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个清纯真诚的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9 《中国艺术报》 陈祖美 参加讨论


     《旅人笔记》
     江 波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丁宁将她的老伴江波十三岁以来的有关日记整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见于《一个新闻工作者青春军旅的记忆》(华艺出版社,2011年8月版),所涵盖的主要是江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经历的那些难忘的岁月。而这部《旅人笔记》所涵盖的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波多姿多彩的生活经历。
     我认识江波同志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初给我的印象他是一位书卷气很浓的军人,因为不论是在他和丁宁的家中,或是在刘白羽同志的书房里,我们交谈的话题多半集中在古今中外的名著、新作。我曾经感到很惊奇,这三位老革命读过的书,不比我所熟悉的老教授们少!细读江波同志的日记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买书、读书一直是他生活的“主旋律”!每逢外出,总不忘记从家中带书,而且必然在匆匆行旅中分秒必争地读完。稍有闲暇,必跑书店、书摊,购书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有一些我不仅没读过,甚至也没听说过。毫不夸张地说,拜读江波日记几乎像是进了琳琅满目的图书馆。
     江波早在胶东公学读书期间,所写的读书笔记就被时任胶东文协领导的学者、作家罗竹风称赞为“文采过人”。此非过誉,战争年代,江波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白天采访,晚上编写。记者、编辑、通联、发行……身兼数职。不仅“文采过人”,而且自幼练就一笔好字。
     江波之做人,丁宁谓之“清纯”,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为人真诚。正是具有这些优良品格,1957年被调到总政领导肖华同志身边做秘书。肖华,这位大名鼎鼎的少共国际师的年轻政委,不仅长期为革命浴血奋战,还担当过军内多种要职,且文采风流,著名的《长征组歌》和《丝路花雨》,前者出于肖华之亲笔,后者则是在他直接关怀支持下取得成功。所以为肖华做秘书,不具备“十八般武艺”无以胜任。
     江波对家庭、妻子及孩子们的感情,尤其令人感动。1950年秋,他与丁宁在军中结婚。婚后,二人聚少离多,彼此深深牵挂。如做肖华秘书时,外出有时数月不归。每到一处,不管多忙,常常放弃休息、少睡眠,也必匆匆给阿宁(江波与丁宁结婚后的日记中,昵称丁宁为阿宁)写信。喜获二女后,外出时总不忘给女儿们买礼物:玩具或时鲜果品。读江波的这类记载,我不由得想到赵明诚和李清照合卺之初,赵明诚尚在太学作学生,每半月告假回家一次。每次除了到大相国寺购置书籍文物之外,总是要给李清照带回一些她素日爱吃的零食。赵、李之间猜书斗茶的佳话,也几乎在江、丁之间重现。比如,有时江波在凝神写作,丁宁在其身后偷看逗他,被发现后,江波遂吟诵袁枚的一首绝句:“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江、丁之间的许多读书、写作的雅趣,酷似赵、李之间的那种“夫妇擅朋友之胜”,所以江波日记中的这类记载煞是好看。
     凡是疼爱妻子的丈夫,必然同样疼爱儿女,况且女儿宛柳、宛棣又格外惹人疼爱。还在宛柳刚上小学,宛棣还在托儿站时,江波外出便郑重其事给她俩写信。即以1959年写于庐山和1961年写于青岛的二信为例,寓父教于精心描绘的庐山美景和大海风情之中,这无疑会在两颗幼小的心灵中撒下美和爱的种子。如今可以令病中的江波得到莫大慰藉的是,女儿事业有成,未负当年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
     作为部队资深新闻工作者和长期担任总政首长的秘书,江波政治人文素质之优秀不言而喻。然而更令人敬佩的还在于离开上述岗位,不仅没有产生畸轻畸重之虑,反而迅即转换了角色。常言道,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鉴于江波有着长久的文学积累,在他投身散文创作不久,便写出了令人惊喜的不少佳作,很快结集为《涛声集》和《回声集》,还与丁宁合著了《半岛集》和《蓝宝石集》。对于这些作品非同寻常的价值所在,刘白羽等诸位名家早已作出了令人信服的中肯评价,这里只就写日记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意义略摅管见:
     虽然不论从事何种行业均不乏长期坚持写日记者。但是写日记对于作家来说,犹如造型艺术家之于素描,均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刘白羽到了耄耋之年接连写出了《心灵的历程》和《风风雨雨太平洋》两部大书,如果没有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写日记是难以想象的。江波也是这样,他十三岁入中学的第一篇日记主要抒发了写日记对于写好作文的重要意义。此后直到卧病之前一直坚持写日记。如果没有“1948年11月28日和1949年4月21日,江边”那两篇日记,以及进入上海之所记,怎能写出《大江东去》《怀念你,上海人》那么真切感人的散文佳作。
     收入此书的十九篇散文,几乎每一篇都是脱胎于相应的日记。1959年8月,江波随肖华主任参加庐山会议。在当时的日记中就有一句分量很重的双关语———“不识庐山真面目”。二十二年后所写《匡庐八月》,由此敷衍开来,将当时高端会议所发生的难以言传的政治事件,寓于庐山的特异气候和自然美景的精到描绘之中,既含蓄蕴藉又发人深思,令人震撼!然而此文之妙还在于它有一个堪称豹尾的结穴,即首尾对“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一名句的引用,不仅前后照应得天衣无缝,且令人回味无穷。所以此文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年散文卷》和不少精湛的散文选本。
     江波日记有相当一部分堪称游记文学,不少篇章还兼具《水经注》和《徐霞客游记》的内容和长处。尤其是从时间和数量来看,江波一直坚持写了大约六七十年的日记,实为难能可贵。其内容多侧重于人文,具有文学造诣。可以毫不夸饰地说,江波的日记有不少部分本身就是文学佳作。
     江波及其日记的另一为人服膺之处,是乐观而富有情趣。比如,“文革”中江波被谪山东滨州。当时,这里多数百姓穷困不堪。江波到了这里扑下身子与基层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很快赢得了百姓的深深爱戴。江波这期间的遭遇与被贬江州的白居易有所相似,白氏当年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格格不入,自己也落得个“江州司马青衫湿”,而江波却融入了当地干部群众之中,乐观自信。此时江波与丁宁的一位老朋友擅雕刻的著名书法家朱丹,给江波制了一枚“滨州司马”极其精致的方印,于逆境中增添一抹亮色,也是一个寓意颇深的“文革”掌故。作为此类生活实录的日记和相应悼念朱丹的散文《赤面丹心》便愈益厚实耐读。
     总之,江波及其日记的深邃精到,远非笔者所能驾驭,我之斗胆忝作此文,旨在与读者共学共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