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田建民:重读《墓碣文》(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长城》2013年4期 田建民 参加讨论

    以上我们对碑文的阳文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下面我们来看碑文背面的阴文。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对以上此段话,以往研究者多理解为表现的是鲁迅自我解剖时矛盾痛苦的心理状况。如李何林解释为:“就是挖抉自己的心灵状况,了解自己,并且予以评价。但是,挖抉时很痛,酷烈的伤痛压倒了味觉,我品味不出是怎样的心肝(思想),更谈不到评价。……那么,就过些时候,等不痛了,再不慌不忙地来品味、评价吧!又由于过了些时候,挖出来的心(思想),业已陈旧,已经成为过去,事过境迁了,又如何品味、评价呢?”(18)孙玉石则认为这段话写出了鲁迅“解剖自己的痛苦而矛盾的心境。鲁迅以设问的方式告诉人们,像他那样‘全露出我的血肉来’的‘更无情面’的解剖自己,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其中所咀嚼的‘本味’,是无论在创痛酷烈或痛定之后,都无法知道的。因为在创痛酷烈时,不能冷静地去认识‘本味’;而在痛定之后,已经事过境迁,这‘本味’就不复存在了。这‘本味’,指的是解剖自己时的思想认识和感受”。(19)李天明则认为这是鲁迅道德自省的一种隐喻。他说:“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从表面上看,这是因为他抉心自食,毁了心肝。然而,这是一个双关,暗含鲁迅的自责。……‘无心肝’就是没有良心的形象的表达式。”(20)
    以上解读或认为此段碑文表现的是鲁迅自我解剖的矛盾与痛苦的心境,或认为表现的是鲁迅自己道德的自责,但均把墓主人看成了鲁迅自己。笔者还是愿从把墓主人看成封建旧文化僵尸的角度来对这段刻辞进行分析和解读,认为这段话仍然是作者以第三者的超然姿态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审视、剖析与评判,是作者力图客观审慎地探究和追问传统文化的病根在哪里,其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们知道,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五四反封建文化的先驱们,虽然当时以激进的反传统姿态来批判旧文化,甚至陈独秀决绝地表示:“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之。”(21)然而,他们又都是自小吸吮着传统文化的奶汁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对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又爱又恨,甚至有一种爱之愈深,恨之愈切的复杂心态和情感。他们理智上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尊重和张扬人的独立个性的合理性,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奴性的不合理性,而他们自小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已经内化为集体无意识的道德情感,这就使他们对待传统文化在理智与情感上产生了矛盾与纠结。他们当时的反传统,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角度来批判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制约社会革新前进的旧道德和旧文化的。就像陈独秀所说:“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22)可以看出,五四反封建文化先驱们要全面摧毁的是被统治者体制化了的诸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些禁锢人的自由思想、扼杀人独立精神的信条以及由此训育出的国民的奴隶性格,即鲁迅着力批判的“落后的国民性”,而不是原始的儒家思想。对此,吴虞在给陈独秀的信中说得明白:“孔子自是当时之伟人,然欲坚持其学说以罩天下后世,阻碍文化之发展,以扬专制之余焰,则不得不攻者,势也。”(23)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更道出了问题的本质:“故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王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24)
    所以五四先驱者们表面上激进甚至偏激地反传统,实质上反的是传统文化中被体制化的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封建信条,而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整体否定。他们这些“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思想先驱们,对传统文化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态和情感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种意义上,鲁迅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对传统文化的剖析与批判形象地说成是“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批判自己自小就已接受的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无异于“抉心自食”。而“欲知本味”就是探究传统文化的病根在哪里?它的价值又在哪里?“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疾风暴雨式的批判中,这样的问题又怎么能够轻易地搞清楚呢?“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五四落潮之后,对这些问题慢慢地思考,然而,传统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非常复杂,所以这些问题还是不容易搞清楚。而“答我。否则,离开!”则是墓主人说的话。也就是说,在不能搞清这些问题的时候,作者进行了换位思考,让墓主人——传统文化对剖析和批判他的人进行拷问。你们不是批判我吗,那我的病根在哪里?你们批得我一无是处,那我为什么能发展延续到现在?我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回答不了,就免开尊口吧——离开!因为“我”回答不了这些问题,所以感到紧张和汗颜。于是“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以上我们对《墓碣文》从启蒙和文化批判的立场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认为古墓中的死尸象征的不是鲁迅自己或其灰暗的思想意识,墓碣上的刻辞也不是鲁迅对自己内心的解剖或对自己灰暗思想或心理的批判。作品用“复调”式的手法,以三种不同的形象或声音来表现批判封建文化的主题。墓碣刻辞的阳文是作者在对封建专制文化主导下的“一治一乱”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上,从总体上否定了过去与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系统,表现出彻底推倒封建旧文化而重构新文化的诉求,揭示出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就是利用封建旧文化对自己的臣民进行精神的毒害和虐杀。而墓碣刻辞的阴文仍然是对传统文化的解剖和评判,是作者力图客观审慎地探究和追问传统文化的缺失与优长、病根与价值。
    注释:
    ①《鲁迅全集》第一卷,第28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鲁迅:《致李秉中》,《鲁迅书信集》第6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③⑦冯雪峰:《论〈野草〉》,见《冯雪峰忆鲁迅》第171页、第17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④⑩(18)李何林:《鲁迅〈野草〉注释》,见《李何林全集》第2卷,第134页、第132页、第13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⑤(11)(19)孙玉石:《〈野草〉研究》,第62页、第63—64页、第64—6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⑥《鲁迅全集》第2卷,第20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⑧(12)(20)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第173—174页、第172页、第16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⑨(13)(14)胡尹强:《鲁迅:为爱情作证——破解〈野草〉世纪之谜》,第216页、第217页、第218页,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15)(16)钱理群:《心灵的探寻》,第17页、第10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鲁迅全集》第3卷,第9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1)陈独秀:《答胡适之》,载《新青年》3卷3号。
    (22)陈独秀:《袁世凯复活》,载《新青年》2卷4号。
    (23)《鲁迅研究资料》第24辑,第159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版。
    (24)守常:《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载《甲寅》日刊,1917年2月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