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大学教育就该帮人活得幸福(图)——对话香港中文大学教师周保松 (天津网)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三联书店 newdu 参加讨论

                                  
                                 
     
    ■ 《走进生命的学问》
    ■ 周保松 著
    ■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一门学问,如果能让你茶饭不思,教你辗转反侧,并改变你看世界看人生的方式,那它一定已走进你的生命。”这是周保松在一次“最后一课”上对学生所讲的,这句话也最终成就了他新书的命名。
    周保松,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师,研究政治哲学的学者。在《走进生命的学问》一书中,他把对哲学、人生与大学教育的种种思考写下来,或通过电子邮件寄给学生,然后一起讨论;或与他的恩师陈特先生日复一日地对谈交流,也有和十八载好友的闲聊激辩。经年堆叠,已有数十万字。通过撰写和阅读这些文字,教师与学生两者均获得了超出流俗之上的精神与信念的支持。
    这本书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周保松在本书自序中写道:“将这束文章交付三联书店出版,我有还乡之感。不是因为衣锦在身,而是因为我的文字即将和无数不相识的读者相遇。我感觉自己像个游子,走了好长好长的路,终于携回一点东西,呈现给久别的乡人——无论这点东西是如何的微不足道。”
    二十七年前,一个黄昏,他,一个少年,在故乡的车站,手捧一包泥土和一瓶江水,与前来送行的同学告别,他要移民香港。所以,这本书除了教育和学问本身赋予的大价值、大意义之外,还笼罩着一片游子的淡淡乡愁。而这乡愁,又映照在教育和学问之上,他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时时关注着包括香港在内的整个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并用自己的努力坚守着价值教育的方向。
    为学生,甘愿做傻瓜
    如果所有人都不愿意做傻瓜,我们的学生怎么办呢?而且我真的享受和学生在一起。大家一起思考哲学,一起探索真理,是件很美好的事。
    新金融:你的主要精力没有像众多大学教师那样放在论文写作和研究上,而是努力“全天候”地放在学生身上。发起网上讨论班,举办犁典读书组,经常和学生一起畅谈哲学人生,甚至每学期还和学生一起去爬山。你也表示,“在现在的大学体制中做这些事,其实是傻瓜所为。”那么你一直坚持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
    周保松:坚持,是因为觉得这样做有价值。身为一个教师,将教学放在第一位,是顺理成章的事。现在大家普遍不这样做,其实才奇怪。当然我明白,那是因为现在的游戏规则,一面倒地鼓吹发表论文和申请项目,所以大家才觉得花时间在学生身上,是傻瓜所为。但如果所有人都不愿意做傻瓜,我们的学生怎么办呢?而且我真的享受和学生在一起。大家一起思考哲学,一起探索真理,是件很美好的事。
    新金融:你问陈特教授“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问你这个问题,你会怎样回答?
    周保松:于我来说,最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大家像朋友一样,互相信任、彼此尊重,并以追求学问为共同目标。我很少有什么师道尊严的想法,也从不要求学生一定要信我那一套。其实,在真正的学术问题面前,人都会变得很谦卑的,没有人敢说自己真理在握。我总希望学生能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走出自己的路。过度相信甚至崇拜自己的老师,不是好事。我经常对学生说,永远不要担心你的观点和我的不一样,只管据理力争,用理由来说服我。
    新金融:不久前,你应邀在南京工业大学做了一场题为《个人幸福与大学教育》的报告会。为什么选择了这个题目,你认为个人幸福与大学教育是怎样的关系呢?
    周保松:我认为,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人活得好,活得幸福。但怎样才叫活得幸福?这并不易答。我想,最基本的一点,是人能对自我有所了解,对生命有所感受,并能在自由的环境中形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有能力和勇气去追求这些理想。要做到这些,大学就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知性能力和道德能力,使他们学会活得自由、活得有意义。
    新金融: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指出“当下中国年轻一代最大、最根本的问题,是生活没有目标”。对这个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
    周保松: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我想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吧,至于这些目标是否值得追求,那是另一回事。我觉得年轻一代如果真的有什么问题,那么肯定有更深层的根源。如果深层根源不改变,问题只会继续存在。如果这一代真的生活没有目标,那么原因是什么?我们要做些什么,才可使得他们有目标?我们要追问下去。
    大学,愈来愈远离教育本义
    教育的本义,是以培育人为中心。培育什么人呢?培养出有思想有关怀有责任且懂得欣赏和珍惜生命的人。
    新金融:你在书中提到,“今天的大学,相当大程度上已变成单纯的专科教育,甚至愈来愈趋向职业教育。从社会层面来讲,大学被视为一人力资源的供应地……从个人层面而言,读大学主要为求一纸文凭,以便日后找得一份理想工作。”这种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
    周保松:在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商品社会中,教育很难避免不变成一种商品,并一步一步从原来的意义中异化出去。因为金钱的力量实在太大,如果我们没有足够自觉,它就会不断入侵不同领域,并令这些领域原来的价值慢慢被边缘化,甚至消失。大学教育今天面对的危机,不仅来自于政治,也来自于市场。
    新金融:大学趋向职业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可以理解为一种对社会的适应吗?大学在“职业教育”和“更深层更值得重视的价值”之间应该如何把握才算是成功的教育呢?
    周保松:大学当然要为社会培养人才,也要令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方便日后谋生。但这并不等于就要将教育完全当作一盘生意或一种投资,并以迎合市场需要为标的。所谓更深层的价值,包括教导学生如何活得好,以及成为对社会有批判有承担的公民。教育中如果没有这些面向,不仅对学生自己不好,对整个社会的改良也不好。
    新金融:你强调“价值教育”在大学力求改变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纵观我国教育史,哪个时期的教育最接近价值教育?“价值教育”需要怎样的土壤?
    周保松:儒家思想的教育,基本上就是价值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德行的人。但我所谈的价值教育,并不是非要以儒家为主。自由主义也可以很重视价值教育,例如培养学生成为自由人,具有反思能力和社会责任,关心民主和社会公义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