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木偶戏是四川地区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天宝年间,四川就出现了木偶表演,清代中后期,木偶戏班已遍布四川各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四川木偶戏深受巴蜀文化的熏染,与在同一环境中生成的四川民间通俗艺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彼此之间的互渗与兼融十分明显,尤以对川剧的模仿、吸收而深为四川民众所喜闻乐见,并往往以迥别于真人戏剧的审美特征和价格低廉的优势,在受众面、覆盖面上与川剧形成互补,是四川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木偶戏不仅走出了一条面向儿童创作演出的新路子,而且开始涉足旅游、商演等新兴市场,有的剧团还跻身于国际市场,其整体呈现出以儿童剧为主流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是我省目前为数不多的充满生机的古老剧种之一,被业内人士视作具有光明前途的朝阳艺术。但面对时代与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如何对四川木偶戏的生存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使之健康发展,良性循环,仍是当前我省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是我们对全省国有专业木偶剧院团的现状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后形成的,以期对四川木偶戏保护发展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四川木偶戏的特点与优势 1.品种齐全,特色鲜明 四川木偶戏包括杖头、提线和布袋等形式,涵盖了当代中国木偶的重要品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杖头木偶又分为大、中、小三类。 大木偶身高约1.5米左右,面部造型生动,躯干比例匀称,以视觉上的逼真感为特色,据说源自湖广,清初随移民进入四川,流行于川北的岳池、广安、仪陇一带,习称川北大木偶,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小木偶身高约40公分左右,因其小巧精致,俗称精木偶,一说源自京城,故又称京木偶,主要活动于成都、重庆和川西、川南,在四川流传最为广泛。中木偶身高在80公分至1米左右,流传区域较大木偶大而不及小木偶。三类木偶在制作、表演上都各具特色。 杖头木偶是四川木偶戏的主体。较之中国其它木偶,传统的四川木偶戏的有两大特点,一是其中的川北大木偶以“大”著称,是木偶家族的珍稀品种,有“世界稀有剧种”之称,不仅在国内堪称独一无二,而且在世界上也很罕见;二是演唱的与众不同,传统四川木偶戏以唱川剧声腔、演川剧剧目为主,其角色分行、人物造型、服饰道具、表演程式等也大都借鉴川剧,且不同的演出班社所唱声腔、所演剧目也各有侧重,如川西的戏班多唱高腔,擅演生旦戏、文戏,川东、川北的戏班多唱胡琴、弹戏,擅演神戏、武戏,形成了十分鲜明的表演特色。建国后,四川木偶戏已逐渐发展成为集川剧、话剧、歌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舞台综合艺术。 布袋木偶戏以表演口技、打斗、杂耍等为主,过去的表演者主要以个体形式走乡串村,现已发展成舞台剧,除拥有一定数量的特色剧目外,还常与杖头木偶同台表演。 提线木偶主要见于川北一带的祭祀活动中,如广元射箭乡的提阳戏、梓潼阳戏以及在川北地区流行的庆坛等,其中的“天戏”都由提线木偶表演,除唱川剧声腔外,还唱灯调、傩腔等地方小调。 2.制作精美,操纵灵活 四川木偶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服饰华美,传统的木偶偶头均用整木雕刻而成,但面部五官及身、手、腰等部位皆活动自如,偶人形象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由于传统木偶戏都是以川剧声腔来演唱的,所以面部造型和服饰都以川剧人物扮相为模式。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木偶戏剧目生产的加快,内容题材不断扩大,舞台人物日益丰富,传统的木雕工艺因费工费时,生产周期较长,已不能满足表演需要,偶头制作逐渐改用现代化工材料,以模具翻制或高温加压等工艺制作成型,其造型也突破了单纯模仿川剧的模式,而较多的吸收了现代造型艺术的手法,使人物造型更具时代感和个性化。 四川木偶身形优美,比例匀称。为了适应木偶戏繁复的表演技法,制作时还在关节部位设置了巧妙的活动机关,所以表演起来极其灵动活泼,对人的模仿可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由于制作精美,四川木偶不仅是操纵性极强的表演工具,而且是具有很高工艺价值的艺术作品。