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北欧文学 >

论荷尔德林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中的对立观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 赵蕾莲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荷尔德林的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在主题和人物设置上都体现了对立观。本文首先分析影响荷氏对立统一思想的精神史背景,然后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三组对立关系:1、主人公许佩里翁与朋友阿拉邦德和恋人狄奥蒂玛之间对立的人物设置;2、以《命运之歌》为代表的众神与人的对立关系;3、古希腊雅典人与现代德国人的对立关系。
    关 键 词:荷尔德林/许佩里翁/对立观/对立统一/人物的对立设置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谐观研究”[项目批号:09BWW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蕾莲,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德语文学与文化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酷爱古希腊哲学与文学,他经常与大学同窗黑格尔和谢林探讨哲学问题,认真研读康德与费希特的哲学作品,这都培养了其非凡的哲学思辨能力。作为一位抒情诗人,他的诗歌细腻且具有超常感受性,其中蕴含了精深的哲学内涵。而在其唯一的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中,荷尔德林则把哲学概念中的对立统一运用到小说的人物塑造、人物设置、主题探讨和结构安排上。荷氏的对立观既受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思想、同时代批判哲学家康德、费希特的二元论,席勒美学中对立观的影响,同时也是对古希腊哲学、现代批判哲学以及席勒美学的对立观的继承和发展。
    赫拉克利特表达对立统一思想的名言是,“他们并不明白,如何对立地彼此交融:对立的统一,就像琴弓与琴弦一样”(Heraklit 87)。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讨论和解对立的艺术时,引用了赫拉克利特这一关于“琴弓与竖琴和谐的搭配”的关系来探讨音乐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在音乐中,不同声音的齐奏发出谐音,“一在自身中争着聚在一起”(Platon259)。而荷氏正是通过阅读《会饮篇》了解到赫氏的名言。施密德认为,柏拉图“把该名言纳入一种对荷氏小说颇有教益的内在联系中”(1037-1038)。这种看法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该名言成为荷氏对立统一与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基础。他在小说中将这句名言稍加改动,改为“在自身相区别的一”,并称之为“美的本质”:“在它被发现之前,还不存在哲学”(StA 3:81)。①
    魏伯尔认为,“康德的实践哲学表现的义务与喜好的二元论,费希特《论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自我与非我的对立……都启发荷氏保存对立力量,以追求统一”(Waibel101)。康德在其《实践理性批判》的结尾,把人的“义务”(Pflicht)与“喜好”(Neigung)当作对立的概念来解释(Kant 173);费希特在其哲学著作《论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把“自我”(Ich)描述为“非我”(Nicht-Ich)的对立面。费希特的“自我”指理智活动的基本规律,是其知识学的基本原理:“纯粹的自我只能从反面加以设想,只能被想象为非我的对立面”(12、27)。费希特在自我意识的能动设定活动这个前提下,建立了自我与非我这两个对立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辩证法。笔者认为,荷氏“在借鉴康德和费希特哲学与席勒美学的同时,试图通过柏拉图美学观中美的客观性与感性,来克服德国批判哲学的不足”,实现主客体的统一(120)。席勒在《论秀美与庄重》中,试图突破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放弃美的客观性这个局限。荷氏充分肯定“席勒为纠正康德美学缺陷所做的贡献,但他觉得席勒还不够彻底”(赵蕾莲 121),用荷氏自己的话说,“席勒只差一步就超越了康德的界限”(StA 6.1:137)。
    荷氏见过歌德,其诗歌也得到过歌德的积极评价,但歌德的两极对立思想是否影响了他,目前尚无学术研究依据。值得一提的是,在1800年左右,对立观成为广为德国知识精英接受的思想。由此来看,简单回顾歌德与席勒的对立观,旨在以管中窥豹的方式说明那个时期关于对立观的哲学思想背景,这对我们理解荷氏的对立观提供了另一个维度。
    在歌德的思想中,“由两极对立确定的状态就是,把世界理解成,处于对立中”(Günther 670-671)。歌德在1814年4月25日致信施魏格时流露,他自己的、以对立为标志的世界观与康德的对立观不谋而合:“自从我们卓越的康德用干巴巴的话说:想到任何物质时都要想到吸引和排斥(但是,这意味着不无两极对立),我非常平静,能在这个权威下继续我的世界观”(Goethe 335)。歌德在作品中常用对立的人物设置。例如,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维特和阿德尔贝特;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中的葛兹和魏斯林根、玛丽亚和阿德尔海特,而最著名的人物对立设置要数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与梅菲斯特,格雷琴与海伦娜。歌德作品中主题上的对立也很典型。例如,浮士德与魔鬼分别代表善与恶,格雷琴与海伦娜分别代表现实与理想中的女性形象。
    席勒的对立观体现在戏剧中的“身体与精神、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爱与恨的对立”,其哲学文稿中“自由国家与专制主义”的对立,还有其晚期美学著作中“秀美与崇高、理想与生活、形式与素材、人与状况、现实主义者与理想主义者、单纯与感伤之间的二分法”(Hinderer 66)。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通过“中间力量”、“审美状态”或“游戏本能”等表达的第三条道路化解对立。席勒在美学和诗歌创作上对荷氏产生了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