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从自我到非我:《丹尼尔·德隆达》中的心智培育之路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 殷企平 参加讨论

    摘要:西方学界忽视了乔治·艾略特小说艺术和她文化思想的一个具体结合点,即心智培育这一主题思想及其艺术呈现。关于"心智培育"的主张,散见于英国众多文学家的笔端,构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其中有着艾略特的重要影响,而她的"天鹅绝唱"《丹尼尔·德隆达》可谓重中之重。小说叙述者给美德下了一个空前简洁的定义:美德即非我的自我。在艾略特的笔下,同情心是从自我走向非我的必由之路;"同情"既属于认知/审美范畴,又属于伦理/道德范畴。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席勒。在《丹尼尔·德隆达》中,"听"就是同情,关德琳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听力"的转变。通过关德琳的故事,艾略特点明了心智培育/文化生活的两个基本前提:爱心和知识。更值得称道的是,艾略特把二者看成互相交织的结合体,她笔下的知识教育不仅是智育和美育,同时还是德育。关德琳走出自我的每一步,都和自尊心被撕痛有关。这给了我们一个暗示:从羞耻心转向同情心(走出自我),还要耐得住痛才行。小说中还值得留心的是"去除所学"一词。许多提倡教育/心智培育的书籍只强调学习,而艾略特却把"去除所学"放在了首位,这样的悖论堪称一绝。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 《丹尼尔·德隆达》; 心智培育; 自我; 非我; 同情心; 倾听; 羞耻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项目批号:12&ZD17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殷企平,杭州师范大学大学外国语学院
    【点击阅读全文】从自我到非我:《丹尼尔·德隆达》中的心智培育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