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荐书人: 陆建德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奈保尔的作品常取外来者的视角,也许是因为他从小就对自己的移民身份比较敏感。 小说《大河湾》的叙述者“我”叫萨利姆,是印度裔的穆斯林,祖上从南亚迁徙到非洲东部海岸,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这位年轻人善于观察,对自己所属的宗教文化有不俗的见识。现在他又不避艰险,深入非洲内陆,在大河湾旁的某地安下身来。 他结交各种人物,也目睹了所在国摆脱殖民统治后的种种怪现象。总统好大喜功,一次次发动不计代价的社会运动;他手下的欧洲顾问脱离复杂的现实,以一套套梦幻般的理想主义话语自欺欺人。当地独立后的教育也被虚骄的意气所误导。萨利姆最后不得不离开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方,顺河而下,可是轮船能在疯长的水葫芦中间穿行而过吗? 欧美作家有自我审查的习惯,一般都回避“政治立场不正确”的题材。奈保尔是印度裔,可以少一点顾忌。《大河湾》提示我们,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后,未必有实现社会转型所必须的文化(包括生活习俗)和制度上的本钱。积蓄这方面的实力,甚至比打败殖民主义更难。 胡适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建议大家拿出镜子来照照自己。他丝毫不客气地断言,标语口号和街头政治还无法立人立国:“我们必须学人家怎样用教育来打倒愚昧,用实业来打倒贫穷,用机械来征服自然,提高人的能力与幸福。我们必须学人家怎样用种种防弊的制度来经营商业,办理工业,整理国家政治。”即使说得稍过,也不乏先见之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