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今天的中国,奥斯丁是一位备受喜爱的作家,但其在中国的“热”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了几代学人的努力。在国内编写的文学史中,对奥斯丁的述介亦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详的过程。因此,文章以国内学者主编的英国文学史为基础,着重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奥斯丁文学形象的变化,从而分析奥斯丁在中国的认知和接受状况。 关 键 词:简·奥斯丁/英国文学史/接受 作者简介:刘雅琼(1988-),女,山西柳林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博士研究生。 在当今的文学评论界,简·奥斯丁(Jane Austen)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小说家。这位在两寸象牙上精雕细琢的女子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喜爱,也是国内研究者的批评热点。从晚清民国时期起,奥斯丁已经开始出现在国内编撰的英国文学史中,但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文革”结束,对奥斯丁的述介几乎为一片空白。直到20世纪80年代,奥斯丁才开始受到重视,正如英国文学研究专家黄梅所说,奥斯丁“在文学大解禁浪潮中重新‘浮出水面””,一时间出现了诸多研究文献[1]。到了21世纪,随着奥斯丁小说译本的繁荣以及电影改编的兴盛,奥斯丁更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热点。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起,每年关于奥斯丁(又译奥斯汀)的研究论文多达千余篇,涉及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文学史虽不似期刊杂志有相当的即时性,但其呈现的却是一段时期内最为精华的研究成果,对学者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对于同一个作家来说,其在不同的文学史中所呈现的形象,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研究者的关注点。本文将分别讨论1980——2000年、2000年至今两个阶段国内编撰的英国文学史对奥斯丁的述介,并以此分析奥斯丁在中国的接受和认知情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