上个世纪80年代,成都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制作的木偶先后在“四川省美术工艺品展览”、“建国以来四川省经济文化成果展览”和“全国首届民间美术佳品及名艺人作品展”中获奖;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原南充地区木偶剧团)制作的大木偶偶头被前苏联国立中央木偶剧院博物馆收藏,并陈列在显要位置展出。 3.表演细腻传神,擅长绝技绝活 四川木偶戏的表演技巧丰富多彩而又别具一格。由于传统木偶戏都演川剧,因此木偶角色也按生、旦、净、末、丑分行,其小生的儒雅,小旦的秀美,净角的粗犷,丑角的滑稽,既可与真人所演媲美,又别具木偶情趣。现代木偶戏较多地借鉴和吸收了现代戏剧的表演特点,并与传统表演技法有机结合。在四川木偶戏中,木偶不仅可以宽衣解带、吹拉弹唱、舞刀弄剑、点烛吸烟、抛水袖、甩水发、耍蜡烛、下腰、衔花、变脸、吐火,令人称奇,而且面部表情极为生动,喜、怒、哀、乐可细分为几十种,这也是其它木偶所不及的。 四川木偶拥有的丰富品种,也为木偶戏的表演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目前大型的木偶剧团一般都设置了齐全的木偶品种,根据剧情需要以大中小木偶同台、杖头与布袋同台以及人偶同台的演出都很常见,木偶艺术的表现力由此得到了充分发挥和进一步拓展。 二、廿世纪中叶的社会变革给四川木偶戏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 1.剧团生存方式的变化 建国以前,四川木偶戏的从业者多出自半农半艺的农村艺人,演出班社多为家班,一般在农闲时节走乡串村流动演出。其表演技艺的传承主要依赖于祖传家教,班社的生存则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木偶艺术的抢救和继承工作十分重视,在当年木偶戏活跃的成都、南充、仪陇、资中、安岳、绵竹、金堂、犍为等地,文化主管部门都及时召集散失民间的名老艺人,于50年代初便建立了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专业木偶剧团。之后随着人员的不断充实,规模不断扩大,有的集体所有制单位还改为了全民所有制。例如现四川省大木偶剧团,其前身是在川北一带久负盛名的福祥班,1914年由仪陇县人李约之创办,人称“李家班”。该班主要成员除李氏族人外,还荟集了一批川北知名木偶艺人,几十年间励精图治,以经营大木偶表演为特色,深受川北人民喜爱,但在建国前夕,也已到了举步维艰,濒于倒闭的地步。1951年,仪陇县文化馆在“李家班”的基础上组建了集体所有制的“仪陇县木偶宣传组”,其后逐步发展为“仪陇县木偶宣传队”“仪陇县新民木偶剧团”,1985年划归南充地区文化局管理,改名“南充地区木偶剧团”。90年代,为了进一步保护发展大木偶艺术,该团改名“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实行全民所有制。 演出机构生存方式的这一根本性变化,使四川木偶戏的演出主体由半农半艺的家族式戏班转变为专业的国有剧院,从业者的身份也由民间艺人转变为国家的文艺工作者,不仅社会地位得以提高,而且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可以专心从事艺术创作,从而保证了人才队伍专业程度的逐步加强,促进了制作与表演技艺的迅速发展。 2.社会功能的转变 旧时,四川木偶戏与四川盛行的各类民俗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除名目繁多的传统庙会、祭祀活动、各季农事几乎无一例外都要唱木偶戏外,百姓遇红白喜事、节庆寿典、酬神还愿等也都常延请木偶班社唱戏。在民国年间,请木偶戏班的价格大约是请川剧班价格的1/4,而在各种祭祀、民俗活动中,木偶戏与由人演出的川剧“人大戏”的功能却是完全一致的。例如春夏之交驱逐农田虫害时唱的“秧苗戏”,迎神庙会时唱的“会戏”,求雨时唱的“雨戏”,摆宴时唱的“酒戏”,还愿时唱的“愿戏”,等等,都既可唱“人大戏”,也可唱木偶戏。因此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偏远山区和乡镇,木偶戏参与祭祀、民俗活动更为常见。 新中国建立以后,四川木偶戏的祭祀性功能逐渐消失,成为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组成部分之一,为宣传社会主义和时代精神,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审美需求,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发挥作用。社会功能的变化,不仅给木偶戏带来内容题材的变化,而且也促进了木偶制作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文化市场多样化的新格局,四川木偶戏根据木偶艺术的审美特征,将主要审美群体定位于少年儿童,创作了大量儿童题材的现代剧目,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受和欢迎,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前文化创作中儿童作品匮乏的不足。