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新世纪少儿散文:寂寞中的美丽花朵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思无邪——当代儿童文 李东华 参加讨论

和儿童小说、童话这些热闹的文体相比,少儿散文甚少得到关注和研究。我们一般的阅读印象都觉得这是个歉收的园地。然而,当我对近几年这个门类的文本进行了一次集中而又耐心的阅读之后,我的脑海里蓦地跳出何其芳的一句诗:“爱情原如树叶一样,在人忽视里绿了,在忍耐里露出蓓蕾。”把“爱情”换成“少儿散文”,我觉得这句话就是对新世纪以来少儿散文创作和出版状况一个最恰切的评价。尤其是读到金波的那些优美的短章、徐鲁的优雅华美、浪漫忧郁的读书随笔和林彦的虽然数量不多,却几可达字字珠玑的篇章时,我忍不住喜悦地低叹:儿童文学不可妄自菲薄,在喧嚣的泡沫之下,还有真的东西在韧性地成长。
    虽说声明专职耕种少儿散文这块地儿的只有吴然等少数几人,但热心来撒几把种子的作家还真不少。从成人文学作家到儿童文学作家,从老作家到少年作者,都在这个园地里留下过自己的脚印。如雷抒雁、肖复兴、叶兆言、毕淑敏、葛翠琳、束沛德、金波、樊发稼、高洪波、秦文君、张之路、刘先平、金曾豪、董宏猷、梅子涵、朱效文、彭懿、吴珹、湘女、殷健灵、孙卫卫、邢思洁、林彦、张洁、陆梅、薛涛、王巨成、安武林、郁雨君、李学斌、韩青辰、史伟峰、蒲灵娟、孙雪晴、子尤等等。而且适合散文发表的阵地又比其他文体多些,各种报纸杂志、网络,似乎每个角落都能找到生存之地,这就使得散文如同野草,在不经意间就蔓延成一片盎然的绿意。《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少年月刊》、《东方少年》、《萌芽》、《少男少女》以及停刊之前的《巨人》等少儿杂志,都刊载少儿散文,而最近几年,《儿童文学》经常在佳作栏里发表散文,如2005年的8、9两期,曾经连载过林彦的长篇散文《你是一座桥》。这些少儿报刊对推动少儿散文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最近几年,各个少儿社也策划出版了不少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散文作品,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主要划分为五类。
    第一类,姑且称之为“成长散文”。在这些散文中,既有老作家们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淡定地追忆自己的人生历程和对生命的点点滴滴的感悟,也有年轻作家用着或峭拔或伤感或幽默的笔触,细述成长过程中的欢笑和疼痛,可以说是呈现了作家们的精神成长史。如北京少儿社2001年出版的“蓝夜书屋”:葛翠琳的《十八个美梦》、束沛德的《龙套情缘》、金波的《等你敲门》、张之路的《打架的风度》、梅子涵的《浪漫简历》、高洪波的《唱片年龄》、秦文君的《感恩生活》。对这套丛书,作家徐鲁曾评论说:“‘蓝夜书屋’是七位富有灵感和趣味的作家和他们的编辑人一起,用一种可以称之为“忆语体”的文本,为我们搭建的一个温暖、雅致和亲切的话语与回忆之乡。”[1]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的“成长讲述书系”:华姿的《两代人的热爱》、殷健灵的《记得那年花下》、谷斯涌的《往事写真》、杨永青的《风雨寸草心》、弦子的《逝去的琴声》。
    殷健灵的《记得那年花下》以冷静而克制的笔调,回望了少女时代时而晴朗灿烂时而阴雨连绵的变幻万千的心象;而北京少儿社2004年5月出版的“男孩·女孩成长文学系列”之孙卫卫的《你就是风景》,则以风趣幽默,又带有几分戏谑调侃的风格,讲述了一个男生的成长之路。
    史伟峰是近几年儿童散文界涌现出的一名新秀。浙江少儿社2006年1月出版的“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作者丛书”中有她的处女集《野鸽子》,里面大部分是散文。她以悲怆激越却又唯美的文字,挖掘了自己丧母之后痛苦哀伤却又渴望像野鸽子一样自由飞翔的童年经验,有着野性的、倔强的美。
    接力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萌芽书系”中的李萌等著的散文集《有关爱以及流年似水》和张悦然等著的《奶茶店的流浪》多人散文随笔合集等,则是80后作家们对初次承受生活磨难时心境的娓娓倾诉、对青春期情感真谛的寻觅,撷取了青葱岁月里记忆的碎片来构筑成长的轨迹。
