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主体和他者的变奏——论图尼埃对鲁滨逊神话的重写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国外文学》2015年第201 任海燕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催生了一个启蒙的现代神话,而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在小说《星期五》中,通过重构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情境,质疑启蒙理性主体。在图尼埃看来,没有他者的世界违背人类心理常规,必然导致主体的失常。图尼埃的这一认知是对笛福创造的所谓理性主体神话的颠覆。在颠覆原有神话的同时,图尼埃希望借助“太阳之城”这一概念,创作具有其个人风格的新的主体神话。不过,他的这一尝试给小说带来不少不和谐音。尽管如此,鉴于其哲学高度,《星期五》仍不失为针对鲁滨逊神话的重写范例之一。
    关 键 词:图尼埃/鲁滨逊/主体/他者/神话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鲁滨逊神话及其解构式重写研究”(项目号:13CWW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任海燕,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在大多数人看来,18世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颂扬人之潜能的英雄历险故事。小说虽然曾因某些近乎荒谬的情节而招致争议,但总体而言,它获得的赞誉盖过质疑,在一片颂扬声中,鲁滨逊跻身现代神话。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各种后学理论的兴起,批评家们逐渐意识到,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能置故事中的荒谬情节于不顾,是因为鲁滨逊是资本经济的历险者,是启蒙运动催生的主体神话的英雄。①与批评家一样,不少作家也敏锐地察觉到小说盛誉之下的种种问题,他们以“重写”②的方式创造新文本,达到批判和颠覆这个神话的目的。例如,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J.M.Coetzee)和沃尔卡特(Derek Walcott)就曾分别创作小说《福》(Foe)和戏剧《哑剧》(Pantomime),深度解构鲁滨逊神话的殖民主义主旨。本文拟在这样的大语境中,探讨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Michel Tournier)的小说《星期五》(Friday)如何重写《鲁滨逊漂流记》及其哲学价值。
    图尼埃出生于巴黎的知识分子家庭,深受德国文艺影响,对哲学情有独钟。他早年立志投身哲学研究,后来却由于考场失利,不得不搁置哲学教师梦。在尝试过多种职业后,已入不惑之年的图尼埃转向文学创作。《星期五》是图尼埃的小说处女作,令他一举成名,不仅荣膺法兰西学院小说奖,在图书市场的销量也过百万。③之后,他以《桤木王》一书摘得龚古尔奖,尔后更是当选了龚古尔学院院士。不过,在从事小说创作之初,图尼埃一度仍以哲学家自居,自称为“哲学的走私贩”,④是“碰巧写小说的哲学家”。⑤
    《星期五》便是这位“哲学的走私贩”尝试以文学夹带哲学“私货”的产品。在图尼埃看来,鲁滨逊故事的全部意义在于为探究人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可供实验的情境,即没有他者的世界。他尝试从心理层面着手,重写这个有关主体性的神话,戏仿主人公只身在荒岛建功立业的壮举,进而指出,笛福构建的没有他者的世界违背人类心理规律,在这样的世界中,人能否保全其身尚且有待探讨,遑论复制西方政治经济体系、建功立业。在批判鲁滨逊神话的同时,图尼埃提出,没有他者的世界无异于地狱边缘的灵薄狱。⑥灵薄狱是介于地狱与天堂之间的所在,处于其间的灵魂前途未卜,既有可能升入天堂,也有可能居于其间永不得救。灵薄狱概念的引入在原神话中撕裂出一道口子,拓展了鲁滨逊主体经验的可能性:身处灵薄狱的鲁滨逊既有可能陷入失常(perversion),也有可能进入具有神性的“太阳之城”(the City of the Sun),书写另一个版本的主体神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