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白鹿原上一株苍然古树——读陈忠实散文集《接通地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9 《中国艺术报》 杨光祖 参加讨论


     《接通地脉》陈忠实著 作家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多年前,我在《在汉字里回家》一文里曾写道:“感觉陈忠实就是白鹿原上的一株苍然古树,得天地灵气,遂有《白鹿原》的行世。”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与天地相接,农村人说的接地气,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接上地气的人才有旺盛的创造力。庄子说:“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都是千古不灭的真理。
     最近阅读陈忠实先生的散文集《接通地脉》,更加证实了我的这个感觉。其中《接通地脉》《从黄岛到济南》让人看到了一个真实、朴素且真诚的陈忠实。《接通地脉》叙述了作者自己终于成为专业作家,一家人的户籍也迁到了西安,家里的责任田也交给了村委会。但他一直居住在祖居的老屋里,读书,写作,可心底总是有一缕“隐隐的空虚的发生”。后来,村长说那二分地村人都不要,你自己随便种点啥吧。他便写作之余在那一块地上耕作,他写道:“我坐在被太阳晒得温热的土樑上,感觉到与脚下这块被许多祖宗耕种过的土地的地脉接通了,我周身的血脉似乎顿然间都畅流起来了。”《从黄岛到济南》写他到济南参加笔会,去一家食堂吃饭时,在进门的瞬间,看见一位中年农妇,正在门口大口大口地吃着一碗白米饭,里面加了酱油。于是他的眼睛模糊了,想到了自己当年同样的艰难。
     他喜欢赵树理、柳青,一是他们有着同样的人生背景,其次,也是从他们的小说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接通地脉的道路。陈忠实拜时代之赐,也得益于自己半生的农村生活,那种真正的农民身份,让他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是一个很政策的人,但一进入创作,他就是他,就是独一无二的陈忠实。这一点莫言与之有类似之处。
     这种艺术家的双重人格,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普遍的现象。荣格认为,任何创造性的艺术家都有一种二重性:“每个创造者都是一个双重体或是一个许多矛盾性的综合体。一方面,他是个有其个人生活面的人;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无我的、创造的发展过程。”从艺术创造力的人格心理学考察,可以区分出艺术家的艺术人格和日常人格。就陈忠实的散文来说,他一旦游笔于自己的生活,日常生活或者文学创作,他就可以笔下生华,情思浓郁。否则,总是让人觉得尴尬,似乎有某种壳子束缚着他,显得那么不自然,生硬,那种公文的思维就占了上风,文章更接近于领导讲话,既有作家的真诚,也不乏作为领导的权威。《接通地脉》中就颇有这样的一些篇什,说实话,是我很不喜欢的文字。第二辑论说,收录了大量的序言,我亦不觉得有什么好,是否为应酬文字?即便是应酬文字,也可以写得很精彩,历来大家都有应酬文字。是不是一遇到自己不动心的文字,陈忠实先生的心灵就干枯了呢?还是他人太老实,不会腾挪迂回,借题发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而八篇读书故事,真是极好的文字,追忆自己的文学之路,哪些文学经典作品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每篇两三千字,言简意赅,情深意长,启人甚多,读来齿颊生香,韵味悠长。尤其《一次功利目的明确的阅读》一文,谈到他在《白鹿原》写作之时对结构问题的思考,文字不多,但直指长篇小说创作的核心问题。《米兰·昆德拉》一文对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的区分和思考,都是作家一生心得,读来字字带血,还散着作家自身的体温。《〈白鹿原〉创作散谈》回忆自己创作《白鹿原》的过程,都很真实,一点不掩饰,对自己当年的贫寒、落寞、胆怯、自卑、奋斗,都一五一十地写出来,这是很多成名的作家做不到的,他们都在拼命地改编自己的“年谱”,把自己塑造成一落地就有星斗入屋的神童。杰出的作家敢于直面自己,直面自己当年的落魄、不堪、幼稚,以及内心的黑暗、恐惧,并勇敢地写出来。像鲁迅、张爱玲的《〈呐喊〉自序》《私语》都是这样的经典作品,我曾说,这两文是进入鲁迅、张爱玲的一把钥匙。陈忠实从来不讳言自己曾是一个农民,在农村生活了40年,他与那里的土地血肉相连。也可以说,没有那片土地,也就没有《白鹿原》。
     书中收录的几篇访谈,陈忠实侃侃而谈,谈皆中的,不仅是我们了解他文学创作的绝佳资料,也是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包括作家取径进入文学的武林秘籍。他在访谈中详细谈论自己当年的文学阅读,他的文学资源,然后,慢慢地开始寻找自己的创作方法。他说,自己阅读魔幻现实主义,受益较大,尤其卡彭铁尔的《人间王国》,和他的一句话:“在欧洲现代派的旗帜下容不得我。”他从欧洲留学归来,选择到拉美的一个小国海地生活,这是一个纯黑人移民国家,他通过了解黑人的移民史、社会形态和各种人的生活状态,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引起欧洲文坛的强烈反响。陈忠实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去,回到白鹿原去,那里才是他的领地。他开始下决心查阅档案、县志,“了解这块土地的昨天。于是,就有了作品《白鹿原》”。
     在一次与原《小说评论》副主编邢小利的访谈中,他说,1978年秋冬,他开始意识到必须排除极“左”文艺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对自己的影响了,“我那时能想到的最切实的途径是读书,以真正的文学作品剔除极‘左’的非文学因素对我的影响。”经过几年的努力,“极‘左’的非文学因素在真正的艺术品的参照性阅读中,比较自然地排除了。”我们可以看到,陈忠实在自我脱胎换骨的过程中,是如何地努力而自觉!他一直谈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白鹿原》就是一部进入生命体验的大作品。
     陈忠实从一个高中毕业的农民,穿过命运之茧,蛹化成蝶,最关键的因素,用一个词说,就是:朴素。如果再多几个字,就是:道法自然。老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陈忠实天生自然、朴素,素面朝天,从不会掩饰自己,不会做作,正因为如此,他才可以不断地飞跃,不断地进步,他才有这么大的文学成就。散文集《接通地脉》不虚伪,不大言,只有自然、真诚,言及当年的自己,那种日子的艰难,生活的不堪,文学创作的起点之低,他一点都不伪装,不矫饰。有了这种“撕开写”的赤子情怀,这种可以化万物,参天地之“诚”,也才可以创造出真正的文学杰作。(杨光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