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向读过的书致敬——读《读书这么好的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复旦大学出版社 毕亮 参加讨论

    在我的阅读历史中,对张新颖的阅读一直局限在文学理论和评论范畴。唯一的例外是有一年回乡探亲路过芜湖时在当地旧书店买到了他主编的两册《储安平文集》,这也成就了我后来极有收获的阅读之旅。
    或许缘于过往的阅读印象,此次拿到《读书这么好的事》,第一印象即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本严肃的文学评论著作,但看看封面上印着的那枚藏书票,又感觉不大像;翻看目录没有前言、序言之类,还好有一篇后记——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读书这么好的事》,是复旦大学出版社阅读小丛书之一种,在我看来,张新颖的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完全是一本谈读书普及读本,书中所提涉及古今中外,或为人熟知或不为人知,但都为张新颖所用,而且拿捏的分寸也恰到好处。
    书中所收大部分文章,均是为《人文知识读本》而写,所以少了作者其他学术文章中的匠气,显得更通俗近人,不像那些大部头的理论文章,让人望而生畏。其实和严肃的文学理论文章相比,我觉得收入书中的这些不板着面孔的读书文章更难写,毕竟它们所面对的受众层次不一,众口难调,能把这些口味调和好,更显功力。
    其实,在看正文前,我就已经被作者的《致敬》打动了,全文只有百余字:这本小书篇幅不大,按比例来说,引用的文字却不算少。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方式,一种在已经存在的书中、从其他人那里寻找自己的认同的情趣;比这种情趣更重要的,是一种致敬的方式:向读过的书,向那些书的作者致敬。
    向读过的书,向那些书的作者致敬。何其简单,却又常常被作为读者的我们忽略了。向书的作者致敬之时,我们还常常想一睹作者真容,阅读时很多人肯定都在想,写下这些文字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他写得真好,要是能当面请教,该是怎样一种荣幸呀……如此种种,可能作为读者,都会遇到过。这些,在《和写书的那个人见面,还是不见》一文中,张新颖的旁征博引让人印象深刻。
    要读书,就要先读出书的好处,这是本书作者的阅读体悟。从书中的文章看来,张新颖是从读书中所获得的好处是让人羡慕的。他能从书中读出一个庞大的心灵空间,这是在《“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中写到的;他能从书中读出安全,读出一个可以期待、通可以向往的精神天地的存在,这是张新颖在《“好像有了它在,我的生命也就有了安全”》中告诉我们的……诸如此类的好处,张新颖真是所获太多啦。所以,他对“不读书的种种理由”的驳斥,也是非常大快人心的。当我们开始读书了,我们就走上了一条没有止境的路。这也是作者说的。
    书中的文章,大多不是针对某本书某个作者而大谈特谈,作为人本读本中的文章,无形中就增加了知识量,这也是对写作者的一个极大考验。好在,张新颖是精于此道的。毕竟,他是一个极为合格的“书的侦探”。
    我在读此书时,还常常有遇到通道之感。以我的水平,自然无法与作者相比肩,但读到《很困难,所以很快乐》、《书中的恒星》、《普通读者》、《重读》等文时,不由得大呼诚哉斯言,这些不都是我想说而未能说到的么,被张新颖一语道破了。而作者在《网络时代的笨拙精神》一文中提倡“抄写和背诵”的“笨拙精神”,作为陷入网络时代读书误区很深的读者,我是极为认同的,而且也正在重新拾回这种古老的读书办法,并深受其中之益处。
    在本书中,我同时还发现了与作者共同的阅读志趣,比如对伍尔夫《普通读者》的反复阅读,再比如书中有一篇读汪家明《难忘的书与插图》的书评文章《书和插图,时代和记忆》,在我读来,这是一篇“平实、亲切”的文章,因为汪家明的这本书出版时,我第一时间读到并同样写有《最后,难忘的是插图》来表示对这本书的喜欢。所以在读到张新颖的书评时,便迫不及待地翻出自己的拙作来对照着看,根据以往的经验这样的比较阅读,收获往往是很大的,此次也不例外。
    作为一本谈书的书,本书难得放了中外许多经典的藏书票作为插图,所以在文字之外,目光也常常流连在这些插图中。玩味文字,摩挲插图,愈发觉得应该致敬,向留下这些文字的作者致敬,向制作这些藏书票的画者致敬,向一切精于此道、乐于此道者致敬。
    (《读书这么好的事》,张新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定价:15.00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