从目前的演出剧目绝大多数为儿童剧来看,四川木偶戏由成人剧向儿童剧转化的趋势已非常明显。 3.演唱形式的转变 建国前,受从业人员地域文化和传承方式等因素的局限,四川木偶戏大多只唱川剧声腔、演川剧剧目。建国后,一方面,四川木偶戏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人才队伍日益充实,为创作新剧目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的文艺作品和样式不断涌现,人们的艺术视野不断开阔,自20世纪50年代起,四川木偶戏的新剧目便层出不穷。这些新创剧目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演出形式上对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等多种戏剧艺术样式的兼收并蓄。目前,四川木偶戏的演出剧目中,除有少量传统剧目仍唱川剧声腔外,一般都采用综合话剧、歌舞、音乐等艺术成分的综艺形式,剧中人的语言也都用普通话,其表演形态与其他省的木偶戏趋于同一,地方特色有所弱化。 4.演出场所的变化 四川木偶戏班社过去都沿袭走乡串村的流动演出方式,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院坝阶沿,无所不至,处处可演。建国后,木偶剧团都有固定的地址,木偶戏也得以进入剧场,登上舞台。改革开放以来,剧团日常演出虽然以送戏到学校等基层单位为多,但一般都有简易舞台。演出的舞台化,是四川木偶戏由田间小戏发展成为舞台剧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四川木偶戏的现状 1.全省木偶戏剧院团的分布及构成状况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全省专业表演团体的布局调整,以及剧团自身艺术生产能力的差异等因素,原有的南充市木偶剧团、犍为县木偶剧团、金堂县木偶剧团、安岳县木偶剧团、绵竹县木偶皮影剧团等相继撤销,目前四川省只保留了成都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原南充地区木偶剧团)、资中县木偶剧团三家专业木偶剧团。从剧团数量和覆盖面看,比“文革”前有较大的下降,但从保留的这三个剧院团来看,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艺术特色,较强的艺术创新能力,其中成都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在继承发扬精木偶艺术的基础上,对大木偶、中木偶以及布袋木偶也有所继承和创新,形成了多种经营的特色;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和资中县木偶剧团分别以川北大木偶表演、中木偶表演为特色。三院团以三足鼎立之势,使四川传统的木偶品种和特色剧目得到了较好地保留、继承和发展,且分布于川西、川北、川中地区,区域布局较为合理,剧团有着广阔的流动空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专业国有剧团的调整,四川木偶戏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木偶戏班陆续在南江、潼南、垫江、达县、江津、蓬溪、岳池、资阳等地再度复苏,其中有的是祖传家班,在多年辍演之后重出江湖,一些传统剧目和传统技艺得以再现民间。如1980—1985年前后,蓬溪县曾同时有5个民营木偶队并存;最近两年,在广安市所属的岳池县也有3个民营木偶剧团在活动。民营剧团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国有专业剧团,他们实行灵活自主的经营方针,不仅在四川城乡广泛演出,迅速填补了国有剧团撤销后留下的空白地带,而且敢于走南闯北,有的已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烟台、大连站稳了脚根。 2.演出市场及经济收入 最近两年,成都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的木偶剧目,每年在国内(主要是成都所属的7区12县)演出近300场,其中到学校、幼儿园或社区、农村演出约250场,剧场演出30—40场;国外演出100场左右。四川省大木偶剧院每年演出100多场,不仅面向少儿,还参加各类商务、庆典演出;2004年该团成立市场部以后,仅上半年即已演出400多场,演出区域也扩大到永川、重庆等地,其中部分场次专为旅行社和中央电视台演出。资中县木偶剧团2002年演出160场,2003年演出70场,演出场所也主要是中小学校、幼儿园,演出区域除本县外,还有乐山、威远等地。 木偶剧团的演出收入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包场,包括到学校、幼儿园、社区、农村以及商务、庆典演出,每场100元左右至3、4千元不等;一类是剧场卖票,一般在城市演出每票2—3元,农村演出0.5—1元,在大剧场演出或旅行社的专场演出票价较高,大致为10-100元。 