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声韵当今若何

http://www.newdu.com 2017-10-19 《中国艺术报》 王玉生 参加讨论

◎从三国魏至今近一千八百年间各时期历史阶段之声韵发展史,为各时期汉语声韵发展之结晶,是各时期韵文学者对汉语声韵社会实践而付出辛勤科学探索之“求是”。
     ◎主张“声韵改革”者,只要看到当今半个世纪以来,以“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和以秦似为首的声韵学者所编的《北京诗韵》之事实,就不会高谈“改革”什么声韵,阔论盲目寻找什么“统一声韵”。
     自本报第1331期学苑版刊发《“声韵改革”难以实行之我见》以来,引发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广大诗歌爱好者对古体诗词声韵问题的讨论,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今再发一篇关于此话题的文章,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和诗歌爱好者能够参与讨论,发出声音,推动古体诗词声韵话题讨论进入更深的领域。
     何谓“声韵”?即“音韵”。指汉字字音中:声、韵、调的总称,为韵文(诗)所用韵之依据,故又称“诗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之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全国除西藏外,陆续成立了县、地、省、中央之诗词组织及相应刊物。这对中断半个世纪韵文传承之复兴,起着良好之开端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十余年间,对所谓“声韵”之争,大体上分三种倾向。一、积极“改革派”。主张:推荐上海古籍出版社《诗韵新编》为“新声新韵”、广东诗词学会编订岳麓书社《中华新韵府》为“过渡声韵”、《平水韵》为“旧声韵”。二、反对“改革派”。认为:《平水韵》勿须改革,否则损害传统诗词品质、割裂与消解历史文化、割断与海外之文化纽带等等理由。三、取消“声韵派”。提出:格律诗词讲求“声韵”,束缚学诗词者之自由,取消声韵是时代之进步。
     以上三种倾向,都离开声韵发展史,对“声韵”去奢谈“改革”、叫嚷“反对”、无知“取消”。中华民族是诗的王国,春秋时人假托尧时老人《击壤歌》、舜无名氏《卿云歌》,反映华夏五千年文明史。春秋时编成西周《诗》、战国《楚辞》、汉《赋》、三国《魏诗》,是口语声韵。三国魏李登《声类》(220年)起至今(2013年),历时1793年,经《声类》《切韵》《平水韵》《中原韵》《北京韵》五个历史阶段时期。
     一、《声类》时期,历魏黄初元年(220年)—隋开皇元年(581年),共361年。三国魏李登著《声类》十卷,分宫、商、角、徵(音止)、羽五声区别字音,尚未分立韵。是我国最早韵书,总结三国以前时期诗歌用韵,书已不传(见《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艺文志》有著录);晋吕静著《韵集》五卷,仿李登《声类》,此书已不传;南朝梁永明间(483年-491年)沈约撰《四声韵谱》、南朝梁周颐作《四声切韵》(四声指平、上、去、入),两书皆佚,为隋《切韵》之萌生。
     二、《切韵》时期,历隋开皇元年(581年)—南宋理宗壬子年(1252年),共671年。隋陆法言、刘臻等撰《切韵》。集吕静、沈约、周颐等共六家韵书,以反切的发声分音,收声分韵,故书名。一说:平声五十七、上声五十五、去声六十、入声三十四,共二百零六韵(另说:平声五十四、上声五十一、去声五十六、入声三十二,共一百九十三韵);唐孙俪天宝十载修订《切韵》,更名《唐韵》;北宋真宗时陈彭年等奉诏编《广韵》原为增广《切韵》而作,书成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收字共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今存完整;北宋邱雍等取《广韵》中重要字,备当时科考之用,因系《广韵》略本,故称《韵略》:北宋仁宗景祜四年(1037年)丁度等重修《韵略》。专备礼部科考之用,更名《礼部韵略》;北宋丁度等奉诏撰《集韵》。书成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比《广韵》增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字,共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字,韵部仍为二百零六韵。《广韵》《集韵》成书后,《切韵》随废。《集韵》与《广韵》互有得失,二书并行。
