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维吾尔族民间故事特征浅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神州民俗》2008年第5期 付江 董媛媛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付江(1978-),男,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董媛媛(1979-),女,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俗学与文化人文类学。
    内容摘要:维吾尔族民间故事是维吾尔族人民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也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和其他民间文学形式一样,有着自己作为客观存在的渊源深厚、集体创作、口头传承、流动变异的重要特征。
    关 键 词: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口头传承


    维吾尔族民间故事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的角度可以这样说:维吾尔族民间故事是由生活在维吾尔族地区的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遐想(或虚构)的内容和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也就是维吾尔族人民常说的“哈拉克依喀依”。从狭义的角度讲,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则是指除了神话、民间传说以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在此我们将讨论的是广义的维吾尔族民间故事。
    维吾尔族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它内容丰富,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笑话等,体现了维吾尔族各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维吾尔族地区的风土人情,有维吾尔族民族个性、维吾尔族地方特色,也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像其他民间文学形式一样,有着自己作为客观存在的种种特征,在此,我们拟从渊源深厚、集体创作、口头传承、流动变异等方面来探讨维吾尔族民间故事的文学特征。
    维吾尔族历史悠久,自远古时代,古人类即在西域大地上生息繁衍。劳动生息在西域大地上的维吾尔族人民,在长期开发建设西域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这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维吾尔族各民族民间故事的深厚基础和广阔背景,积淀着维吾尔族广大民众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各民族的民间故事在反映本民族的共同心态和共同情感的同时,不断演变和完善,既有其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整体的共同特征。
    集体创作。维吾尔族民间故事的创作走过的是一条集体创作、人人参与的途程。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像其他民间创作一样,其故事的创作者往往在一定的集体场合,由于现实生活情景的激发,或为了满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需求,便由不同的人进行了自发的口头故事的创作。有的时候是为了鼓舞战斗精神或激励劳动情绪,有的时候是为了减轻劳动负担或调节集体劳动的动作,有的时候是为了庆祝节日或表现对事物的看法,有的时候是为了表达宣泄欢娱乐观或悲戚愤怒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了民间故事。这正如克里屈里基在其《英苏民歌集》序言中所说的:“一个在唱歌跳舞的团体,团结一致地受一种心理和情绪的刺激,这情绪不仅是宜于诗的创作。……这团体中各个成员轮流歌唱……这些个别的贡献集拢起来,就是一首歌了。这是集体的创作,虽然每章诗单独来说,是一位个别作者的作品。这样做成的歌不是任何人的财产,没有个别作者。民众就是它的作者。”这种集体创作的方式当然是比较原始、粗糙和不自觉的。这种方式很早就已经为维吾尔族广大民众所掌握,直到现在仍然为维吾尔族的百姓所使用。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呈现出了不断被加工、润色、改变的再创造的景象。维吾尔族民间故事无论它原来是集体创作的还是个人创作的,只要它一经创作出来,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传播领域,要在民众中流传,千百次地由广大民众讲述、咀嚼。在这个被讲述和咀嚼的传播过程中,这些民间故事要经受着种种考察和检验,其中包括民间故事的故事内容、故事表现形式、故事语言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这些民间故事能够适应民众的生活需求和审美心理、习惯、情趣,能够适应民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那么它就能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就会具有一定强的生命力和一定长的生存时间,就能在广大民众中流传,并且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从而强化它们的集体创作的特征。相反,就要在流传过程中被民众遗忘和摒弃,丧失集体创作的特征而失去它们存在的价值。
    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在传播中,不是被原封不动地加以再现,而是常常被听众根据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形和需求,进行多方面的加工和润色,在这个过程中,融进了听众的艺术才能、审美意趣和价值标准,被不断地进行再创作的民间故事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等各个方面都较最初的形态更为完善,更为精纯,其艺术感染力更强,当然其生命力也就愈强。因此可以这样讲,一个民间故事先由一个人或一部分人传讲,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听众参与传播,于是,在故事传播的过程中又经过了包括听众在内的很多人加工、润色和修改。作品不是归一人所有,人人可以改动,人人参与创作。因此可以说,民间故事是流动的,是不断变化的,是生生不息的,它的传播过程就是它生长发展的过程,它的传播者和欣赏者就是它的创作者,它的创作者也是它的欣赏者。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就是这样通过讲故事者和听故事者即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口耳相传、世代传播而保存下来。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一般都没有作者,均为佚名,这就形成了维吾尔族民间故事的“无名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例如《种金子的老汉》、《富翁和仆人》、《聪明的姑娘》、《金发少年》等,都是标明“某某整理”、“某某搜集整理”或“某某讲述,某某整理”等字样,这都说明,这些故事产生的形态。应该说,这些民间故事最初的面目和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是不同的,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很多人的参与和再创造。集体创作是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具有的重要特征,它说明维吾尔族民间故事是世代生活在维吾尔族地区的广大群众集体智慧和艺术才能的结晶和体现,这也是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为广大的维吾尔族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重要因素。