三个国有专业院团中,成都木偶皮影剧院和四川省大木偶剧院是全民所有制单位,有国家固定的工资补贴,生存条件相对较好;而资中县木偶剧团是集体所有制单位,只有少量国家财政补贴,所以虽然从每年人均演出场次看,资中木偶剧团明显高于两所全民所有制剧院,但人均年收入却要低得多。根据省文化厅2003年初的统计,成都木偶皮影剧院的年演出收入为24.4万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收入1.2万元;四川省大木偶剧院的年演出收入为6.5万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收入1.1万元,资中木偶剧院的年演出收入为10万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收入0.56万元。三院团从业人员的个人收入在省内同一级别的专业艺术院团中都处于中等水平。 民营剧团的演出市场也主要在小学、幼儿园。以岳池县为例,个体民营剧团规模一般为2、3人至10余人不等,每团每年大约演出60场,年收入约12万。其中的岳池银城儿童木偶艺术团,以2—4人的规模、10多个剧目在全国巡演,每年300—400场。今年以来,他们已在山东的烟台、泰安、大连等地小学、幼儿园演出过多场,最近正准备到北京演出。 3.当前木偶戏演出剧(节)目的类型和特点 目前四川木偶戏的常演剧(节)目,成都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四川省大木偶剧团都保持在40个左右,资中木偶剧团有20多个,均以中、小型为多。成都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的演出剧目中,约有1/5为传统戏保留剧目,仍沿袭川剧路子,唱川剧声腔。从演出性质和功用看,这些常演剧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精品剧目,如成都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的《沉香救母》《人间好》《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哪吒》《三星金沙之谜》《红地球、蓝地球》,四川大木偶剧院的《玉莲花》《美人鱼》《红宝石》等。这类剧目代表着四川木偶艺术的最高水平,演出主要面对剧场观众、海外市场和各类国内外木偶比赛,为提升和扩大剧院、剧种的知名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普及性剧目。这类剧目大约占所有演出剧目的4/5,涵盖了少年儿童喜爱的童话、神话、寓言、科幻、民间故事、课本故事等题材内容,以及展示木偶表演技巧的变脸、吐火、作画、杂技、器乐合奏等,常年演出于城乡的小学、幼儿园,不仅对普及木偶艺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而且还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少年儿童在思想、文化、艺术、审美诸方面的教育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 民营剧团大多规模小、节目精、流动区域广泛,一般只演短小的传统儿童剧,如《半夜鸡叫》《哥哥打老虎》《东郭先生和狼》《狐狸和公鸡》《猴子改错》等,所用木偶也多是小杖头或布袋,很受低幼儿童的喜爱。 4.人才队伍状况及艺术生产力水平 成都木偶皮影剧院现有演职人员72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3名,包括高级职称者3人,中级职称者28人,平均年龄36.5岁;四川省大木偶剧团现有人员31名,其中高级职称者1人,中级职称者20人,平均年龄37岁;资中县木偶剧团现有人员14名,其中中级职称者7人,平均年龄37.5岁。三院团从业人员大多出自戏校,其文化程度一般都达到中专水平,部分年轻演员以自学方式达到了大专水平。专业人员中,有将近一半是80年代以后招收,采取与戏校联合办班,定向培养的,成都的学员还曾送到北京专业院团培养实习。目前这批人员已成为院团的中坚力量。三院团面临的共同问题是都缺乏编剧导演,一般采取由本单位人员兼任、外聘或购买剧本等方式满足艺术生产的需要。 成都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具有较强的艺术综合实力,其艺术原创力堪称国内一流,近年来更以平均两年生产一个新创剧目的水平,成为全国木偶专业院团中的佼佼者。所创作的《红地球、蓝地球》分别荣获文华新剧目奖、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全国儿童剧优秀作品展演奖,《三星金沙之谜》在2003年举行的“金狮奖”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中获得金奖和四个单项奖。上个世纪90年代初,该团与日本影法师剧团联合制作成功大型木偶剧《三国志》,并由本团演员担任剧中主要偶人的提手。现该剧已连续演出达5年之久,演出区域除日本各地外,还有美国、加拿大、韩国、墨西哥等国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地区,目前正在亚洲巡演。