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差在村里住了两宿。时值初秋,溽热渐退,打开窗子,听着外面的河水声、虫鸣声,既踏实又安稳,很快怡然入梦。 据说,从声学理论上讲,大自然中的一些声音,如雨声、流水声、虫鸣鸟叫声、风吹树叶声、浪打礁石声等等,都属于白噪音,而机器声、马达声等则叫有色噪音。白噪音是一种具有治疗功效的声音,能够帮助人类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人们都知道舒缓的音乐有助眠的功效,那大自然中的这些声音为什么也有助眠的功效?难道这些声音与音乐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不错,翻翻典籍,就是有。《吕氏春秋·大乐》篇说:“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寒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在我们先人的认知里,有声的大自然,是音乐的母体。 其实,无声的大自然,同样也有着音乐的节奏。人在乡村,心静眼明。放眼望去,山川湖泊、草木旷野、月光星辰、日出日落、天光云影,其形、其色,参差交错,瞬息万变,令人感叹。这种音乐般的节奏,古人在山水画里早就有所呈现。那些气韵生动、节奏和谐的画面,不是西洋透视画法里的如实描摹,而是画家在视线流动中的取舍剪裁。画面中是俯仰天地、上下四方、一目千里的空间,全局的阴阳开阖,远山的一起一伏,疏林的或高或下,构成一个个节奏化了的空间。杜甫诗句“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时空节奏的把握能力。 大自然所呈现的空间节奏,也让人类有了时间的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十二个月与二十四个节气,寒暑往来与春夏秋冬,月圆月缺与潮起潮落,在流动的节奏中,我们体会时间,也感悟生命。 四时运行,万物生息,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节奏和谐。古人拿音乐里的五声配合四时五行,拿十二律分配于十二月,如此,我们在岁月流转中感受到音乐般的节奏,从容不迫,安适自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节奏,也是内在规律的表现。张与弛,放与收,开花与结果,翠绿与枯黄,都自有节奏。而师法自然,几乎就拥有了音乐般的心性,山水里潜流的旋律,是造化宣示给我们的最大秘密。只是当今世界时空已大大压缩,科技带来新速度,开启新节奏,整个世界飞速发展。而作为人类自身,成长与发育,为人与为文,恐怕还不能脱离自然的节奏。我们总是想快快快,我们总是等不得,我们变得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最后才明白,原来打破节奏的,是我们急迫的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