    口头传承。维吾尔族民间故事的口头传承的特征,是在口头文学的发展中形成的。口头的文学创作是我国文学的最早形态。在历史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体力劳动者,基本上被剥夺了掌握文字、使用文字的权利。同时,口头语言表达的优势也是广大民众乐于接受和使用口头语言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口头语言是一种最灵便的表达工具,既便于传诵,又便于记忆,口头语言紧紧依附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口头语言反映生活极为便利及时,所以,人民进行口头创作是和口头语言表达的优势分不开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广大的劳动者承继着口头创作的优良传统,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广泛地进行口头文学活动,一直延续和发展到现在。即如最早的文学传播是口头的传播一样,维吾尔族民间文学的传播也是口头传播,具有口头文学的性质。口头传播使维吾尔族民间故事流播很广,相传很久。如脍炙人口的《阿凡提》、《毛拉·则丁》等故事,人们百听不厌,百讲不烦,甚至传诵了千年以上,传诵到全国的许多地区。
    流动变异。由于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创作和流播的集体创作和口头传承的特征,就决定了维吾尔族民间故事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它是维吾尔族民间故事最具积极意义的重要特征之一。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不断变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口头作品的语词、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和题材等方面。使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产生变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源于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很多民间故事创作是依靠记忆保存的,然而记忆不可能像文字保存的那样稳定和固定,因此在这些民间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叙述语言、故事情节、人物、细节等不免要发生变化,同时,人们对民间故事也很少要求固定化,他们追求故事的生动和鲜活。属于口头的和集体创作的民间故事,作者和传播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和区别,传播的过程就是再创作的过程,任何人都可以对故事进行加工、润色和增删。例如,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中“阿凡提”的故事,同样的一个母题,在表达过程中却有很多不同的版本。由此可见,民间故事本身就是流动着的,是不断变化着的。
    其次,维吾尔族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民间故事产生变异。民间故事是极为贴近民间、贴近民众的,自然环境的不同,风土人情的差异,生活习俗的区别,都会程度不同地影响到民间故事内容或形式的变化,改变民间故事的面目。平原和山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是截然不同的。
    最后,时势的变化,历史的发展也是形成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变异的一个因素。不同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生活习俗等也随之发生变化,不同思想观念的民众,需要不同形式的民间故事,于是一部分民间故事便产生了变异。维吾尔族民间故事永远不会像作家作品那样凝固起来,成为静止的作品。它必然随着人、时、地的变异而转变,当然我们不可忽视口头文学一旦形诸于文字,对故事流传就将产生影响。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都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甚至仅仅因为地理条件的变化而造成方言、气候、风俗、景物等情况的变化而产生的故事的变异也十分常见,因此,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只要存在,它就必然是永远变异着的。
    维吾尔族民间故事的渊源深厚、集体创作、口头传承和流传变异等特征是维吾尔族民间故事的重要特征,并且这四个特征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其中深厚的创作渊源是集体创作、口头传承和流传变异特征得以存在的背景和前提,集体创作和口头传承的特征是流动变异特征产生的基础,流动变异特征是集体创作和口头传承特征作用的结果。流动变异特征是从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特征作用于民间故事的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而流动变异特征又印证了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特征的重要意义。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特征成为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创作、流播等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维吾尔族民间故事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德]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美]约翰·维克雷.神话与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加拿大]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4]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雨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