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本文学理论杂志的样本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8 辽宁作家网 王研 参加讨论
九月八日,由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办的“文学理论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当代作家评论》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常熟召开。陈思和、范小青、陈晓明、孙郁、栾梅健、张新颖、王尧、王光东、徐国源、张学昕、黄发有、季进、韩松等十余位当代著名批评家和作家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围绕《当代作家评论》的三十年办刊史,深入讨论了文学理论期刊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目前,《当代作家评论》已成为全国文学界的著名品牌,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的“三大名刊”之一。与会学者均为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深知办好一本文学理论刊物的艰辛与意义,因此,他们一致认为,能够坚持走过三十年且仍旧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的《当代作家评论》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有必要从学术角度对其展开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一本优秀刊物应当始终坚持独立、正派、严肃的风格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在发言时简单回顾了中国文学理论期刊的发展历程。他说:“中国文学理论期刊发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度十分兴盛。当时,很多省份都有自己的文学刊物和理论刊物,不过,几年后,理论刊物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理论刊物陆续停办。过去,我们写稿写得忙不过来,刊物多,征稿的也多,但近年来,优秀的理论刊物就剩下几家,寥寥可数。 ”
    陈思和认为,在理论刊物陷入极其艰难的生存困境时,《当代作家评论》却能够坚持下来,显得尤为可贵。 “更让人钦佩的是,《当代作家评论》不仅坚持了下来,还越办越好。在商品经济时代,一本纯粹的理论刊物要存活、发展是很难的。很多刊物都随波逐流了,追求娱乐性、话题性,甚至专门发表吵架文章来博眼球。但是,《当代作家评论》却一直坚持独立、正派、严肃的办刊风格,一直坚持最上游、最前沿的学术思想,时刻关注当下文学的现实,跟随文坛一起进步一起发展。有了这种坚持上进的刊物,我们的文学便不会衰退。 ”
    《当代作家评论》是辽宁的地方刊物,而辽宁并不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心,对此,陈思和表示,“今天,中国文学批评的话语中心消失了,向边缘发展,不同的地方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这便意味着个性的凸显。像《当代作家评论》这样一本优秀的刊物,它不在北京,也不在上海,它生长在辽宁,辽宁为它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空间,给予了它足够的信任,使它发出了文学界最好的声音,承载了文学界最好的学术成果。我认为,凡是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上的文章,都应当被视为辽宁文学事业所取得的成就。 ”
    陈思和称赞《当代作家评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界最好的刊物,为中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托了一个底。 “我们看到《当代作家评论》三十年来的坚持,这种坚持使文学的精血得以保存和延续。办一本理论刊物,内心稍一动摇,刊物就会垮掉,内心稍一犹豫,刊物就会变质。而《当代作家评论》以崇高的办刊理想赢得了尊重,也聚集起了一批同样有崇高文学理想的批评家,正是这些理想和信念支撑着我们的文坛。 ”
    著名作家范小青也对《当代作家评论》的坚守表达了敬意,她说:“一个人要坚持写作三十年尚且很难,何况是一本坚持了三十年的刊物。我们大家都知道办一本刊物不容易,而要办一本文学理论批评刊物就更加艰难。不久前,江苏省作家协会举办了一次全国文学期刊主编会议,从全国范围来看,批评刊物大概还不足十家,因此,我在会上说,大家要互相抱团取暖。从这一角度来看,《当代作家评论》能够坚持三十年,确实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
    一本优秀刊物的生命力来自于不断创造新的经验
    一本优秀的刊物要沉淀出史学价值和学术价值,必须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和新的思路。《当代作家评论》的样本意义之一,就在于它持续地尝试、探索引领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认为,《当代作家评论》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当代作家评论》办刊以来发表的文章,牵涉了很多人与事,几乎涵盖中国文学三十年发展的全貌,为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研究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个案,对这些个案加以认真梳理将会是一件很有意味和意义的事情。同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化思潮转型的过程中,《当代作家评论》与时代发展衔接得很紧密,许多文学人物纷纷登场,见证了中国文学批评生态变化的历程。 《当代作家评论》的视角也很广泛,学院派和非学院派兼容并包,并且总能发现一些刚刚冒头、还未被学术界认可的新的研究对象,推出了很多新人,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研究。 ”
    用专辑的形式集中推出某位作家、批评家的研究文章,是《当代作家评论》的创造之一。南京大学教授黄发有曾经用统计学的方法专门梳理了《当代作家评论》推出的专辑。他表示,《当代作家评论》做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文体、风格的发展,都与《当代作家评论》有很大关系。
