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扎根人民 创作精品 引领新时代文艺发展方向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国艺术报 范玉刚 参加讨论

    (一)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提出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在这些论断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紧扣时代主题,更加明确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内涵的发展,尤其值得文艺工作者深思牢记。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谈到“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从而体现了“人民”概念的历史性进步和内涵的进一步丰富。
    倾听时代的声音,凸显问题导向,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问题系列讲话紧紧抓住时代的体现。其中对人的个体性价值的凸显,是对“人民”概念认知的深化,是对当代文艺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文艺要书写“具体的人”的情感、价值和诉求的内在要求,是对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艺术呈现。它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个人的尊重,突出强调当代文艺既要把关注文学表现哪些人及其个体性感受作为批评要点,也要把关注如何表现及其立场作为批评标准,这才是“人民的”批评,才是对文艺创作中现实主义精神的张扬。这是在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拐点时刻,在倾听新时代的声音中使“人民”的概念扎根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从而高度契合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共建共享中肯定每一个人的历史主体价值。因而,“人民”的概念不再是远离大地、脱离具体的抽象的理论体系上的纽结,而是深植泥土、结合现实的一种具体呈现。由于“人民”是现实的本质所在,拥有人民性特质的人才更接近现实的个人,而有着不可忽视的个性;因而“人民”的存在不再是抽象符号,这使“人民”既有集合性底色又凸显具体的个体性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社会主义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当代文艺发展要高扬文艺的人民性,在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中实现民族文艺的经典化。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旨在激励艺术家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民族复兴的文艺精品,对此我们必须从时代的本质性角度予以深刻理解。当下,随着中国的文明型崛起并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需要不断出文艺精品,以文艺精品在世界全球化舞台同台竞技,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风采,惟此文艺才能紧紧抓住时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求文艺家领悟生活的本质、吃透生活的底蕴,惟此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才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其作品才能凝聚时代精神,反映时代气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