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婚床》 (荷)哈里·穆里施 著 花城出版社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公布的一刻,整个荷兰都会屏息凝神关注:这次会不会是哈里·穆里斯? 在西方文坛,哈里·穆里斯屡次被看好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候选人。例如他的最后一部小说《西格弗里德》于2001年出版后,美国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哈德森评论》上便对穆里斯做出这样的评价:“在当今在世的小说家中,鲜能见到有人能够把如此难以驾驭的素材处理得这么惊心动魄,如泣如诉,发人深省。一位世界级的伟大作家在不断稳步迈向诺贝尔奖。” 中国国内熟悉荷兰文学的读者并不多,知道哈里·穆里斯的人也寥寥无几。近日,在荷兰文学基金会与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主办的中荷文学论坛暨哈里·穆里斯作品研讨会上,人们对这位在荷兰享有盛誉、在欧洲也被视为杰出的作家有了新的了解。 哈里·穆里斯生于1927年,母亲是犹太人,父亲则是一半德国血统一半奥地利血统,父母于1937年离婚。二战期间,他的父亲供职于一家德国银行,参与没收犹太人财产的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哈里·穆里斯的思想及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许多作品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主题,其中包括1988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暗杀》及最近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石头婚床》,这也是他在中国翻译出版的仅有的两部作品。 《石头婚床》出版于1956年,小说的主人公——美国牙医诺曼·考林斯应邀出席在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召开的国际牙医大会,在短短的一周会议期间,考林斯在德累斯顿的所见所闻和由此引起的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构成了小说的全部情节。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哈里·穆里斯的亲身经历。也是在1956年秋,作者到德累斯顿出席一次关于德国诗人海涅的文学研讨会,在会议期间他亲眼目睹了这座在二战中被盟军炸成废墟的文化古城依然是满目疮痍,10多年过去了,依然可以在大街上到处看见当年从大火中死里逃生的幸存者,有的瘸腿,有的没有了双手,有的整个下肢都是木头的假肢……战争在他们的身上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此时,哈里·穆里斯对战争的本质产生了新的“哲学”思考,因此他决定把酝酿中的小说主人公从一个德国战犯改变为一个“美国战犯”。因此,《石头婚床》的第一特色就在于这是一部描写“美国战犯”的哲理小说。考林斯的身上有着作者个人的影子,考林斯的心路历程呈现了作者自己对战争的感悟。 与会评论家指出,虽然哈里·穆里斯的小说是对历史、人性、现实的深度展现,但篇幅不长,能够以小见大,对于中国作家如何对重要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评判,如何写作战争、政治等重大题材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