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以跨国研究解析美国东方主义——简评林涧《语言的铁幕:汤亭亭与美国的东方主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复旦大学出版社 盖健平 参加讨论

    据报道,汤亭亭是在欧洲、北美、澳洲三地拥有读者最多、入选文集及教材最多的当今在世的美国作家。她的三部获奖小说《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1976)、《华人》(China Men,1978)和《西行大圣美猴王》(Tripmaster Monkey,1989)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这三部垂范之作,为一代美国亚裔作家开拓了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
    在学术界,汤亭亭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就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而言,几乎每一本专著都会有一章或几章专门研究汤亭亭: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学者们为之写出了几百篇在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1991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LA)为了满足各大学的课程设置需求,出版了《汤亭亭(女勇士)教学指南》(Approaches to Teaching Kingston's The Woman Warrior),其中开列的参考资料长达数页,包括专著,论文,访谈,电影,音像制品等种种汤亭亭作品研究的学术史资料。近年来又新出现了许多厚实的研究成果,包括对汤亭亭的系列访谈,一部汤亭亭论文选集,以及一部《女勇士》的研究专著。在中国学术界,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汤亭亭被逐步介绍到国内。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专著,汤亭亭研究正方兴未艾。 汤亭亭研究,之所以可称为“汤学”,来自它的丰富和深刻,不仅包含了美国华裔文学领域的基本命题,而且在各人文学科的前沿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对于多元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跨国主义的研究,汤亭亭一直是令人入迷的、充满力量与启发的研究对象。对于一些批评家,汤亭亭可以作为“少数民族的,族裔的,美国亚裔的女性作家”的象征而被“主流’’接受;另一些批评者则相反,他们认为汤亭亭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其创造性写作挑战了前者的象征性意义。在《声音的政治:从富兰克林到汤亭亭的自由主义与社会批评》(1992)一书中,Malini J.Shueller把汤亭亭置于经典的中心而非边缘的位置,强调汤亭亭作为女性作家的独特性,称她“动摇”了社会性别的概念。在《后现代主义诗学》(1988)中,琳达·哈清深把汤亭亭的小说称为“史学隐喻小说”(“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认为她开创了以隐喻小说的语言表达性别、种族议题的领域,“为后现代书写了历史”。
    对汤亭亭批评的批评,也是一个充满启发的课题领域——解读汤亭亭作品的不同视角,读者的各异接受,汤亭亭本人对批评家、评论家的“文化误读’’的回应,美国亚裔群体对她的抵制抗议——构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文本集合,提出的正是美国亚裔文学的“翻译”(interpretation)与“再现”(representation)问题:汤亭亭是否是以创造“异国情调”的刻板形象来迎合美国文学市场的东方主义趣味,或歪曲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这个问题对很多作家、尤其是美国亚裔女性作家非常重要。关于这个根本问题,中美两国的美华文学研究尚未得出结论。
    林涧教授的《语言的铁幕:汤亭亭与美国的东方主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从1992年作者在美国执教之初开始命笔,撰写与教学实践结合,历时十四载终于完成,并在国内首先出版。这部著作在研究方法上综合了文本细读、互文性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内容则涵盖了汤亭亭研究与对汤亭亭研究的再批评两个方面,是汤亭亭跨国研究的开拓之作。
    从评论界对美国亚裔女性文学的既存解读套路入手,作者把美国批评界对汤亭亭的误读追溯到其批评语言本身,这就是“语言的铁幕”——美国的东方主义话语系统——的存在;这个话语系统包含一系列特定的刻板形象,衍生出一整套既定的思路和观点,历史性地贯穿其中的则是东方主义观念。具体到汤亭亭批评,“语言的铁幕”指的是美国文学批评界用以阅读、评价和阐释汤亭亭作品所写的华人妇女、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话语系统。作者认为,这道“铁幕”分布于文学市场和媒体语言中,对大众意识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正是它先入为主地决定了批评家与普通读者对汤亭亭作品的兴趣集中于小说的素材表象,而不是灌注在作
    品中的连贯思想;美国的东方主义压制着作家的创作和对作家的批评研究,限制着文学阐释的深度和广度,是汤亭亭作品被误读和错解的主要原因。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批评在美国学术界逐渐兴起,而美国亚裔历史学家Ronald Takaki、美国亚裔文学学者金惠经(Elain Kim)等人,分别立足于各自的学科,把研究的视野扩大到历史与文学、文化兼通的跨学科空间,从不同角度对美国的种族主义和文化偏见提出质疑批评;但是,东方主义话语系统这道“铁幕”本身却远非质疑或批评能够撼动,对汤亭亭的“去误读”仍然十分艰难。
    《语言的铁幕》对汤亭亭的重新阐释采取了另一种切入方式。作者从美国后现代小说研究的学术背景出发,展开汤亭亭小说的艺术形式分析,跨越了批评界原有的种族与社会性别分类,将小说置于西方隐喻小说的传统中加以重新分析和评价。