     三、《平水韵》时期,历南宋理宗壬子年(1252年)-公元1957年,共705年。南宋理宗淳祜壬子年(1252年),宋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由于汉语语音之相融、相同、相近而变化和发展,分併《切韵》近一半,前百零七韵今不存。后百零六韵,沿用至今;明洪武时乐韶凤等奉诏撰《洪武正韵》。虽据《中原音韵》为蓝本,把平、上、去各二十二韵,仍保留入声十韵,共七十六韵,比《平水韵》少三十韵,仍属《平水韵》范畴;清康熙时张玉书奉敕编《佩文韵府》。此书以元阴时夫《韵府群玉》、明凌稚隆《五车瑞韵》为底本,收字一万二百五十七字,仍百零六韵。从康熙十三年起至五十年止,历三十七年完成。
     四、《中原音韵》时期,历元泰定元年(1324年)-公元1957年,共633年。元泰定元年(1324年)周德清著《中原音韵》。此书为元代北曲用韵。《切韵》从隋开皇间(581年)至元泰定元年(1324年),历743年,北方汉语语音之入声字读音已消失,分别相融到平、上、去三声中去,所之周首倡“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之说。每部字均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排列,以入声字分派入平、上、去三声。韵部简化为十九韵目,变更《切韵》类、《平水韵》类韵书的体例,是20世纪中叶汉语普通话形成的重要资料;明清时民间《十三辙》。明清间以来北方戏曲和曲艺用韵的十三个韵部。其韵部是:中东(中冬)、江阳、衣期(一七)、姑苏、怀来、灰堆、人辰(壬辰)、言前(檐前)、梭波(梭拨)、麻沙(发花)、乜邪(迭雪)、遥迢(遥条)、由求(油球)。此曲韵同“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表”横排序列相近。
     五、北京音韵时期,历1958年-2013年,共55年。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的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字母、声母、韵母”,就是现代汉语《北京音韵》之基础。《现代汉语词典》l960年《试印本》、1965年《试用本》、1978年12月《第一版》,这三版本定型为:以韵母表中每直排相似类型韵母分类,每按字母结合声母顺序,分四声列字。只要把《现代汉语词典》所列字,改为:以韵母表中每横排的韵母组合韵目,各韵母按字母结合声母顺序,各分平仄列韵字,就是现代汉语《北京音韵》(《北京诗韵》)。1975年秦似《现代诗韵》,十三部十七韵目;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诗韵新编》,十八韵目;1998年麦小舟《诗韵新编》,十八韵目;1999年尹贤《新韵》,十三部十八韵目;2000年王玉生《北京音韵》,十三部十七韵目,完全合现代汉语《北京音韵》等等。但前者之声韵定性与韵母,都偏离了“汉语拼音方案”。
     以上展示从三国魏至今近一千八百年间各时期历史阶段之声韵发展史,为各时期汉语声韵发展之结晶,是各时期韵文学者对汉语声韵社会实践而付出辛勤科学探索之“求是”。
     至此,笔者认为:六朝及前时期之诗歌鉴赏,可依“四声”。隋、唐、五代、北宋(辽)、南宋(金)理宗壬子(1252年)各诗词鉴赏,以《切韵》为据(查《辞源》列韵)。南宋壬子年(1252年)后、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各诗词鉴赏,凭《平水韵》。公元2011年以后在一定时期之诗词鉴赏和用韵:可用《北京韵》之今韵;或用《北京韵》之古韵或《平水韵》。各取所需,不得混用,各自为之,互不相扰。
     纵观,凡事得“实事求是”。主张“声韵改革”者,只要看到当今半个世纪以来,以“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和以秦似为首的声韵学者所编的《北京诗韵》之事实,就不会高谈“改革”什么声韵,阔论盲目寻找什么“统一声韵”。《平水韵》之忠实维护者,能了解《平水韵》在历史阶段条件下声韵发展中所产生,它必然为适应当今产生之《北京声韵》所代替,因为《平水韵》存在着历史时代之局限性,事物总是合应历史而产生,不适时代而终结,这是万物之规律,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论战”。至于取消“声韵派”,他(她)们还不如幼儿园的小朋友,幼儿园的小朋友,每天受“园规束缚”,学“汉语拼音”、朗诵“唐诗”与“三字经”等。
     就此,以末段作“声韵当今若何”之结语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