观众以成人为主。 四川省大木偶剧团多年来致力于大木偶艺术的开发,在制作与表演上都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其新创作的剧目《脸谱乐》《卖汤圆》在“金狮奖”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中分别获得了银奖和铜奖。 资中县木偶剧团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创造过以团人均年产值3345.75元而居全国木偶皮影剧团之冠的骄人成绩,在制作上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曾率先运用泡沫着色法和木偶分部组合结构(即将杖头木偶原“三根木棍一个头”的简单结构发展为有头、胸、腹、腿、足等部位的组合结构),并借鉴提线木偶的操作技巧创造了新的特技手法。但因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县,又属集体所有制单位,其生存条件较其他专业剧团更差,近年来艺术生产力和创新力都有所下降,演出剧目多来自对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向兄弟院团学习或木偶表演集粹等,10多年来没有出现过有影响的新剧目。 民间剧团的从业人员多师承民间艺人,一般不具备创新能力,主要演出传统剧目或学习剧目。 四、四川木偶戏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发展趋势 从四川木偶戏的自身优势及目前所开拓的演出市场来看,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四川木偶戏将主要观众定位于少年儿童,不仅可充分发挥木偶艺术之长,而且为木偶艺术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观众群体,而观众的更新换代,又必然对木偶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目前四川的交通道路高速发展,许多地区已实现了村村通路,为演出单位送戏到农村,满足广大农村少年儿童的文化娱乐提供了便利条件,给四川木偶戏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旅游业是四川的拳头产品,四川特有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民间艺术构建了四川旅游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近年来,四川木偶戏作为四川民间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已受到旅游部门的重视和旅客的欢迎,正在成为四川旅游观光中的一个亮点。随着四川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木偶戏在旅游市场中的作为也可进一步扩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中国、四川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四川木偶戏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海外的文化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富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关注与欢迎。四川木偶戏的这一优势将在中国与世界文化市场的接轨中得到进一步彰显。 目前各专业院团对今后市场发展方向的定位也日趋清晰:成都木偶皮影剧院将主要观众群锁定少年儿童,同时也对旅游和海外市场高度重视;四川大木偶剧院充分发挥大木偶之优势,在商务和旅游演出市场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资中木偶剧团以每2—3年为一个周期,在当地及周边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巡回演出,并经常远赴山东、河南等地,参加灯会等民俗活动的演出。四川木偶戏以儿童剧为主以成人剧商业性演出为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2.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国有专业木偶戏院团普遍面临人才队伍亟需充实、长期缺乏固定演出场所、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等问题,而社会上也还存在对木偶演出缺乏正确认识的现象,有的学校甚至将其视为加重学生经济负担的乱收费名目而予以抵制,致使一些地区的演出市场大幅度萎缩。