    陈思和注意到,《当代作家评论》的视野正在向世界范围拓展。他说:“它发表的文章多了汉学讨论、外国文学讨论,还有一些国外批评文章的译介,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内容是这本刊物能够一直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我认为,优秀的刊物要有个性,要走在前面。 《当代作家评论》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它主动选择和引领着这个时代。同时,它还推动了许多重要文学会议的举办,使许多当代一线作家在刊物上成为主要角色。 ”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宋炳辉同样认为,《当代作家评论》非常重视拓展办刊视野,“它关注的领域很广泛,不仅掌握着中国文坛自身的信息,还跟踪世界文学的潮流。这种丰富的办刊思想使《当代作家评论》具有了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延续发展的可能性。 ”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说,《当代作家评论》的三十年是一部文学史、一部批评史,对当代中国来说,它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他说:“《当代作家评论》在办刊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困难,如何超越困境、坚守至今,当中显现出来的样本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科幻作家、新华社记者韩松从精神意义的层面阐释了《当代作家评论》的时代价值。他认为,《当代作家评论》的出现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这本刊物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文学领域,它记录的也不仅仅是文学的历史,还包括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历史。今天的中国还没有将文化的价值完全释放出来,面临转型期的一系列挑战,中国需要文化革新,而《当代作家评论》的观念、个性都为文化革新提供了样本。再过三十年,我们重新回顾《当代作家评论》,将会更进一步地发现它的精神意义。 ”
    一本优秀刊物应当与学术同步发展
    一大批当下最重要的批评家、理论家都与《当代作家评论》有深入的交往。这种交往既体现在征稿与投稿上,也体现在学术和精神的交流中。为什么优秀的批评家总是愿意将自己的好文章交给 《当代作家评论》来发表?与会学者各自给出了答案。
    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在《当代作家评论》上发表过许多重要文章,他用五个关键词总结这本刊物的优点,即执著、个性、敏锐、坚守和志向。他说:“我本人最重要的文章几乎都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上。我认为,执著是《当代作家评论》最鲜明的标志,主编林建法始终坚持按照文学规律去办刊、去做事,使这本杂志没有被潮流所左右,其个性和风格延续了三十年。在我眼中,《当代作家评论》是一本干净的刊物,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有清晰的观察和把握,能容纳各种观点,却又不和稀泥。 ”
    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十分坦率地说:“当我写了一篇自己感到很满意的文章后,脑子里会自动跳出要把它交给《当代作家评论》来发表的想法。因为这本刊物知道你的文章好在哪儿、差在哪儿,它能与作者之间建立一种很好的沟通关系。 ”张新颖说,自中国现代以来,还没有哪一本专门研究作家作品的杂志能够持续办刊三十年之久,“我的印象里,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恐怕只有一本与当代创作始终发生关系的刊物,就是《当代作家评论》。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办得好,因为它的步伐始终紧贴着创作与批评的现实,并且不断从创作与批评中获得生机。做到这点,说起来容易,其实很难。 二十世纪的中国人不太愿意贴着具体的东西做事,他们总是受到更高、更远的东西的诱惑,喜欢去关注更大、更重要的问题。但是,经过了二三十年后,往往只有那些贴着地面扎扎实实做具体事情的人与事,才能留下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成果。 ”
    另外,黄发有还专门谈到编辑与刊物之间的重要关系。他认为,中国当代文坛需要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产生大编辑家?他说:“我们的大编辑家寥若晨星。一本文学刊物的编辑,首先应当是一个有抱负、有情怀的人,《当代作家评论》的坚守、个性、风格与它的编辑所具有的坚守、个性、风格是分不开的。 ”此外,黄发有还提出,《当代作家评论》之所以始终保持学术品质,是因为能够做到有所拒绝,“它有自己选择评论对象的独特眼光,对文本有独立判断,能够坚守文学的品格,保持刊物的尊严”。
    一本优秀刊物有责任去发现并扶植新生力量
    发现并扶植文学新生力量,是文学刊物应当且必须承担的责任。履行这样一种责任,既需要眼光也需要勇气。 三十年来,《当代作家评论》始终关注文坛的新生力量,陪伴并帮助了许多批评家和作家的成长。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学昕的批评道路便是始于《当代作家评论》,他说:“三十年来,《当代作家评论》扶植了一大批文坛新人,许多青年批评家以这本杂志为起点,自此走上了学术道路。 ”苏州大学教授季进一九八二年考入大学,一九九〇年第一次发表评论文章,他的学术成长也得到了《当代作家评论》的大力扶持。宋炳辉回忆说,他的第一篇评论文章就是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上,而且是头条位置,他很清楚一本刊物对青年批评家的帮助具有怎样的意义。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光东的学术发展也得到过《当代作家评论》的很多帮助,他称赞这本刊物对文学创作与批评始终如一的热切关注和及时反应。苏州大学教授徐国源在求学时就常常到图书馆翻看 《当代作家评论》,这本刊物具有的文学“贵气”令他印象深刻,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认为,刊物的“贵气”指的是文学的高贵之气,是一种价值和精神的体现。
    目前,《当代作家评论》已成为辽宁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多年来,它对东北文学特别是辽宁文学的推动,始终不遗余力,并坚持以全国文学视野观照和反思辽宁文学,有力地将辽宁文学推向了全国。辽宁省委宣传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在研讨会上对《当代作家评论》创刊三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表示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将继续大力支持《当代作家评论》未来的发展,推动它为辽宁的文化建设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