    这一重新分析和评价发掘的是汤亭亭作品作为文学经典的“正统性”——艺术形式上,她的小说采取的是“Postmodern Chaotic Arabesque”的独特叙事形式,John Barth从《一千零一夜》中演绎出这一形式理论,并把其文学传统追溯到《坎特伯雷故事集》、《唐吉诃德》、《商第传》乃至柏拉图《会饮篇》等西方经典;汤亭亭之可以与品彻、昆德拉、卡尔维诺、纳博科夫等作家归于一类;与之并行的,则是汤亭亭作为美国作家、成长于60年代平权运动时期的“有为主义”知识分子对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就是《语言的铁幕》前两章所探讨的汤亭亭的“定位”(place and placement)和“重新定位”(replacement and re-orientation)的问题。与批评界以往将汤亭亭作品作为族裔性自传(ethnic autobiography)、奴隶叙事(slave narrative)或者女性写作(women's writing)进行解读的思路截然不同,从西方后现代小说传统切入的解读方式与现存的批评话语有效地拉开了距离,为审视既存的汤亭亭批评开辟了另一空间,批评话语背后的美国东方主义也得以随之进入读者的视野。
    正面审视美国东方主义铁幕遮蔽下的中国话语,必然引入对“中国”和“华人”的具体探讨;如同作者本人所说,“从美国精英文化的视角(Americanism)出发研究汤亭亭,在研究深入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系列与中国历史、文学、戏剧有关的文本和主题的谱系问题。”汤亭亭的“美国性”与华人文化无可分割,在《女勇士》的开头她就提出了关键的问题:“什么是华人?什么是华人传统,什么只是电影虚构?”相应的,《语言的铁幕》提出的问题是,汤亭亭是怎样运用东方主义刻板形象的?在接下来的三章中,作者分别以《女勇士》、《华人:金山勇士》和《西行大圣美猴王》为对象,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重解读。
    第三章《译介华人女性的巾帼英雄传统:(女勇士)》,探讨了汤亭亭作为一名美国华裔妇女,对六十年代美国主流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出响应的女性议程(feminist agenda)。作者重新建构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语境和全球的知识分子运动的基本形势,揭示了历史环境对于汤亭亭文学创新的激发作用。通过回溯汤亭亭在小说中再造的中国经典传说与现代历史的女性英雄主义(巾帼英雄)传统,这一章讨论了跨国影响(transnational influence)与文化资源究竟怎样促成了她对文化及文学范式的发现(discover)与再创造(recreate),这些范式对于从霍桑到庞德的美国文学清教传统来说是异质而新型的。以跨文化阅读消除了“无名女人”“妻
    子兼奴隶”等美国东方主义刻板形象的迷思之后,《女勇士》原标题——“金山女人”——的英雄形象,得以重现。
    第四章《解构“黄祸”的宏大叙事:(华人:金山勇士)》,通过解构“苦力小说”与“黄祸”的宏大叙事,探讨了汤亭亭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将美国华人移民史与移民法置于美国民主的基本原则之中,本章提出了汤亭亭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提出的华人应拥有的、不可剥夺的美国公民资格。在发掘十九世纪以来美国华人移民史具体现实的基础上,作者重点探索了汤亭亭塑造的个性各异的金山英雄形象,重新讨论了这些人物的动机(motives)、行动(actions)和个性(humanities)——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从哪里来,为什么来:从夏威夷到内华达,从纽约到加州,他们又经历了什么,——从而展示汤亭亭在解构东方主义刻板形象与构建华
    人移民元历史层面的隐喻小说技法。
    第五章《重新定位美国东方主义:(西行大圣美猴王)》,通过研究汤亭亭对美国现存排华话语的抗议和对美国东方主义的重新定位,进一步探索了她的后现代美学及政治议程。在这一章,作者探讨了汤亭亭如何以《西行大圣美猴王》为上演木偶戏的舞台,她在“黑幕”背后的人物操纵,叙述语声和场景导演,并讨论了她如何在以换装(cross-dressing)的形式嘲弄批评界对她早期作品的东方主义阐释的同时,创造了一个有力的少数族裔男性语声、美国亚裔的原型人物,以及一场成功的跨种族婚姻:汤亭亭把源自中国经典小说的精神价值写进美国经典的空白卷轴中,再现了“后现代主义新华人”——这些创造不仅打破了美国小说中的主题禁忌,而且颠覆了美国东方主义加在美国华人头上的种种刻板模式(dominant paradigms),在一个进入后民权运动时期的社会里,更新推出了种族、文化、语言与文学相结合的美国民主理念。
    以上是《语言的铁幕》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综观《语言的铁幕》全书,作者结合东西方两种文学传承背景,探讨了汤亭亭身为美国作家的成长历程。这部著作在汤亭亭对中国文学、文化传统的展现与美国自十九世纪至今的东方主义宏大叙事(master narrative)之间建立了对话性的并置关系。而研究的结论是,凭借着扎根于美国本土的华人文化遗产及传统,汤亭亭为美国创建了不同于白人清教文化的另一爱国主义传统。汤亭亭在美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贡献在《语言的铁幕》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汤亭亭的创作,不是作为白人主流、兼容有色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典型,而是作为后现代再生传统、重写历史的先驱者,践行的是作为文化先锋“教育美国”的严肃责任。
    最后需要补充提到的,是学术专著性质的《语言的铁幕》所特具的“创造性写作”特征:在话语措辞上,作者着意为东方主义词汇过剩的美国英语引进其所匮乏的关于华人、华人妇女和中国文化的正面话语;在结构上,又与汤亭亭的小说一样,呈现出“Postmodern Chaotic Arabesque”的结构特征:各章的每一个标题下都可以作为独立的论文来阅读,各篇之间又有主题关联和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一特征与作者的学术观念密切相关。《语言的铁幕》以美国文化界和文学读者为直接对象,和汤亭亭一样,直面着东方主义观念的严峻考验,“只有有力的笔才能掀起语言的铁幕。”要正面探讨汤亭亭作品的素材和内容,又不重蹈覆辙地落
    入美国东方主义话语的陷阱,文学批评“或许不得不运用诗人和小说家所用的、创造性书写的语言”。这种话语创造的自觉,也是此书在观点明晰、论述到位之外,又格外富于感染力的原因所在。
    参考书目:
    林涧,《语言的铁幕:汤亭亭与美国的东方观》,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林涧主编,《问谱系:中美文化视野下的美华文学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