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影的报告文学《试飞英雄》(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2017年2月联合出版),是一部用心写出来的好书,是一部用真情创作的作品,是一朵用英雄理想浇灌的英雄之花。 作品格局宏大,视野辽阔。在张子影的笔下,大纵深的史实钩沉和现实观照,试飞历史轮廓勾勒和英雄个体局部放大,成为一幅忽远忽近、忽明忽暗的立体图卷,具有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作品梳理了中国航空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试飞史脉络,同时把中国航空和试飞事业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比较,进而放在战争和未来战争的大视野里考量,又赋予了作品军事文学的特质,携带着军事文学的理想信念、英雄梦想、未来展望,从而产生彰显正能量、铸魂育人的社会功效。 从内涵上讲,这是一部当代英雄主义的真实写照。作品书写了一群活着的英雄,举手投足历历在目;也书写了为试飞献身的烈士,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作者的笔下,那些主人公具备了为人所知的英雄品格,比如“无畏”,空中探险,向死而生。同时在他们的身上,还表现了超出一般意义的英雄品格,那就是反复接受死亡的考验,反复挑战极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遗书年年写,险境年年遇,生命不息,试飞不停,有着压不弯的骨头、摧不垮的意志。 为了写这部作品,张子影持续跟踪试飞部队十六年,精心写作三年,数易其稿,可以想见作者在这漫长过程中有着难以言诉的文本磨砺与心灵煎熬。姑且不论这部作品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单就作者的坚守与真诚,就是弥足珍贵的。作为一个军队作家,既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一颗敏感的心,也要有一双勇敢的腿,走进军营,走进军人的内心,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书写英雄,彰显英雄,呼唤英雄,用英雄的行为和精神照亮前行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试飞英雄》为军事文学的繁荣发展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试飞。 作品第二个特点是感情真挚,感染力强。什么叫试飞?结果无非有两个,一个是成功了,一个是失败了。成功了,人和飞机双双凯旋;失败了,就是机毁人亡。从理论上讲,每一次试飞,只可能是这两种结果中的一种。那么,每一次试飞,试飞员的命运也是两个,生与死,概率各占百分之五十。这是和平时期的军人遇到的最直接的生死考验,这种考验不亚于战争的考验,甚至严酷于战争,因为它考验的不仅是信仰、品格、意志、毅力和牺牲精神,还有试飞员的心理素质和技术。 从作品里,我记住了那些鲜为人知的名字,比如两次跳伞死里逃生的徐勇凌,在执行“眼镜蛇机动”中化险为夷之后又经历“生死7秒”的李中华,还有执行高风险试飞任务的邹延龄机组……在作者的笔下,长空搏击悬念迭生,激烈壮阔的场面历历在目,因而使作品刚柔相济,不因离开地面无法对话而缺乏生气,不因专业性强而枯燥无味。 读《试飞英雄》,我的脑子里经常出现“英雄”和“高贵”这两个词。高贵的英雄,英雄的高贵,似乎构成了张子影创作的主体意向。她出生在军人家庭,作为飞行员的父亲一生十数次调动任职,走过大半个中国。张子影跟随父亲,从一个基地到另一个基地,从一个机场到另一个机场,多年来奔波于蓝天和大地之间,行走在人物的生活和心灵空间,对于空军、飞行和试飞事业有着浓厚的感情和得天独厚的认知。父亲的世界五彩斑斓,父亲和他的战友、他的使命、他的精神世界,成为张子影创作心理空间的基本结构,也是她始终关注英雄、关注飞行、关注试飞的感情基础。 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深度体验,语言灵动。从艺术特色上讲,这是一部虚与实、事与情、内与外、现实与浪漫的畅想。作品以真实的历史背景和重大事件为基础,洞悉人的内心世界,破译灵魂深处的奥秘。除了在视角、选材和结构上的“文学化”,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作者对于试飞语境的把握、对于人物语言特色的把握。文中有大量质朴的话语,属于空军,属于空军后代,属于空军作家,它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打开读者感情的闸门。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深入的生活体验,没有对人物心灵的准确把握,没有相当的语言锤炼功力,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对于非虚构创作而言,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必需的,写试飞,应该多少懂得一点试飞,而写英雄,则必须深入地了解英雄,发现他们的行为之美、情感之美、人性之美、心灵之美。 (作者:徐贵祥,系中国作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