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四川木偶戏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 1)将四川木偶戏定位于公益性文化事业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将大力繁荣和发展少儿文艺作为重要措施之一。四川木偶戏是我省目前唯一将主要观众群定位于少年儿童并深受欢迎的地方剧种,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少年儿童中演出木偶戏,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且可以使他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因此,可根据中共中央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精神,将四川木偶戏定位于与文教事业相配套的公益性事业,加大扶持力度。同时,由于木偶戏演出主要是面向少年儿童,票价十分低廉,在市场竞争中受到较大局限,因此在目前演出市场尚未成熟时期,由国家财政给予基本工资补贴是完全必要的。 此举不仅可有效改善木偶戏院团的生存环境,使专业院团在人才培养、演出市场等方面渠道不畅的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而且还可加强社会各方对木偶事业的关注与支持,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参与儿童剧的创作,以促进木偶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少儿文艺创作,为未成年人提供充足、健康的精神食粮。 2)建立城市固定演出场所 目前我省木偶戏院团(包括民间剧团)均无自己的剧场,也无固定演出场所,其演出都以送戏上门为主,如要举行公演则需租用剧场。这种长期演无定所的状态,不仅使剧团演出成本大大增加,而且也难以形成木偶戏院日常演出规律,往往使得一些对木偶戏有兴趣的观众看不到演出。所以建立木偶戏固定的演出场所,对于减轻演出单位的经济负担,扩大木偶艺术的社会影响,培养固定的观众群体满都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目前我省还没有一所专门的儿童剧场,因此在条件具备的大中城市,可将木偶戏的固定演出场所定位于儿童剧场,将其建成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活动中心,使其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中充分发挥作有用。 3)抢救传统技艺,保持剧种特色 近20年来,四川木偶戏的改革创新取得了突出成绩,但由此也带来了传统技艺流失的问题。在制作方面,由于现在使用现代科技手段,且市场分工细化,可以直接买到成品,因此传统的木雕工艺已弃之不用,基本上已经失传。在表演方面,由于演出形式多为现代戏剧样式,原传统戏中积淀的传统技法有相当部分得不到应用,也已自然消失。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各地木偶艺术在造型与表演方面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而地方艺术的个性特征则逐步淡化。因此对传统技艺的抢救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 抢救和发掘木偶传统技艺,尤其是濒于失传的木偶传统雕刻工艺,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加大经济投入,可以现有专业院团为基地,建立相关的机构,充分挖掘名老艺人,以指派传承人的方式,使传统技艺得以抢救和传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各专业院团在艺术创作中,也应尽可能化用传统技法,突出地方特色,以保持剧种的独特魅力。 4)扶持民间剧团,拓宽演出市场 我省目前仅有三个国有专业木偶戏院团,相对于全省近9千万人口、2千万少年儿童而言,剧团数量明显不足,绝大部分少年儿童无法观赏到木偶戏。在此情况下,大力扶持民间木偶剧团,对于保留四川木偶戏传统剧目和技艺,普及木偶艺术,解决就业问题等都具有积极作用。 据了解,目前尚在运转的民间剧团一般经营状况都较好,但因缺乏创新能力,节目单调,在经营情况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自生自灭的状况较严重,剧团数量难以稳定。如能在原来木偶戏基础较好的川北、川西地区扶持民间剧团的发展,从政策上引导他们到没有木偶剧团的川南及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流动演出,对于发掘木偶艺术、丰富人民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增加从业人员经济收入等,都不无益处。同时,创造条件将那些艺术实力较强的木偶剧团输送到经济发达地区乃至国外进行商业性演出,也可使四川木偶戏的演出市场进一步拓宽,以获取更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