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桃溪浅处不胜舟——对电影文化市场美国化的质疑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艺术报》2013年10月 吴跃农 参加讨论

    
    美国电影《阿凡达》海报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海报
    引言:为什么不能反对好莱坞?
    《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4期发表了两篇关于电影著作的评论,李瑞的《为什么反对好莱坞? 》和张天潘《从电影看中国文化想象力之贫乏》。显然,李瑞先生是极力赞赏好莱坞的,他对任何反对好莱坞商业电影、推崇欧洲艺术电影的观点都极为光火,一一反驳。他说,好莱坞电影是被符号化的,欧洲艺术电影是被推向神坛了,批评好莱坞的这本《反好莱坞——欧洲电影十大师》是“轻率而自赏的写作”云云;张天潘先生则是对中国当下极具票房号召力的电影的情趣不以为然,这就构成了文中并不奇怪的、追捧美国好莱坞电影、打压美国好莱坞之外电影的一边倒态度。
    为什么要反对好莱坞?这是李瑞们的惊诧。为什么不能反对好莱坞?这是我的观点。恕我直言, “美国化”是学术界的病——不仅是文化界,包括我接触到的经济学界、教育界,美国的一切一切都值得津津乐道,视为楷模——他们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行,我们怎么怎么不好,怎么怎么不行——这是扬美贬中的通行“学术”模式。若要问我们怎么能行、能好,这帮“砖家学者”们恐怕说不出有价值的可行性意见和建议。不幸的是,把美国大片奉为圭臬,也算是当今中国电影态度的一个顽固病症。
    这里不具体对李瑞先生和他批驳的电影著作《反好莱坞——欧洲电影十大师》评论,我只对当今中国电影的取舍态度发表看法,是不是可以起到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启示。
    从法国总统奥朗德首次访华说起
    当期《中国图书评论》出版的月份,即2013年4月份,在国家政治层面,或者说是中国与世界的政治家交往层面,发生了一件与电影文化相关度颇高的事情,这就是法国总统奥朗德的首次访华。
    法国总统这次来,随行的除庞大的企业家团队,还有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让·雅克·阿诺和影星安娜·帕里约,其表达的题义是不满美国电影在中国一尊独大,通吃,要与中国相关部门推进法国电影进入中国(据《参考消息》 2013年4月25日) 。
    奥朗德总统是从他的商业角度考虑问题的。2012年,法国对华贸易逆差为260亿欧元,约占法国总赤字的40 %。法国方面希望法中贸易实现某种程度的平衡,尽管不指望能一夜之间予以好转,但也希望能出现逐步改善的势头。奥朗德的用心没有白费,国家领导人的订单作用至少在引进法国电影之外还是比较明显的,中国当即购买了他们的空客60架,金额巨大,在中法核能合作方面也有进展,而法国雷诺汽车也在挺进中国汽车市场,但我没有看到购买引进法国电影的消息,看来还不会一下子有大的突破。
    实际上,这并不只是国内电影进口品种单一、被美国好莱坞电影文化垄断的经济问题,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层面,哪怕是从电影接受美学的角度,忧虑当前我国电影市场美国化的更应该是我们。
    中国电影文化市场的美国化
    中国影院放映外国电影是美国片一尊独大。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长率达30 %,达到170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然而,中国电影票房的近一半份额是美国电影构成的。试想一下,美国的第一大电影市场,会允许进口外国电影由中国一国包揽么?中国市场已成为好莱坞票房重仓,这一点,中国显然不如印度能够坚持自己的电影文化主体性,美国电影在印度的占有率只有10 %左右。 《阿凡达》当年风靡全球,到了印度票房只有同期上映的印度故事片《三傻大闹宝莱坞》的三分之一。印度宝莱坞没有妄自菲薄,她做到了“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
    中国全年进口的外国电影中,美国电影占绝大多数。外国电影进口协议按照分账原则,美国电影分走了中国全年电影市场的大笔收益。美国电影成了中国电影市场“收益分享”的最大赢家——我关心的不是美国电影拿走多少分成,这并不是主要的,电影也从来不只是票房,而是社会效益——文化软实力、国家影响力和辐射力。中国观众被迫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美国化格局下的专一观赏者,别无选择,就像当年被逼只有“八个样板戏”可看一样——从电影文化来看,我们现在并不比当年进步多少,当年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从苏联到东欧、亚洲的朝鲜越南等是开放的,对西方也没有完全隔绝,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法国的新浪潮、萨特的存在主义电影《可尊敬的妓女》等,都有引进,还有印度的《大篷车》 《流浪者》 ……电影来源国不会像现在只主要局限于美国。
    对中国电影文化市场美国化的质疑
    许多年轻人习惯了沉醉于《钢铁侠》的个人英雄主义,习惯了为《泰坦尼克号》一次次冷饭热炒,由此相信美国式的旖旎风光、高品质生活和情爱缠绵浪漫,美国是乐土,是自由之邦,云云。
    被美国电影文化单一色彩长期强制熏陶,很难说不会给他们烙上世界就应该是美国式样的世界、文化就是美国的强权文化的无理印章。也因此,在美国单极强势话语之下,在年轻人心目中与美国一起蔑视、妖魔化其他国家非常容易,你现在还看过朝鲜等国家的电影么?
