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解读的深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8 辽宁作家网 王纯菲 参加讨论

解读经典,对于学理建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也是历史的惯常行为。没有哪位学者的写作能在经典解读之外进行,没有经典解读就没有学理发展。不过,不同历史状况规定着不同的经典解读意义,形成不同的经典解读,时代总是在经典的历史解读中开辟学理之路,并为经典解读打上经典接受与理性展扬的时代印迹。因此,经典解读又总是时代的解读,是时代的历史解读或历史的时代解读。
    当下,强势已成的社会转型对既有社会理性形成强力撼动,质疑也好,解构也好,批判否定也好,都是理性自身运作与展扬的时代形态。当下是社会理性解构与重构的时代。问题在于理性的解构与重构乃是理性的事,理性问题只能理性地解决。那么,解决理性问题的理性取向、理性根据、理性手段由何而来?取鉴于史,在历史叩问中立足现实进而求得未来,这是被不断证明了的理性展开的必然之路。而史之可鉴的代表,又正是那些在历史的理性运作中获得了普遍认同的经典。所以,在这个理性解构与重构时代,须带着时下理性问题重读经典,这在经典解读的历史惯常性中,更凸显出重要的时代特性。
    在这样的重读语境中解读王向峰教授新近推出的学术著作《〈手稿〉的美学解读》,其理性建构的时代价值格外引人注目。
    《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一九三二年正式问世后,一直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多有争论。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手稿》被争论各派高度关注,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问题、劳动与劳动异化问题、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问题、美的规律的问题、社会实践问题等,都对当时的美学探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为中国美学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极富理论生成性的理论范畴。而《手稿》对于当时尤其具有振聋发聩意义的理论贡献,则是它对于人的强调,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揭秘,对于综合主客观二元论的实践意识的突出。这样的强调、揭秘与突出,正是当时美学各派迫于时政原因难以深入探索的理性朦胧区域。《手稿》当时的美学价值,是它打破了美学争鸣的僵化格局,推开了一扇以人为本、以人与世界的有机关联性为视域,以动态的发展的整体性实践理性为方法论根据的理论之窗。正是在这一时期,王向峰凭他多年攻研文学理论及美学的理论敏感性,开掘《手稿》时下的理论价值,将《手稿》美学解读导入大学中文专业本科教学。他是当时国内各大学中最早开设这门课的教师之一。这使他的《手稿》解读一开始就富于时代语境的应对性与针对性,是时代性相当突出的理论读解。当时美学争论的各种重大问题,由于王向峰是争论的参与者与熟知者,因此很自然地转化为他深度解读的内在语境。《〈手稿〉的美学解读》中凝炼出十八章十五个美学论题,都是承当时理论研究的重点而来,都在讲授中引起过热烈讨论,从中抽取发表的理论文章也都曾产生不小的学术反响。
    二十年过去,王向峰一直对这块理论园地苦心经营,不断地带着新的理论问题读解《手稿》,从中获得与时俱进的理论解读与阐释。在这样的不断读解与阐释中,初始奠基的十五个美学课题被不断新解与深解。这十五个美学课题在成书后的今天读来,可以说是王向峰二十年来美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性思索的理论凝聚,不同时期同类问题的灼热的理论锋芒仍以其当时积极探索的余温及活力犹在的理论进击性蕴含于课题的理论求解中,并转化为深度。
    王向峰《手稿》解读的突出的时代语境应对特点,建立在他对《手稿》理论内涵不断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他坚持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整体性理解,并由此出发,进行《手稿》的数次重读,坚持在重读中把握历史语境的社会转型特征并将之转化为重读的现实理解场域。如“艺术享受与艺术修养”一章,谈到艺术享受与物质享受的关系问题。时下的情况是二者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大众传媒已形成严重混淆,而对此理论研究又偏重二者之同忽视二者之异,这种时下生活与理论研究的特点,成为艺术享受与物质享受这一关系问题跃入重读视野的语境根据。问题被现实地提出,进而又在《手稿》解读中被现实地求解,得出艺术享受与物质享受的四点差异性结论,这便显示出封闭性读解难以拥有的理论启发性。
