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以其审美化的独特形式承载着深邃的民族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国家写史、为民族塑像、为民族立传。文学的艺术追求只有融汇在民族、国家的发展洪流中,才具有不朽的生命力。俄罗斯文学在俄罗斯民族历史中的复杂演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认识文学与民族、国家关系的生动案例。为此,我们邀请几位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中外专家就此阐述看法,以飨读者。 ——编者 经典文学转变西欧对俄印象 弗谢沃洛德·巴格诺/文 刘文飞/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国家在其他民族心目中的印象之形成,往往依靠文学。比如,我们大多数俄罗斯人是通过中世纪的中国诗歌、日本诗歌、波斯诗歌、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才形成了对中国、日本、伊朗、阿拉伯世界的明确认知;通过塞万提斯、但丁和彼特拉克、莎士比亚、歌德、伏尔泰等人的作品才获得了关于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德国和法国的明晰概念。 在俄罗斯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中,文学扮演的角色同样不可忽视。19世纪末,西欧对俄罗斯的认知发生了新的变化,态度由怀疑、谴责和审视转变为好奇、同情和叹服。于是,一些最早注意这一变化的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发现,俄罗斯长篇小说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9世纪的最后三四十年,随着伟大的俄罗斯长篇小说被译成西欧诸语言,矫正了西欧社会舆论对俄罗斯的印象。俄罗斯当时被视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此类国家之一,这些国家不是仅向其他民族索取,同时也能给予,能奉献出新的精神、思想和美学坐标。另外,对俄罗斯的多元态度取代了先前的纯“政论”态度,“艺术”和“精神”因素自此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可以说,俄罗斯文学之于俄罗斯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使俄罗斯国家形象的建构不仅依赖外国的政治家、政论家和旅行家的“他者化”解读,也取决于俄罗斯人的自我塑造,即便是那些在自己的创作中对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加以变形的作家,亦如此。在外国人关于俄罗斯的印象中,文学以及创造出这一文学的人时常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这个国家的伟大使命可以在其小说家的天赋中“被读出”;抑或相反,那些能透过局部窥见整体的人则断言,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能创造出伟大的文学。俄语小说在境外的第一批内行读者和爱好者肯定会意识到,他们所面对的是现实世界的艺术图画,而非现实本身。不过这幅艺术图画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们关于俄罗斯民族性格和俄罗斯人民的概念。 小说是第二现实,但在第一现实缺席的情况下,小说也能发挥第一现实的功能。毫无疑问,对于千千万万从未到过俄罗斯的人而言,俄罗斯古典文学至今仍是他们了解俄罗斯的主要渠道,仅次于大众传媒。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心目中,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的作品基本上在继续塑造正面的俄罗斯形象。 (作者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admin) |