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黑塞的《玻璃球游戏》与《易经》(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 詹春花 参加讨论

    《易经·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可见《易经》赋予“阴阳”形而上的意义,使之包含阴阳对立、阴阳相互作用和转化的辩证过程。克乃西特的阴阳之道体现在他内心的深处,那就是他必须克服那些违背原则的冲动、幻想和欲望。内心深处的本能又是与外面的世俗世界连在一起的,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善与恶互为依存,恶是善的反动力:“倘若没有这种自私和本能的罪恶世界提供素材与活力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历史,而诸如宗教团体这类崇高的组织也正是这种浊流的产物,它生于此,也会有朝一日淹没于此。这个问题成了贯穿克乃西特一生努力奋进的动力基础。”(《玻》:258)世俗世界与精神世界既对立又互为因果的阴阳之道是克乃西特用了整整一生体悟而得的至道,而对另一部分人,即使过了若干代也还是对此毫无思考和建树,如游戏的最高当局。可以说,在《玻璃球游戏》中,黑塞通过克乃西特这个人物对世俗与精神这两大世界之关系做了极大努力的探索,这探索的结果也许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他本来是要建立一个凌驾于世俗世界之上的精神王国,使后者能对现实进行一种远距离的观照与反思,也能够“使人觉得作为诗人生活在其中是值得的”,他在写作之初能明确的是他想写一个玻璃球游戏大师的故事,他给他取名叫克乃西特,他生活的时代就是前言结束的时间(2030年代),至于“再多的现在我自己也不知道”(28)。克乃西特后来又走出了精英王国,因为他预见到了一个脱离现实的纯粹精神世界是危险而没有生命力的,更大的危险来自世俗世界自身的堕落危机。为了做一点实事,他不惜舍弃了他所赖以生存的精英王国,走入世俗。黑塞建构了一个乌托邦,又亲手解构了它,这一切只因服从于世俗与精神两个世界原本一体的结合——这也是诗人黑塞经过终生奋斗给自己找到的最后归宿。
    从克乃西特的发展来看,忠诚于宗教团体、维护精神信仰是他的阴,理解和把握现实、形成突破,是他的阳,阴阳构成克乃西特不同阶段的觉醒。克乃西特的每一阶段都含有对前一阶段的否定与超越,因为“在觉醒的、敏锐的、开拓性的克乃西特眼中,一切奋斗而得的价值均属过去,它们的生存形式面临变化,此外还存在着老化、缺乏创造性和衰落的危险”(《玻》:266)。所以制约克乃西特生命历程发展的正是阴阳互动的螺旋式上升轨迹,这也是黑塞对生活一种抽象而有效的把握。
    除了人物心灵内在的双极性运动,在克乃西特身上还体现了另一种双极性,那就是他与成长环境中的各种对手所形成的矛盾统一体。克乃西特的对手主要是来自世俗世界的普林尼奥,还有他的助手兼朋友的“怪才”特西格诺利,甚至也有本笃会修道院的约可布斯神父,他们都是克乃西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刺激性因素,与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形成多种对话,成为推动他走向更高目标的外部力量。
    普林尼奥是克乃西特贯穿终生的朋友兼对手,也是世俗世界的象征和联系纽带。作为学生时代的演讲竞争者,普林尼奥给了克乃西特充分的刺激,也使他完成进入精神王国的角色转换;后来,普林尼奥成了克乃西特忠诚的朋友,克乃西特试图从世俗社会寻找与精神世界结合的途径,因此,他实际上成为克乃西特在世俗社会的一种呼应,成为他的另一极,就像歌尔德蒙之于纳尔齐斯。至于“怪才”特西格诺利,据说黑塞以尼采为其原型,是作为玻璃球游戏王国内部的一种反极力量出现的,是他让克乃西特明白:一个不纳入团体的秩序之中、只顾自由的个人主义独行者,纵使才华再出众也只能带来更大危险,所以他成为才能堕落和道德败坏的一个警告信号。而约可布斯神父,可以说也同样是克乃西特亦师亦敌的反极力量。作为卡斯塔里王国的旁观者和批判者,他让克乃西特意识到自己王国对历史和现实认识的不足,从而使他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参与自己时代的历史创造。
    在克乃西特的“觉醒”过程中,有《易经》两卦的决定性影响。克乃西特刚刚完成精英学校的学习即将走入人生实践的关键时期,他虽然还没有进入玻璃球游戏世界,但他已开始对精英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对立产生迷惘与困惑,他决定暂时绕开游戏世界,自己寻找真理体验,在这过程中他必须找到一个能引导、启示他人生之路的导师(就像黑塞其他小说中所出现的人生引路人一样),而这个使命就落在“中国式长老”身上。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强调,这以《易经》为主要功课的竹林受教是克乃西特人生觉醒的第一步。当时,作为隐修者的长老在决定是否留下这个外来“撞入者”并接受他的求教时,就用抽签卜卦的“神谕”来决定。他用蓍草衍卦,最后得蒙卦:
    “本卦为蒙。”老人开言道,“卦名便是童蒙。上为山,下为水,上为艮,下为坎。山下有泉水,乃童蒙之象征,其辞为: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玻》:121)
    于是克乃西特“自己懂得了卦辞的意思:童蒙已经来到,他将获准留下。”黑塞主要是通过卫礼贤的翻译来认识《易经》的,我们先看一下卫对此卦的译介,就不难理解黑塞的用意了。卫译先写了一个汉字的繁体“蒙”,再释义:“Mong,青年蒙昧”;有蒙的卦符,旁有说明:“上艮(Gen),静止,山;下坎(Kan),深渊,水。”正文是:
    在这一卦(Zeichen)里,青年和蒙昧的联想发生在双重方式上。上半符号,艮,有山的形象;下半是坎,有水。从山下流出的泉水,比喻没有经验的青年。上半符号的特征是静待;下半符号是深渊,表示危险。静静守候在危险深渊前是青年迷惘蒙昧的象征。但在两个符号里也蕴涵着出路,就像青年的蒙昧将被克服,因为:水必将继续流淌。泉水一旦破涌而出,自然它先是不知流向哪儿。但它通过坚持不懈的流淌而充满低洼——这是它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然后它流出,最后达到成功。
    判辞(卦辞)
    青年蒙昧有成。/不是我找年幼无知者,/是年幼无知者找我。/首次神谕我给出答案。/再三问,就成烦扰。/一旦烦人,我就不给答案。/坚持不渝吉。
    年轻时的蒙昧决不是坏事,它还能带来成功。只是必须找到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以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为此,年轻人必须首先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找老师。只有如此谦虚和用心才能确保被老师心甘情愿地接纳,并表现在对老师无限的敬意上,这是必要的。
    因此老师必须耐心等待,直到学生来拜访。他不必主动效劳:这才是适时和正确的教诲方式。
    老师对学生所提问题的回答必须清楚肯定,就像卜筮的人所希望的那样。回答必须为学生解除疑问和做出决定才会被接受。学生缺乏信任或者漫不经心的追问只会给老师带来烦扰,最好以沉默来回避,就像卜筮只回答一次而拒绝回答带有怀疑性的问题。
    为此就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直到一点一点掌握,这样就肯定能达到完美成功。
    此卦既对老师也对学生具有积极意义。
    图象
    山下出泉,
    青年之像。
    高尚的人通过彻底行动接近他的品性。
    泉水如此注入溪流,超越停滞,一路注满所有低洼。完美品质的培养道路也是如此,培养不是跳跃式的,而是逐步和持续的,如水填满空隙,如此前进。(2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