    而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的子尤的《谁的青春有我狂》,写了一个15岁少年眼中的生死爱痛。这个少年在死神在自己身边徘徊的日子里,始终能够做到冷静以待,并从未丧失对生命的激情和爱。
    林彦的散文多为书写青春期疼痛的成长经验。他于2008年1月在浙江少儿社出版了散文集《门缝里的童年》。这本集子所收作品《寂地》、《你是一座桥》、《生如夏花》等等无不闪现出作者卓越的才华和对艺术的良苦用心。
    第二类,对大自然的深情书写。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对万物生灵的温情和爱、对故土的迷恋和回望,永远是儿童文学作家们钟爱的题材。(1)“大自然文学”。著名作家刘先平对大自然文学一贯情有独钟,他于2001年推出了包括4本新著的“中国DISCOVERY书系”。2002年,他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智慧,写作了大量的他所称的“大自然探险”的散文。湖北少儿社于2003年初出版了《迷失的大象》、《解读树王长寿密码》、《经历神奇红树林》、《天鹅的故乡》等多卷本的“刘先平大自然探险丛书”。他在大自然中探寻、探险,有时候甚至要冒着付出生命的代价,和原始森林、野生动物、荒漠戈壁亲密接触。青年评论家谭旭东评价说:“他似乎有意地以探险的姿态,对传统的儿童文学进行艺术的改造,突破过去儿童文学以‘童心’、‘童趣’、‘儿童生活’作为创作基点的模式,将读者的视线引入到更为广阔的自然空间,让他们在感受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同时,实现对人类生存普遍命题的思考。”[2]
    (2)富有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的作品。2003年,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金曾豪的《蓝调江南》,充溢着浓浓的江南情韵;晨光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名家书系”之吴然的《火把花》以及另一位云南作家湘女的短篇散文《竹娃娃》等多取材于云南美丽缥缈的自然风物和少数民族神秘的令人神往的生活;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琥珀美文丛书”之佟希仁的《桃花雨》:本书分为“春的韵律”、“夏的芬芳”、“秋的果实”和“冬的浪漫”四小辑,以祖国壮丽的东北大地为依托,从儿童视角出发,以淳朴、自然的笔调描写了大自然四季奇妙的景物变迁;作家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的邢思洁的《坐看云起》,有很多篇章追忆了正渐行渐远的传统乡村的风光和习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作者丛书”之蒲灵娟的《童年的云彩》,书中的散文篇章描绘了雪域高原的藏族风情。
    (3)游记。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琥珀美文丛书”里的桂文亚的《美丽眼睛看世界》,分为“香扑扑的心情——外国篇”和“山城小调——中国篇”两小辑。作者以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灵,为读者奉献了一篇篇清新别致的中外游记散文。上海书店2007年4月出版的徐鲁的《翡冷翠的薄暮》,是关于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博洛尼亚、柏林、维也纳以及萨尔斯堡等欧洲城市的域外游记,文笔华美浪漫、忧郁细腻。此外,还有大量的短篇游记散文,如吴然的《过三苏祠》、朱效文的《认识地中海》等散见于各报章杂志。