    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透视世界,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客观承受个人经历的荣辱,因此,至少在电影银幕宣示的图景上,世界其他国家不存在了,欧洲不存在,中东不存在,中亚不存在……与美国共荣辱成了这种文化符号的精神诱引。无形之中,美国说一些国家是邪恶,是不普世价值的,在美国价值观和“狂轰滥炸”宣泄武力的电影文化狂躁暴力压榨之下,许多人很可能会把思维权拱手交出去,把世界认同成美国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爱恨由着美国电影去定位。
    我认为,电影市场是一个国家的电影文化态度,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电影文化平台,应该是包容性的,应该是多样化的,应该不是狂热追捧所谓美国大片的,更不能由此渲染美国式的丛林法则,美国电影中的强权文化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事实上,面对我们的电影文化中的美国话语强势冲击,我们应思考是否会在美国好莱坞的价值观中迷失自我。
    显然,唯美国电影是好,和其它方面的唯美国是好——不单纯是一种取舍态度,而是一种很不合时宜的文化病症,必须及早医治。
    民间有选择 中国有电影
    值得宽慰的是,这种病症在民间并不流行。民间自不会独食美国大片,那样的话,不噎死也反胃。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电影笼罩我们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互联网让观众用鼠标选择,合理“反对”了影视渠道的唯美国好莱坞电影是好的态度。想想这些年来,从较早的《蓝》《红》 《白》三部曲这样的法国电影,到俄罗斯温馨的新电影《接吻不是为媒体》,以及世界各国的好电影在源源涌来,为网民全方位打开眼界,电影欣赏的少数人密室权贵特权瓦解了,任何精品,任何类型,任何国家,只要想得到,只要想看,都在弹指之间可以实现。
    更何况,中国电影本身的创造力正在引起世界瞩目, “中国电影正成为创造性力量” ,中国有一半的电影江山属于本土创造,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发挥着积极影响力,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到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的电影创作,哪怕是“文革”中及后期,也有《闪闪的红星》 《海霞》 《创业》 《青春》和《南海风云》等优秀电影,直到新时期第五代导演的横空出世和当下新一代电影人对现实穿透的敏锐、结构故事的写实,其文化生命力是抹杀不了的,具备了美国电影所不可能替代的审美力量。
    就连深得中国电影市场美国化红利的美国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也讲了两头都真实的话,他承认: “中国不仅作为国际电影的一个市场给大家留下印象(这里是指美国电影的市场——笔者注),同时作为一支创造性的力量也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台湾导演李安也说: “中国的市场和热爱电影的人们会越来越规模壮大,而且或许有一天会超过英语国家。所以,我真的希望它继续发展,无论是从商业上还是从艺术上,还是介乎两者之间,而且大家都能健康发展。 ” (据《参考消息》 5月28日)
    民间有选择,中国有电影,并没有趴下仰视美国电影。
    中国电影市场应去美国化
    我们有中国梦,中国梦必须是与世界梦交融的,不能让撒切尔夫人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预言成真,她说—— “中国永远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价值观输出,没有软实力。 ”我以为,当务之急,必须结束美国电影文化单一强势向中国灌输的局面。像法国总统访华新闻所传递出的信号一样,世界各国电影渴望走向中国,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电影市场应该向全世界平衡开放,中国电影市场应该去美国化,必须降低美国电影在中国的份额,同比提高世界各国优秀电影。
    世界本身是五彩的,世界电影文化本身是多样性的,不是单极的,希望中国电影市场不要再偏执于美国片了,也希望我们的电影评论更客观些,不只是一味吹捧和迫不及待“折服”美国电影的一种声音。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看到世界电影的云蒸霞蔚,让中国包容世界电影文化,对话世界电影文化,让我们站在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新起点,与世界人民和文化同在。
    唐朝诗人王之涣有首《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七绝写得很美,移用来作为本文的结束,也许并不牵强附会。美国大片,描摹的也许是某些人心目中的美景,只可惜,这艘美国泰坦尼克号,不管你主观怎么想推波助澜在这片水域“催去棹” ,依然是“不胜舟”的。
    难道不是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