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回音往复”:艾丽丝·门罗小说《亲爱的生活》中的自我反思(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2014年第201 艾尔莎·考克斯 参加讨论

    尼特菲尔德太太向来行事突兀,有时甚至有暴力倾向。她同戴安一样也是个不受欢迎的人。门罗母亲对她还是心有同情的,但也不允许自家的利益受到损害。“据说尼特菲尔德太太年轻时非常淑女”,(311)她的造访对门罗母亲是一种讽刺,因为母亲原本期待社会地位提高后,会有比较高级的社会交际。全家人对这段往事的回忆有很多版本,大多数的版本里都认为尼特菲尔德太太检查了空空的婴儿车后,隔着窗户偷瞄了一会,然后一句话不说地消失了。尽管有些版本里说她锤窗户跺地板,但基本上她都始终一言未发。
    在一个非常关注边界本质的故事里,房子的窗户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意象。窗户把内外隔开,通过它可以看进去也可以看出来。母亲正在水池边洗婴儿衣服,门罗猜想母亲之所以走到窗户边上大概是在等丈夫回来,他要么出去买衣服料子了,要么是去买时髦食谱的调料了——无论如何,这两种东西在母亲的公婆眼中都是华而不实的矫饰。母亲抱着她的孩子躲到了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时值夏天,百叶窗都拉着,那个不受欢迎的造访者“几乎把脸贴在了窗玻璃上”。(314)
    短篇小说《亲爱的生活》里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几乎察觉不到的焦点转变。成年的叙述者在讲她孩童时期的故事,而那时她太小,根本就不会有任何记忆。有关“尼特菲尔德太太造访”的记忆完全来自一位已故五十年的女子的口述,所以这注定是个含糊的故事。门罗边叙述边指出漏洞,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有关脸贴窗户这个细节的:“母亲又是怎么知道的呢?难道她当时怀抱着我在家具的空隙东躲西藏,还同时忧心忡忡地望着窗外,看到了造访者偷瞄的眼睛,或许还有狂妄的笑容?”(314)
    门罗特意指出母亲很少提及这件事,相比于母亲所讲述的其他的生活记忆,这一段似乎没那么重要。叙述者同时提及了自从母亲患上帕金森病后,她的故事就很难听懂了,但门罗自己倒是常常能把故事翻译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沉默寡言的尼特菲尔德太太成了门罗母亲日后的镜像——被误解,丧失了语言功能,内心想法得由他人诠释。根据母亲另一版本的回忆,门罗透露他们住的房子曾经是尼特菲尔德太太家的祖宅,她的“造访”也许没有任何恶意,她只是想回来看看老房子。
    “从最初到最后”的故事以“缺席”结束——叙述者最后缺席了母亲的葬礼。她反思这个缺席,就像她在故事里反驳自己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那些东西。结尾处作者通过几首发表的诗作了解了尼特菲尔德太太与自家房子的渊源,而写诗的人正是尼特菲尔德太太的女儿。她和叙述者之间构成了一种呼应,她做了叙述者没能做到的事,再现了梅特兰河边的风景:“长大后有那么一段时间,她女儿住得离我很近。我本可以给她写信或者前去拜访。但当时我刚成立家庭,整天忙于料理家务及修改总是不尽如人意的作品。但其实我真正想聊天的人是我的母亲,她却已不在了。”(318)就这样,全书以一种“未完成”的遗憾结束,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多的问题,与之前所有的故事呼应。《亲爱的生活》可以看作是门罗对人生和创作的总结,但这个总结却没有定论,使我们从终点又回到了原点,回到门罗的婴孩时期。
    自传性写作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作者化身的凸显——在这本书里,她是一位上了年纪的作家。门罗本人也能从母亲的形象中找到共鸣,母亲去世时她自己也成了年轻的母亲。她既可以是屋里那个女人,也可以是屋外的“尼特菲尔德太太”,那个不受欢迎的人对地景的陌生化解读重现了《多莉》和《湖景在望》里女主人公的境遇。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婴儿车里的那个孩子身上。每个新生儿都承袭了一段过去,又都代表着重生和无法预知的未来。故事里的孩子正预示了生活难以穷尽的可能性以及语言对话里无止境的回复和答案的撞击。门罗这部最新的作品也可能是她最后一部作品,它以告别开篇,以迎接未来结尾,“最初”与“最后”的意象确实无处不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