    第三类,亲情散文。和大自然一样,“爱”也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母题之一,也是作家们涉及最多的主题之一。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海峡两岸名家亲情散文”:秦文君的《谢谢你的沉默》、陈幸蕙的《前世有约》、鲁景超的《爱没有终结》、毕淑敏的《儿子的方程式》。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两代人丛书”:叶兆言、叶子的《为女儿感动》,秦文君、戴萦袅的《纯情年代》,肖复兴、肖铁的《吹着口哨走过来》,董宏猷、董菁的《扛着女儿过大江》四部作品。这套丛书中两代人的对话和互动,洋溢着温馨的情调。
    儿童诗人金波是个讴歌母爱的圣手。新世纪以来,在写诗、童话之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短小、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特别适合小学生和幼儿阅读。对爱的赞颂是他作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琥珀美文丛书”中他的《幸运的花瓣儿》,有着“亲情难忘”这一辑。江苏少儿社2007年1月出版的他的《和树谈心》里有“献给母亲的康乃馨”十一篇短章。对母爱舒缓、反复的歌咏,美轮美奂的文字直抵读者心灵最柔软的部位。
    第四类,文化散文。徐鲁以独具一格的笔调所写的一些读书随笔,是这几年散文创作最重要的收获之一。这些作品,多收入了他的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的《从卡萨布兰卡开始》、湖北少儿社2003年9月出版的《时光练习曲:重温经典作家与作品》和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在午夜的书房里》等书中。作者用华丽唯美的文字,以一个爱书人的虔诚的灵魂,引领着小读者进入经典阅读之乡。徐鲁的这些文章让我们重新体验经典的魅力,同时,也从他的文字之中体会文学那令人深深迷醉的魔力。
    高洪波写作了大量的品质非凡的文化散文,这其中有一些是适合儿童阅读的。在2006年的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阅读理解题,就是解读他的文化散文《西皮流水》。高洪波的文化散文,蕴涵着他对民族文化的痴迷和自信。《西皮流水》是众多篇什中的一篇,这篇文章确实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作者不是板起脸来教育大家要去热爱京剧,而是选取了澡堂子里洗澡的人突然大唱京剧唱段这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场面,从公园里那些唱着京剧自娱自乐的人们身上,看到了京剧在民间那绵长而坚韧的生命力,作者就是从这么两个毫不起眼、容易给人忽略的镜头,从看似人们在“找乐子”这种表象下面,挖掘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一种血浓于水、无法割舍的热爱。作者的语言一向是幽默、硬朗的,透着阳刚之气,可是,就在这幽默、轻松的后面,总有一种绵长而深沉的情思如背景音乐一样在文章中低回、萦绕。这几乎是高洪波所有散文的一个共同点,他像一个“说古”的人一样侃侃而谈,让你不知不觉地被他妙趣横生的讲述所吸引,在听完之后,又会有一种沉甸甸的东西让你沉思、咀嚼、久久地回味。在“琥珀美文丛书”中的他的《与鸵鸟对视》中有“谈古论今”一辑,或论古人、或评古诗、或涉古事,视野开阔,旁征博引,深刻地阐述了为人处世的种种道理。高洪波的文化散文对拓宽小读者的视野,使他们更加亲近民族文化是不无裨益的。
    第五类,儿童散文诗。散文诗作为一种介乎于散文和诗之间的文体,比一般的散文更加强调诗意。湖南少儿社2006年6月出版了“中国当代儿童散文诗精品丛书”:郭风《竹叶上的珍珠》、金波的《大地的宴会》、吴然的《樱花信》、王野的《飞翔的种子》、张秋生的《太阳的爱》、樊发稼的《绿叶的歌》、吴珹的《乡野童话》。这套丛书既有闽南的乡土味,又有塞北的草原情;既有森林中绿叶的拍手歌唱,又有荷塘里莲蓬的举杯赞美;既有东海的渔歌,又有乡野的童话;既有云贵高原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又有江南水乡孩子们的欢歌笑语;既有校园里的渴求,又有大自然的召唤,可谓丰富多彩。这些作品又各具特色,但都是作者以自己的童心和诗心,营造出的洋溢着浓浓童真童趣的爱与美的儿童世界。
