽是这一字之差,也是两体有别;字之增减,主要是根据辞情的需要,在体格上可以灵活运用。
    步韵贺铸词中还有一首特例,即赵长卿的《青玉案》:“天涯目断江南路。见芳草、迷风絮。绿暗花梢春几许。小桃寂寞,海棠零乱,飞尽臙脂雨。子规声里山城暮。月挂西南梦回处。满抱离愁推不去。双眉百皱,寸肠千缕,无计凭鳞羽。”全词上下片共八韵,除最后“羽”字韵外,其余七韵皆贺韵原字,但顺序已基本错乱,这也算是从宽的和韵了。
    辛弃疾的名篇《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也即双调67字体,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前后段第五句各不押韵。虽然不是步韵贺词之作,但韵脚有“雨”、“路”、“去”、“度”、“处”等五字与贺词相重。可见贺词对辛词在体段及用韵上具有潜在影响。
    步韵贺铸词,词人多效法其婉转工丽,然亦有模仿其精彩结句者。如吴潜步韵词之下片结句云:“为问新愁愁几许。酒边成醉,醉边成梦,梦断前山雨。”亦颇见巧思。
    一首经典词作的文学史意义,的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对同时代及其以后的词家既提供了一种范式,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它将产生巨大的引力和张力,对此后作家群构成或明或暗的影响。这些作家如果不能将其超越,必然匍匐在其身影之下。
    参考文献:
    [1]王兆鹏:《宋词排行榜》,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2]钟振振校注:《东山词》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3]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修订本),第291、29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4]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修订本),第30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5]附见王梦隐、张家顺校注:《庆湖遗老诗集校注》,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6]钟振振:《贺铸建中靖国元年踪迹考索》,《文学遗产增刊》第16辑。
    [7]钟振振校注:《东山词》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8]〔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第48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9]沈祖棻:《宋词赏析》,第99-10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0]〔清〕黄蓼园:《蓼园词评》:“方回以孝惠皇后族孙,元祐中,通判泗州,又倅太平州,退居吴下。是此词作于退休之后也。自有一番不得意,难以显言处。”
    [11]〔清〕朱孝臧编年,龙榆生校笺《东坡乐府笺》,第30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2]唐珪璋:《词学论丛》,第44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3]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第716-717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4]朱靖华等:《苏轼词新释辑评》,第1149-1151页,北京:中国书店2007年。
    [15]钱建状:《〈东坡词〉误收之〈青玉案〉作者考》,《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
    [16]胡小林:《〈青玉案•和贺方回韵〉作者考》,《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
    [17]注:据夏承焘《贺方回年谱》载贺铸自元符初至崇宁三年间仕历、行踪、交游之大略为:元符元年戊寅(1098年),四十七岁。在江夏。丁母忧约在此年六月后。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四十九岁。在仪真,与米芾见蔡京。秦观卒。诗集补遗有《题秦观少游写真》一首云:“谁容老芸阁,自谶死藤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五十岁。客杭州,始识程俱。辞太府光禄寺主簿,以宣义郎通判泗州。七月,苏轼卒。崇宁元年壬午(1102),五十一岁。过当涂见黄庭坚。崇宁二年癸未(1103),五十二岁。黄庭坚自鄂州寄诗。《寄方回》: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十二月黄庭坚谪宜州。黄元明有《和方回青玉案送庭坚谪宜州词》。崇宁三年甲申(1104),五十三岁。黄庭坚过湘中,夏至宜州。有和《青玉案》词,题作《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
    [18]〔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三十五,第1900-19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9]〔清〕朱孝臧编年,龙榆生校笺《东坡乐府笺》,第308-31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0]〔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34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