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吴强与《红日》的升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房 默 参加讨论

    
    《红日》是吴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吴强创作《红日》,与他的战争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1947年,吴强参与了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当时任华野六纵宣教部长的吴强亲眼目睹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张灵甫的遗体被抬下山的情景,从那刻起,他心中就萌发了一个念头:要把涟水战役、莱芜大捷到张灵甫毙命孟良崮这些“和人物都很贯串的故事”编织起来写成一部小说。这个创作的冲动难以遏制地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但是部队每天都要行军作战,没有条件让吴强安静下来写作,然而他始终无法放下这个念头,心中好像有种无形的驱动力在推着他,一有闲暇就会不断地思考酝酿,构思小说中的情节、人物。1952年吴强转业到地方后,虽然行政工作繁忙,但他没有放弃对文学创作的渴望,1956年春,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后,吴强终于开始了长篇小说《红日》的创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1957年4月完成整部小说的创作。小说部分章节先后在《延河》《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等刊物发表,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被誉为“十七年”红色文学经典之一,从初版到“文革”前夕的8年中再版印刷44次,截至作者1990年去世前共出版发行187万册。
    《红日》是一部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宏篇巨作,以涟水、莱芜、孟良崮战役为情节主线,以宏大的结构和澎湃的气势描写展示出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1946年秋,蒋介石调派嫡系王牌部队整编74师向华东解放区展开猛烈进攻,我军沈振新率部在涟水奋勇抵抗,苦战不敌,撤退至山东。涟水战役的失利,令我军广大指战员处于沉闷压抑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部队战斗情绪重新振奋起来。这时,蒋介石也决心彻底消灭共产党,大军出动进攻山东解放区,决战在即。在南北两面受敌的情形下,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决定利用时间差,集中优势兵力分批消灭分散的敌军。战役首先确定了对以莱芜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包围。沈振新奉命率部参战,战士们经过急行军,准时到达莱芜城北吐丝口附近地区,与友邻部队一起完成了对敌5万余人的包围。莱芜战役在不到3天时间内就取得了胜利。蒋介石为了挽回败局,命令整编74师长驱直入山东境内,在孟良崮一带与我军决战。整编74师是蒋介石手下的全美械装备精锐部队,师长张灵甫号称“常胜将军”,华东野战军决定“围点打援”,消灭单兵冒进的整编74师。沈振新部接到命令,从鲁南星夜兼程赶往沂蒙山区参加会战。他们配合友军拔除了外围的据点,将整编74师团团包围在了孟良崮。军长沈振新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老虎团”在刘胜、陈坚带领下作为突击队首先攻上了山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国民党王牌整编74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被击毙,我军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战争小说,尤其是具有史诗性质的宏大叙事的战争小说创作始终不尽如人意。虽然从辛亥革命至1949年,中国始终处在一种战乱不休的环境中,期间更有民族自强的抗日战争和波澜壮阔的国共战争,但没能出现《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宏篇巨著。整个“十七年”时期,虽然出现了大量战争题材的小说、电影、戏曲,但基本都局限于规模很小的题材范围,让人们根本无法感受到那种大战的铁血之气。这期间只有吴强的《红日》和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在题材上有一定的突破,尝试从全景式的角度对战争进行整体式的描写,虽然限于时代局限,这种全景式的尝试不能算很成功,但其立足点已经远远高于大部分同时代的类似题材作品了,从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红日》的升起是当代中国战争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