    浙江少儿社2001年出版的“红帆船校园美文”:金波的《感谢往事》、雷抒雁的《与风擦肩而过》、高洪波的《独旅》、肖复兴的《丁香结》、赵丽宏的《自新大陆》。这些作品虽然不是散文诗,但大都精短、优美,是写性灵,抒真情的作品。
    散文是个相对自由随意的文体。很多的散文都是从身边的小处取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微之事,无不可以写入散文。金波的《寻找幸运花瓣儿》、《和大树谈心》,高洪波的《与鸵鸟对视》里都有大量的这样的篇什。在金波的笔下,一把老藤椅,一块不起眼的小石头、一件玩过的旧玩具……都能引起他无限遐思,并成就一篇美文。可以说,这两位作家的散文创作,凸现了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这样一个特征。
    新世纪以来当然还有很多单篇散文在报纸杂志发表,如秦文君、张之路就在《少男少女》杂志开过专栏文章。其他像梅子涵的《在回头的路上看见》、薛涛的《铁桥那边的林子》、殷健灵的《一只蝈蝈的老去》、鹿子的《男儿来自可可西里》、韩青辰的《含在奶奶嘴里的童年》等等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优秀之作。
    也许因为少儿散文没有人追捧,远离市场的诱惑,一切全凭着作者内心的喜爱来创作,这就使得少儿散文少有浮躁之气,粗制滥造的急就章不多见,反而时不时会看到一些令人产生惊艳之感的美文。
    新世纪以来的少儿散文创作,在艺术上,我想至少以下三个特点是值得人记住的:1、对真诚的坚守。散文贵“真”。也许因为散文是能让读者最直接看到作家灵魂的一种文体吧。所以,在儿童小说多都市化、时尚化写作,缺少关注苦难、关注农村儿童的今天,在少儿散文里,在林彦、邢思洁、史伟峰……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与告白,看到了童年的那种苦难的生存体验,看到了离我们很远的正在丢失的诗意的乡村。看到了一个孩子在逆境中是如何地辗转而又倔强地长大。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少儿散文,扩展了儿童文学对于少年儿童内心世界挖掘的广度和深度。2、鲜明的艺术个性。著名散文家梁实秋非常强调散文的“文调”,在《论散文》中,他说:“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我目力所及的这些儿童散文,我觉得“文调”还是很鲜明的。如吴然散文的云南风情、金波语言的极强的音乐性、林彦的干净洗练、徐鲁的华美浪漫、史伟峰的尖锐沉郁……3、注重文字之美。这是尤其令人欣喜的一点。在普遍取消写作的难度和深度的当下,在对形式的探索不再活跃的今天,少儿散文还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进行艺术上的探索和实验,充分地发掘汉语言的丰富的表现力,力避无效叙述,讲究惜墨如金,不能不说特别地难能可贵。
    虽然是怀着如此乐观的态度来看少儿散文的发展。但是,一个文体的发展光靠一两个人,其他人只是偶尔的客串,显然是很不够的。而散文这种文体不是有着一种明确的边界的文体。我们很难对它进行准确的界定。似乎在我们现在已经认定的小说、诗歌、童话等等文体之外的所有文字都可以归于散文。这就使我们对于散文的研究、评价缺乏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普适的标准,这可能也是当前散文研究不像其他文体研究那么深入的原因之一,少儿散文的研究当然就更加薄弱了。这些都是制约少儿散文发展的瓶颈。同时,在写作中,如何加强读者意识,写出真正适合儿童阅读,活泼生动、富有童真童趣的散文,避免成人化,我想,也是儿童散文家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注释:

[1] 徐鲁:《听晚星下那些喃喃低语》,载《在午夜的书房里》,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1日第一版。
    [2] 谭旭东:《构建独特的艺术空间》,载2003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雨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