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发达, 势必抑止神话传说的发展。从中国古籍《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等可以看出, 中国上古神话原本也是绚丽多采的, 各种神话母题大体具备, 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零星片断地记载在各种古书中。一般认为, 儒家“六经”( 易、书、诗、礼、乐和春秋) 是由孔子整理编定的。孔子是一位历史感极强的人物, 重视文献证据:“夏礼, 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 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 。孔子也是一位现实感极强的人物, “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但他也不断然否定鬼神世界, 而是采取“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雍也》) 的态度, “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 。因此, 在孔子编订的“六经”中, 保存的神话传说资料自然十分有限。 孔子这种重人事而轻鬼神的态度也是有所本的。《礼记•表记》中说: “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而“周人尊礼尚施, 事鬼敬神而远之, 近人而忠焉”。孔子直接秉承殷周时代先人从神话向现实转化的思维精神。而史学的成熟显然对这种转化起了促进作用。 司马迁继承了孔子的史学观念。他在《史记》中也采入一些神话传说, 但坚持“考信于六艺”《史记•伯夷列传》) , 也就是传说和史迹, 如《生民》、《公刘》、《绵》、依据“六经”梳理神话传说。《五帝本纪》“太史公曰”中指出: “百家言黄帝, 其文不雅驯, 绅先生难言之。”因此, 他“择其言尤雅者”,“著为本纪”。《大宛列传》“太史公曰”中又指出:“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 余不敢言之也。” 中国古代史学发达, 也就注定史诗难以产生。与印度文化史类比, 中国的周代和春秋战国是应该产生史诗的时代。但自殷周以来, 有史官制度, “有册有典”, 促成诗 (神话思维和虚构想象) 与史的分离。孟子有“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离娄下》) 之说 ,这里的“诗”不能理解为《诗经》, 而应理解为诗和史浑然不分的史前诗或史前史。这样, 孟子此说也可以理解为神话传说的消亡和史学的兴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