    在《手稿》解读中,王向峰很注意发挥整体性把握马克思思想体系与现实生活及理论研究走向的优势,将之用于《手稿》理论难点的准确发现、确认与探索,致使《〈手稿〉的美学读解》成为《手稿》理论难点的荟萃性求解。如人化自然问题、美的规律问题、社会器官与人的双重肯定问题等。这类问题,经过几十年国内外学者的争论,已取得一系列理论成果并在更深层次上形成新的难题。如美的规律中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问题。王向峰立足于与时俱进的优势,纵览始末,融合众说,立己之言,他的理论解难具有荟萃升华的性质。如对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求解,他在众说基础上概括出劳动对象化的三种形式,并用“直观自身”的关键性概念解释对象化的三种形式所创造的世界何以会获得美的属性。言简意赅,晓畅明了。
    王向峰的《手稿》解读,特别注意解读的传统主体性,即他拒绝就文本解读文本,就西方学者的解读解读文本,而是将之纳入中国审美传统,取传统理论根据,使解读成为民族理性与《手稿》的对话与融合。这种民族主体性或传统主体性解读,在《〈手稿〉的美学解读》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一是用见于代表性作品的中国古代艺术理性印证《手稿》观点,二是用前者去深刻领会《手稿》观点,三是用前者对《手稿》观点融会贯通,整体把握。如《手稿》中“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这一代表性观点,这是马克思有机整体性地把握世界的方法论的精辟表述,是对于西方割裂世界有机整体性,专注于世界本质抽象的传统经院哲学或传统形而上学方法论的否定。对这一重要观点,用马克思所反对的主流性西方理论根据很难讲清。于此,王向峰运用他对于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刻理解,先后用《论语》、《老子》、《庄子》,以及传统的诗情画意,去予以领会,予以阐释。这不仅增强了中国学者对《手稿》观点的理论亲切感,而且体现了解读的理论主体性。这样的理论主体性阐释,灵活、生动地贯穿于《手稿》解读的全程。
    基于以上要点分述,对《〈手稿〉的美学读解》进行进一步的特色概括,则在于:一、在语境还原中梳理理论脉络。王向峰运用多年精研的优势,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等众多方面还原马克思发论的时代语境,在对马克思理论整体脉络的梳理中审视《手稿》理论主张,追问其阶段性发展的理论意义,判认这一意义在马克思思想理论中的一体性位置。二、在多视角的理论反响中指认理论价值。王向峰在对《手稿》面世后世界性的理论反响中,多视角、多方面地分析理解《手稿》的理论价值与社会历史价值,指认《手稿》文本本身和它与社会文化文本的文本间性,把不同国家、时代、不同研究者的理论见识带入《手稿》,从中不断读出当代《手稿》文本。三、在不同学科的融合中读解《手稿》理论要点。王向峰发挥学识渊博的优势,从文艺学、美学、文化学、解释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融合中读解《手稿》理论重点,再将读解所得向美学凝聚,由此达到此前研究者所未达到的广度与深度,使《手稿》的真理内涵获得开掘。四、在传统与当代结合中读解《手稿》理论范畴。《手稿》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对后来的美学研究具有理论奠基意义的理论范畴,这些理论范畴,同时也是《手稿》读解的历史性难点。王向峰准确、深刻地把握读解的四重结构,即,范畴展开的《手稿》文本结构、马克思整体思想结构、《手稿》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状况的历史结构,及《手稿》面世后的历史读解结构,在四重结构的整体把握中,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范畴被条分缕析地求解。
    由于时下阅读与接受语境的喧闹与浮躁,如何结合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实际重读经典,学术界还存有不少困惑。《〈手稿〉的美学读解》是当下复杂的阐释语境中难得的一部蕴含丰富、据实而发的解读文本。
    【作者简介】王纯菲,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
     

(特邀编辑 陈 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