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论道格拉斯·邓恩《挽歌集》的悲悼艺术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 张海霞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苏格兰当代诗人道格拉斯·邓恩为亡妻写的《挽歌集》是“成功的”、“健康的”悲悼,一方面,它不同于以拒绝悲悼和抚慰为特征的现代“反挽歌”,同时,它也异于以神性或大自然轮回为抚慰途径的传统田园挽歌。诗人用传记式写作手法真实记录了记忆深处爱人的点点滴滴以及自己伤逝的心路历程,并把一己之痛上升为人类整体悲伤情感的代表,使挽歌这种文学样式不仅哀悼一个死去的人,同时亦哀悼人类周而复始的悲伤体验即死亡本身,并最终肯定了生的延续。这部挽歌集代表了近年英国挽歌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关 键 词:道格拉斯·邓恩/《挽歌集》/悲悼艺术/传统挽歌/现代挽歌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英国挽歌诗研究”(批准号:10YJC75205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海霞(1972- ),女,汉族,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诗歌
     
    《挽歌集》(Elegies,1985)是苏格兰当代诗人道格拉斯·邓恩(Douglas Dunn,1942— )的成名之作,曾使他一举获得惠特布雷德年度图书大奖(Whitbread Book of the Year)。诗集中共收有39首诗歌,大部分在邓恩的前妻莱斯利(Lesley)去世后的一年间写成。莱斯利1981年死于癌症,时年仅37岁。诗集出版后,评论界马上将它列入具有漫长写作史的英国挽歌传统中,比如乔纳森·瑞班(Jonathan Raban)断言“《挽歌集》可能是自丁尼生的《悼念集》以来此类诗歌中最杰出的长诗”,罗伯特·奈(Robert Nye)则说它可以与托马斯·哈代写给过世的第一任妻子的悼诗媲美,是生者送给逝者的“用诗行编织的美丽花环”①。
    挽歌这一诗歌文类已被西方评论界概括为两大分支。一是以弥尔顿的《黎西达斯》(“Lycidas”)和雪莱的《阿多尼》(“Adonais”)为代表的传统田园挽歌,其语言典雅肃穆,内容程式化:叙述者是一个田园背景中的牧者;描写伤逝的悲恸,并吁请缪斯女神帮助抒发痛苦,常常出现神话人物;借助“情感误置”描写大自然的同情哀悼,并有对死亡之残酷无情的沉思;对理想化逝者的极力称颂;写到送葬队伍,棺材上的装饰;最后是抚慰,诗人把逝者放置在大自然的轮回中或神灵之间使之永生,这样伤逝者和诗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慰藉。彼得·赛克斯所著《英国挽歌:从斯宾塞到叶芝的文体研究》是对传统挽歌的最系统的评述。②但杰汉·莱马扎尼等评论家认为现代社会已使20世纪的挽歌发生了重大变革,它已不再是赛克斯诠释的“健康的”、“成功的”悲悼模式,③现代挽歌“拒绝正统的诸如死者在自然、上帝的怀抱或诗歌中重生这样的抚慰”④,不赞同“挽歌这种文学样式把悲痛变为抚慰的创作倾向”⑤,它已变成“忧郁的”⑥、“拒绝悲悼”⑦的“反挽歌”(antielegy)⑧。例如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在《死亡》(“Death”)一诗中这样描写自己的父亲:“他现在什么都不是/他死了/干瘪得只剩下皮”,他甚至愤怒地称父亲“他死了/这个老混蛋”。⑨
    但邓恩本人似乎对这部诗集的文学性和文学传承性不甚以为然。在诗集刚出版后的一次采访中,他把它描述为“真实的见证”⑩;几年后的另一次采访中他援引了伏尔泰的话说“世人应该对死者绝对真实”(11);2004年他更加明确地阐明自己尽管熟稔约翰·邓恩、弥尔顿和亨利·金等诗人的作品,但《挽歌集》“是我的内心情不自禁发出的声音,是对她的/我的过往生活片段的传记式回忆……我从过去的诗人那儿汲取的力量(如果非要说有)是坚忍,而非随声附和。”(12)细读这部作品可以看出,《挽歌集》不完全隶属于传统挽歌和现代反挽歌中的任何一种,因为它既抛弃了传统挽歌的程式化和神性拯救思想,又非现代反挽歌式的“不成功的悲悼”。邓恩在诗集中表述的是强烈的私有的哀情,其悲悼思想可以归纳为回忆—抚慰—新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